金旦
【摘要】常州市西倉橋小學是一所完全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生源的公辦學校,這些學生在道德認知、行為習慣、品格教育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學校要以提高學生行為規范度和道德素養為切入口,堅持以德載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逐步創新學校管理方略,努力實現“做更美的自己”的辦學理念。
【關鍵詞】外來務工人員;品格教育;問題凝視;成因透視;出路審視
一、凝視:“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品格教育現狀問題聚焦
(一)道德認知比較模糊,行為習慣養成差
外來務工人員的無序流動和工作的不穩定性,直接導致其子女教育的不連續性。部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常常表現出任性,自私,不尊敬長輩,不講文明,上進心、集體榮譽感多有缺失,缺乏責任意識。
(二)心理問題值得關注,人生價值觀扭曲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一方面延續著父輩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耳濡目染經濟發達地區的生活,心理難免出現落差,加之本地人對流動兒童的社會排斥,甚至丑化,常常使他們產生自卑、自閉心理,以致出現行為失范。
(三)學習缺乏熱情主動,理想與目標缺失
生存環境差,生活質量低,讀書氛圍不濃,導致孩子缺乏學習熱情與動力,甚至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紀律意識也普遍較差。
二、透視: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品格教育現狀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缺失,導致兒童品格處于無根基狀態
外來務工人員迫于生存壓力,往往忙于打工,雖然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但是交流、溝通甚少,流動兒童缺乏父母對其親社會行為進行及時的強化和不良行為的監控。再者,父母知識素養低,不能給子女學習、行為、心理各方面更有效的指導。
(二)學校教育不足,使兒童正確的價值觀難以形成
從本校最近幾年的情況來看,很多一年級的新生都沒有受過正規的學前教育,知識儲備很少。還有一部分轉學過來的學生,在老家所接受的教育大多為應試教育,心理教育、品格教育等讓位,大大弱化了學校德育的功能。
(三)社會因素僭越,難以形成文明禮儀與道德規范
目前社會上存在一些不良因素,這些不良因素容易影響兒童的道德養成與行為規范,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心理防線、思想的獨立性和行為的自律性都比較差,在監護人無暇監督或管束不到位的狀態下很容易陷入其中而深受其害。
三、審視: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品格教育的實施路徑
(一)組建一個管理機構
健全了品格項目管理機構,組建由校長、副校長、學生部、班主任、學科教師、家委會、關工委為成員的管理機構,集思廣益,有目的分階段地規劃指導,組織實施。
(二)抓好兩項工程建設
1.宣教品格養育內涵。從“尚美”的角度提出了“建構育德大課堂,爭做西倉美少年”的兒童品格提升項目總目標,提出了校本化的學生必備品格,每項必備品格分為三個層級。
愛家鄉——充分了解、無比熱愛、心生敬畏;勤實踐——學會合作、勤于實踐、勇往直前;樂分享——取長補短、挖掘潛力、共同享受;能創新——開拓思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懂尊重——自尊自愛、尊重他人、平等相待;盡責任——敢于擔當、善于自律、恪盡職守;明禮儀——文明禮貌、舉止文雅、誠實守信;會感恩——感恩親人、感恩同伴、感恩自然。
2.抓好班主任隊伍建設。班主任是養成“品格”、養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這就要求班主任做好班級日常管理,加強文明禮貌、衛生習慣、勞動教育等常規管理,對學生課間的言行督促指導。每年六月底評選校級優秀班主任,學校在教師會議、升旗儀式上大力宣傳優秀班主任的育人事跡。
(三)建設三重教育陣地
1.學校主力促提升。(1)崗位體驗促認知:兒童品格的養成需要經歷,需要體驗。為此,學校需要在“體驗”上做文章,借助讀吧、做吧、說吧、唱吧四個吧室,設立3D打印師、護綠小天使、電路工程師、插花小能手、小小講解員、快樂小夜鶯等二十多個崗位,開展“西倉美少年”崗位活動評比并進行表彰。
(2)課程開發助認同。開發適合兒童品格養成的體驗課程,提供豐富的體驗資源與平臺,以豐富的活動教育培養孩子的好品格[1],為此,學校系統建構 “一圓三環”式的“課程”結構[2]。“一圓”是指基礎必修課程,在完成各科教材內容教學的基礎上,把“活動”“互動”“思辨”引入課堂,同時關注學科間的整合。“三環之一”是指文明禮儀微課程,每個年級選擇文明禮儀教育中的一個方面作為切入點,將研究過程中有趣、有意義、有價值的片段拍攝成微視頻。“三環之二”是指傳統節假日活動課程,結合重大節日和紀念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結合元宵、端午、重陽、中秋等傳統佳節,開展體驗性活動。“三環之三”是指立足生存的生活課程,對于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讓他們掌握生活技能,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成為具有生活責任和生活情趣的人。為此,學校設置“生活課程”,如廚王爭霸、種植天地、巧手衍紙等。
(3)“道德銀行”來推行。借助“西倉美少年道德銀行成長積分”活動,從“禮儀、學習、責任、環保、感恩、才藝”這六個方面梳理出了評價細則,要求每一位孩子能學會一項禮儀,學好一門功課,承擔一個崗位,節約一點水電,懷有一顆善心,精通一種才藝,并將學生踐行過程中的收獲用“積分卡”的形式存入自己的“道德銀行卡”中。同時,學生自行管理銀行,在運作中,培養團隊合作的意識、動手實踐的能力、良好的行為習慣、高尚的情操,為幸福人生奠基。
2.家庭助力促發展。發揮家長們“樂分享、勤實踐、明禮儀、盡責任、懂尊重”的榜樣作用,有效促進學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1)紅隊(校園安全環保服務組):參與校園安全服務,協助學生放學交通疏導,糾正學生不安全行為,參與學生安全管理方面的主題教育,促進本校的安全管理和平安學校建設。
(2)黃隊(特長資源家長服務組):家長義工走進家長講壇,為孩子們舉辦手工課(十字繡)、烹飪課(簡單的營養早餐、糕點)等方面的實踐課,促進學校協調、全面、有效發展。
(3)藍隊(“五彩法治”宣傳隊):在全校啟動實施“法治西倉·家庭先行”行動,積極打造五彩“法治家庭”,借助此項活動使家校共育能落實到實處,通過家長榜樣示范引導孩子養成優秀的品格。
3.社會借力促拓展。借助社會和社區的有效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讓西倉學子能夠在精心設計的體驗課程中不斷錘煉必備品格。
(1)守護沉睡的檔案。西倉橋小學成立志愿者隊伍,幫助整理常州市運河5號檔案館存放的珍貴檔案。在活動中提高、鍛煉各項能力,同時體會到團結協作的重要性,觸摸到工業的遺存,萌發守護非遺的種子。不僅如此,通過“我的成長我做主”活動,讓學生制作自己的成長檔案,在此過程中使學生做到“勤實踐、樂分享、能創新、懂尊重”。
(2)走近“星星的孩子”:“常州天愛兒童康復中心”中有一群“星星的孩子”,西倉的學子與他們結對。每周大隊部組織學生去“天愛”做義工,陪他們畫畫,唱歌,給他們講故事等,在陪伴與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運河少年”真正懂得 “樂分享、懂尊重、盡責任、會感恩”的內涵。
(3)講述龍城的故事。西倉的學子走進常州市檔案博覽中心,參觀 “龍城記憶”館,成為“小小龍城講解員”,在講解的過程中,更加了解常州的歷史和文化,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4)誦讀經典的文化。將開筆禮、成長禮、畢業禮等傳統儀式放在“文昌書院”舉行,同時通過活動的開展、節目的表演、儀式的展現等,在實踐、體驗中讓學生繼承傳統,弘揚傳統,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走進學生的心田。
(四)創設四重教育氛圍
1.教室宣傳氛圍。從班級抓起,打造看得見的文化、聽得見的文化、能互動的文化、有功能的文化這四個維度,全面推進班級文化建設,做到“班班有文化,人人有自信;一班一世界,全校共情懷”。
2.校園宣傳氛圍。辦好宣傳櫥窗,圍繞著八大品格張貼過程性圖片,評選校園年度八大明星。 辦好學生自辦節目“校園生活短波”,每周一次,及時報道校園內外學生品格提升的表現情況。
3.家庭教育氛圍。發揮家庭的教育作用,堅持親子閱讀,借助“家風家訓” 的征集、“法治家庭”的評比,發揮家長的榜樣示范作用。
4.媒體教育氛圍。小記者現場采訪將校園中的八大明星及時報道,同時學校每次活動都精心準備,大力宣傳,學校邀請“新聞夜班車”“都市頻道”等電視臺做相應的報道,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總之,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社會化教育體系,發揮各自的教育優勢,形成教育合力,是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品格教育問題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潘瓊,李春華.嵌入式課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萬偉.課程的力量——學校課程規劃、設計與實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