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
【摘要】作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非常多的學生在作文中無法表現真情實感,這同初中生狹隘的生活經驗有著密切聯系。文章對作文素材從課內遷移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對策作了分析,為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作文素材;課內;生活;對策
一、前言
從語文課程標準來看,初中語文寫作教學需要同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同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從多個角度觀察生活,進而發現生活豐富多彩,促使學生熱愛生活,鼓勵學生表達個人真情實感,這對初中語文作文生活化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為了能夠多完成一道題,很多學生錯過了校園內的花開,屏蔽了生活中的一切,漸漸喪失了生活情趣。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做好課堂遷移,使學生逐漸從課內向課外遷移,將課內學習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細心觀察自然現象,更好地體驗社會生活,促使學生在生活中累積素材,通過寫作來提升素養。
二、作文素材從課內遷移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對策
(一)通過認識生活來積累素材
習作的源泉在于生活。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中到處都是教育,社會實際上也屬于生活場所,那么也就是教育場所。”其重要前提在于“你”需要成為生活的“有心人”。可是,學生往往缺乏發現美的雙眼。從調查來看,若安排學生記敘感人事件,那么就有七成以上學生會記敘與讓座有關的事情,難道世界上真的存在那么多的巧合嗎?實際上,生活中有很多感人的事情,諸如媽媽的撫摸、爸爸的鼓勵等,其中蘊藏的無限愛為什么學生無法捕捉呢?剛剛接觸作文時,學生大多無話可說,缺乏寫作興趣,選材也比較幼稚,不知道如何從生活中搜集材料。實際上,學生生活內涵較為豐富,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學校,都有非常多趣味性較強的內容,或高興,或委屈,或難忘,可以對周圍景色進行觀察,開展多樣化的校園活動,為寫作積累豐富素材。只有積極地參與生活,才能夠細致觀察,積累素材。
例如,在教學朱自清《春》過后,讓學生學寫春天,結果寫出來的內容大多為套話,諸如“田野內嫩芽一片嫩綠,就像是綠色地毯……”“油菜花開,一片金黃……”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校園中觀察生活,豐富學生的認識,鼓勵學生積極創作;還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如玩游戲,打滾,吹口哨,靜坐等,使學生體會到春天的溫暖。這樣寫出來的作文就不只是靜的景色,更多的是動的歡樂。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不僅能夠發現青青的草,而且能夠發掘鄉村特色,體味到創作的快樂。
(二)借助生活素材激發寫作靈感
哈佛大學校長在“世界著名大學校長論壇”上說:“如果沒有好奇心和純粹的求知欲為動力,就不可能產生那些對人類和社會具有巨大價值的發明創造。”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生活中能讓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激發起他們的好奇心,幫助學生打開創作之窗,觸動寫作的靈感。
如在一節語文課外閱讀課上,我們正在欣賞曹禺話劇《雷雨》,可是一陣狂風暴雨擾亂了我們的課堂。窗外的電閃雷鳴驚嚇了教室里的每一位學生,他們不由自主地朝窗外望去。又是突如其來的一道閃電,接著是山崩地裂般的雷鳴。同學們一聲驚叫:“啊!”教室頓時漆黑一片,停電了。課已經上不下去了,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更多的學生心神已經在外面的世界中了。這時如果教師用所謂的權威強迫學生靜下心來上課,效果不大。在這一瞬間,教師的腦海中閃出這樣一個念頭,既然不能繼續上課,倒不如順勢讓學生觀察雨景。細一想,這不就是一種難得的生活素材嗎?這場雷雨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觸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教師讓學生都站到窗前、門口觀察雨景。于是,一篇題為《雷雨》的作文就這樣寫出來了。
這突如其來的暴雨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也帶給了學生寫作的靈感。他們觀察得仔細,自然作文寫得也出色。課后教師又引導學生理解話劇中“雷雨”的本義和比喻義,這種置換遷移的方法容易讓學生回歸生活實際。
(三)借助教學情境整合生活素材
生活能夠為學生提供非常多的寫作素材,教師在進行作文指導過程中,可以有效應用生活素材,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在良好的教學情境中,學生容易受到感染,情感非常豐富,自由展開聯想與想象。例如,在某次作文中,教師選擇現實主義類漫畫讓學生展開想象,寫一篇作文。據調查,新穎的作文方式容易受到學生歡迎,其中蘊含著無窮的快樂。此外,也可以借助多媒體來播放同主題視頻,再現生活情景,或者通過講述個人往事,喚起回憶,激發學生寫作的欲望,營造良好的寫作氛圍。初中學生思維比小學時期更加縝密,思考內容也更加深刻。教師要在作文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更加有效的引導,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發掘故事,講出自己的好故事,真正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結語
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同日常生活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系,要促使學生積極融入生活中,在寫作中表達個人真情實感。初中語文教師需要注重將課內遷移到學生生活實際,逐步提升初中語文作文教學質量。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要能夠創設更加生動的寫作氛圍,同生活相貼近,回歸生活,體現生活,促使學生創作出兼具情趣與時代氣息的文章,鑄就獨具匠心的美文。
【參考文獻】
[1]戚祥云.識珠還須有慧眼——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去獲取作文素材[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1991(03):19-20.
[2]王建峰.從課堂到生活——尋覓作文素材的源泉[J].課外語文,2015(10):123.
[3]李金燕.從“假空”到“真實”的距離有多遠——略談如何讓學生的習作內容更貼近真實生活[J].小學教學研究,2013(29):31-32.
[4]林慶江.巧妙點化,一材多用——談議論文課內素材的遷移與運用[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5(09):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