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益婷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層層深入,“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已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各個層面。別具匠心的預習作業、課堂練習、隨文練筆能讓語文課堂散發出“以學定教”的氣息,并使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語文能力和素養。
【關鍵詞】以學定教;有效練習;語文能力
所謂“以學定教”,即課堂教學,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學的起點源自學生;積極評價學生的學習活動,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的學習發展,重視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強化教學實踐,培養學生交流學習、人際溝通的能力。隨著新課改的層層深入,這種“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已滲透到教學的各個層面。如何讓語文課堂練習散發出“以學定教”的氣息,并使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語文能力和素養,下面就談談筆者個人初淺的看法。
一、精心設計預習作業,培養自主閱讀能力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我們應努力改進舊的課堂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生主動參與、師生雙向互動、探究創新為主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預習是“以學定教”課堂教學的起始和基礎。我們可以讓學生先學,讓學生按照教師提出的要求看書、自學,再完成預習作業。教師在設計預習練習時,除了要考慮學情外,還要考慮到預習練習的檢測和展示。預習練習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如導學案、預習卡等,設計的預習練習,要有明確的任務和達成要求。然后教師再根據學生自學的情況進行下一步的“教”。在這個“教”的過程中,教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授之以漁”,讓學生在自學中自己發現問題,并且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生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引導,引導學生參與合作探究。讓教師的“教”與學生的自主學習完全融合到一起。如在教學《花鐘》時,讓學生自主設計個性化的預習卡“花鐘”,就是把閱讀任務體現在設計好的“花鐘”上,讓學生通過預習閱讀,將重要的生字、生詞以及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花”的名稱、開花的時間、開花的樣子等內容填寫在這張預習卡上。這樣的預習練習設計,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有趣味,有任務,可檢測,可展示。教學時,學生展示交流了各自的預習成果后,教師借助其中的典型設計,順勢切入教學,完美地進行“以學定教”。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學童話,采用擬人化的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自然界中水的變化及其利與害。但文中始終不點明“我”就是水,而是通過水的形態變化和與人類關系的描寫,讓讀者去猜,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根據文本的特點,課前教師給出三個導學提示。(1)讀一讀。“我”會變成些什么,它們分別是什么樣子?在文中用不同的記號標注出來。(2)想一想。“落”“打”“飄”這三個表示動作的詞在文中可以互換嗎?(3)畫一畫。分別畫出水的不同樣子,并在每幅畫下面寫出一個詞語或一句話。課中,先讓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梳理出課文圍繞“水會變”這一顯著特點,講水變成汽、云、雨、冰雹、雪的不同形態和變化過程;再全班匯報交流,品詞析句,自然就體會到“落”“打”“飄”三個動詞用得既準確又生動形象,同時明白水和人類的密切關系。
二、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培養自主品讀能力
語文教學的根基是語言習得和語言運用。語文課堂是發現語言、品味語言、習得語言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品讀能力非常重要。在“以學定教”的環境下,有效的課堂練習能促使學生自主品讀能力的形成。如教學《爬山虎的腳》時,為了讓學生準確理解“觸著”的意思,可以設計下面的練習:小組合作,討論辨析“觸著(zháo)”與“觸著(zhe)”在詞義上有什么不同?課文“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一句中的“著”該讀什么音?學生討論后明確“觸著(zháo)”是輕碰并貼在墻上,而“觸著(zhe)”只是碰到墻的意思。結合課文,學生自然而然就會讀“觸著(zhe)”這個音了。這樣,教學效果也就水到渠成了。又如,《全神貫注》一課的第二自然段,對羅丹工作時的全神貫注的動作和神態刻畫得淋漓盡至,讓人讀著讀著就會有身臨其境之感。教學中,讓學生自己邊朗讀邊想象當時的情境,品味那傳神的語言描寫,效果也非常好。
三、精心設計隨文練筆,培養知識遷移能力
《植物媽媽有辦法》以詩歌的形式講述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教師給出一道語言訓練題:“你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可以選用下面的詞語,仿照課文說一說。(題目中提供柳樹、皂莢樹的圖片及兩詞語)”第一步是讓學生弄清這首詩歌常用的句式是“什么媽媽怎么樣”“只要怎么樣,孩子就怎么樣”。第二步利用題目中搭建的語言支架來引導學生練習說話。大屏幕出示題目中柳樹、皂莢樹的圖片,教師引導提問:“這是什么植物?它的種子在哪里?種子像什么?幫助它傳播種子的朋友是誰?”學生弄清這些后,再仿照第二詩節和第四詩節的形式,用上圖中提供的詞語“乘著風”“紛紛出發”“炸開”“蹦著跳著”進行說話。第三步再遷移到其他認識的植物。“你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嗎?”教師按以上步驟引導學生繼續說一說。這樣學生依托此支架,詩一般的語言很快在課堂上潺潺流淌,節節兒童詩就像文本的一段段續寫。
又如在教學《長城》時,在學生學好文本后,是這樣遷移的:
1.拓展。
師:孩子們,其實作者在介紹這些內容時,是按一定順序的。你發現了嗎?
師:作者是由遠到近地看長城。(板書:由遠到近)
師:遠看,作者寫長城的“長”用了哪些方法?近看又是用了什么方法呢?
生:遠看,用上了比喻、列數字;近看,是通過具體描寫、舉例比較說明的。
2.練筆。
(1)出示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圖片和資料。
學著課文的樣子,由遠到近,運用列數字、打比方等方法來介紹一下杭州灣跨海大橋。
從遠處看……
從近處看……
(2)交流。
這一課堂練筆,細化遷移過程,牢固建立知識結構,既讓學生真正把握了文本語言表達特色,又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留足了空間,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遷移運用能力。
四、結束語
“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看起來主要是學生自學,但實際上蘊含的理念是——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師的引導是很重要的,教師要像教練一樣對學生給予及時的引導、指正。因而,在“以學定教”的課堂中,教師若能有效地設計好練習,能使課堂更精彩。
【參考文獻】
[1]劉武宏.小學語文高效教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勵汾水.小學語文有效練習探析[M].寧波:寧波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