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要】教研活動的開展首要的是做好規劃與適宜調整,幼兒園的教研實效與園長、行政團隊的重視和參與程度密不可分。文章通過彼此關聯的、相互支撐的四種教研形式進行整合和再創造,初步探索出“教研四行”的教研模式,逐漸形成了數學教研活動的螺旋式上升發展的勢態,并借助外部資源和蓄力內部資源,助力教師成長。
【關鍵詞】PCK背景;園本數學教研;研究
2015年,中國學前教育領域里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PCK(領域教學知識)系列叢書中部分正式出版。如果說《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為學前教育提供的是一個關于幼兒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事關五大領域的橫向發展指引的話,PCK的出版則提供了一個領域縱向的導引,它能夠有力地推動和支撐幼兒教師教育教學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在學前教育專業發展態勢不斷繁盛的今天,作為一個發展中的新園,我們深諳園本教研活動對教師成長和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性,在區教育科學研究院的引領下,借助《指南》和PCK的指引,從我園教師的數學教育教學實踐問題出發,積極規劃與切實推行園本數學教研活動,逐漸培養我園教師愿研究、會研究、樂研究的專業品質。
一、校準教研方向
教研活動的開展首要的是做好規劃與適宜調整。學期初我園制訂了數學教研工作計劃,聚焦于PCK的“緒論”“集合與分類”和“模式”這三個章節三大板塊的學習和實踐研究[1]。但在實際推行的過程中發現,由于是初次接觸數學核心經驗,要弄懂學透必須要深挖細掘,不能急功近利,加之本學期只有四個學月,所以我們把研究內容縮減為“緒論”和“集合與分類”。 這樣的調整是基于我園教師的數學研究水平和兒童實際發展現狀的。我們期望,通過這種方式,在循序漸進的努力中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提高幼兒園的保教質量[2]。
二、營造教研氛圍
幼兒園的教研實效與園長、行政團隊的重視和參與程度密不可分。因此,我園建立了教研組每周三的日常教研活動機制,保教主任親自主持,園長在園也一定不能缺席,同時還建立了園長參與教研活動請假制度。為了營造積極的科研氛圍,我們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每年都會由中層管理人員帶頭參與各種級別的保教現場展示活動,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起到教研的帶頭作用,在不斷自我成長的過程中更好地引領教師專業成長。同時,我園行政團隊積極參與到教研組的日常教研活動中,與教師們一起完成教研主題和內容的敲定,與研究的疑難雜癥做斗爭,帶領教師們形成協作、支持、溫暖的教研氛圍。
三、歷練教研模式
我園教研活動強調既重氛圍,又重實效。我們通過彼此關聯的、相互支撐的四種教研形式進行整合和再創造,初步探索出“教研四行”的教研模式,逐漸形成了數學教研活動的螺旋式上升發展的勢態。
(一)專題研討先行
教研活動從對《指南》和PCK中關于數學領域的“集合與分類”相關板塊進行學習和解讀開始。我們先選定主題,根據學期教研大主題的指引,每月在計劃的分主題的基礎之上還要做一次分主題的再細化。三月份,我們嘗試通過保教辦引領的方式讓教師們輪流參觀十二個班的主題環創,聽取班長的現場介紹和解讀,幫助大家重點了解各班在數學領域的研究現狀。四月份,要求每個班梳理匯總本班存在的問題,以PPT匯報的方式與大家分享與討論。教研組引領教師對問題進行歸納,著力于引領教師熟悉幼兒園數學教育教學的相關內容及各年齡段的數學領域目標,重點定位在“集合與分類”的核心經驗的理解和實踐上,通過對幼兒學習特點的把握,促進教師對數學教學策略的研究。五月份,我們引入教師評價環節,通過自評與他評的方式鼓勵教師進行教與學問題的思考和研究。在教師們的集體智慧之下,有的問題迎刃而解,有的難以解決的問題則借助專家的專業智慧來實現突破。
(二)集體備課修行
所謂修行,就是充分了解兒童特點,對教師的教育行為進行修正。每個月底,我們會對本月教研工作進行總結和做下月工作的計劃。我們對照月初的研究主題,總結優秀的做法,提出有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對該問題的疑惑、思考、分享與交流,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樣的思考中來集體備課,利用集體的力量來解決重難點問題。同時,完成目標梳理與學具制作,層層推進。當然,我們強調根據本班幼兒學的特點,要求教師按照自己的個性和風格對集體商議的學案進行個性化改良和創造,形成適合本班幼兒的學習活動方案。
(三)同課異構試行
本學期我們更加注重采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來提升教師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能力。教研組就專題研討的“集合與分類”主題進行了三個年齡段的教學實踐,并在同年級中以同課異構的方式來完成同一主題的教學研究,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完成對該主題的深入理解和有效落實。比如我們的分類主題,教師分別以“分禮物”“分餅干”“迷你超市”“快樂的分類”“分類與交集”等主題深度探索了各個年齡段關于分類的教育教學活動,通過將核心經驗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引導幼兒逐漸獲得關于集合與分類概念的認識,啟迪兒童的數學思維。在核心經驗的導引下,我們的數學教學活動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如小班分類,教師在接觸核心經驗以前,往往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經驗,讓孩子們直接切入進行分類,而這樣的分類往往阻礙重重;而學習了核心經驗以后,才知道原來要先讓孩子們進行匹配,有了匹配經驗以后才能更加順利地完成分類。同時,不同年齡段和不同班級個性化的教學活動也進一步拓寬了教師教育教學視野,使教師對數學教育教學活動有了更加細致的理解和實踐體驗。
(四)一日滲透踐行
數學學習重要的核心功能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了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數學分類和集合概念,我園積極將其滲透和融入孩子的一日生活之中,根據不同的、豐富的、多維度的生活事件的引入,引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去發現和運用事物共同特征為其生活服務,促進其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的發展與提高。
1.生活環節的進餐。從小班就開始培養孩子們的分類能力:分類放置飯碗、勺子、渣盤、擦嘴毛巾,垃圾分類入桶等。
2.過渡環節。如廁、外出活動前等環節,我們會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們按照性別來排隊和分組如廁,孩子們也會時常選擇“迷迷轉”的游戲。
3.區角游戲環節。我們在益智區增加了“小白兔采蘑菇”“好吃的糖葫蘆”等游戲,鼓勵幼兒進行分類和配對游戲的探索。
4.戶外活動環節。孩子們會主動把三輪車、小推車、籃球、足球、高蹺等戶外玩具按照種類放回原處。
通過各種數學小游戲,讓孩子們把習得的經驗運用到一日生活各環節,讓所學為生活所用,讓孩子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數學,理解數學,愛上數學。
當然,在一日生活中滲透數學的實踐會產生新問題,這些新問題又會被放入到我們的數學教研活動中去討論和解決,真正實現教育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四、成就教師成長
(一)借力外部資源
我園與新區教科院組建的教研聯組同步,把原來的藝術、語言、游戲三組調整為數學、語言兩組,借力于區級層面的教研資源,重點著力于數學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的同步研究,逐漸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數學教什么、為什么教和如何教的問題。同時,跟隨研究主題完成對數學教學內容的細致梳理和熟練掌握,強化數學思維。在外聘專家的協助與引領下,在教師與專家、骨干教師之間實現先進理念與教學實踐經驗的取長補短,讓我園的教研更加具有深刻性和持久性。
(二)蓄力內部資源
教師之間的同伴互動為我園的數學教研提供了強勁的動力。我們非常鼓勵教師對自己教育教學的詢問和思考,通過對數學教育教學現狀的思考,做出分析,尋找解決思路的這個過程也進一步催生了豐富的園本數學教研活動。本期,我園有三位教師前往幫扶幼兒園送課,十四位教師分別承擔區級、園級教研展示。
同時,教師之間的同伴互動為我園的數學教研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對于年輕的教師,如小一班張文惠、小二班程靜、中二班王千勤,組內的教師們給予了他們無私的幫助,除了教研中的互助,還經常在教育教學中給予支持和幫助,做到了資源共享,共生同長。這學期,程靜老師在小班組“分餅干”的同課異構教學研究中展現出來的數學素養令老師們贊不絕口,也因此被推薦向民辦園送教入園,并得到了很好的反饋。教師們彼此積極主動地溝通與協作,逐漸形成了一種你追我趕的教研傾向,我園的教育共生體還在不斷地壯大和發展中。
(三)聚力于展示與成長的平臺
以前,我園的教師在開展數學活動時,目標不明確,語言不精練,不知道如何總結,對孩子個體差異的觀察不到位。現在,教師們使用專題研討、集體備課、同課異構、一日滲透的方式,借由教研平臺不斷成長起來,也推動了更多的教師發展。本月,我們數學教研組的教師們還被作為幼兒園優秀教師的代表,推薦上報到新區學前教育宣傳月宣傳平臺參與展示。教師們將這個展示看成一個不斷推動自己和團隊成長的契機,將教研所得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將教育教學實踐的體驗與理論相結合,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為兒童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
【參考文獻】
[1]黃謹,田芳.學前兒童數學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王成剛,袁愛玲.幼兒教師如何做教科研[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