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興華


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備課時意想不到的情況,這非常正常,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個體,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是特殊的,也是“唯一的”,就像葉圣陶老先生倡導的“學生就像一粒粒自然界中的種子”。如何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意外”?這需要教師在剎那間做出回應,改變原先對課堂教學的預設。對待某些特定的“意外”, 教師實現對教案的“再創造”,可以有效地將這些突發情況轉化為真實、鮮活的課堂教學資源,有時,還會收獲意外的驚喜與精彩。
一、案例描述
1.發生意外
《研究磁鐵》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的內容。記得,當時我在上這一課時,曾經遇到了一點意外。
在半節課后,我拿出一根沒標明磁極的磁鐵,問:“用今天的知識你能判斷這塊磁鐵的磁極嗎?”
坐在后排的一個同學不等我“點將”就自告奮勇地沖了上來。我把手中的磁鐵遞給他,他伸出左手接過,轉到右手時,一不小心,磁鐵掉在地上摔斷了。
2.發現問題
有個愛起哄的學生叫起來:“老師,你的磁鐵南北極分家了,一塊只有南極,一塊只有北極,哈哈……”其他同學一聽這話也大笑起來。我舉起兩塊磁鐵,對大家說:“磁鐵斷了以后,真的是南北分家嗎?”有的學生點頭,有的學生搖頭,還有的不知所措。
3.實驗證明
見同學的意見不統一,我提出,何不用實驗來證明呢?于是我請那名同學用剛才上課學到的方法辨別斷磁鐵的南北極。只見他將斷的磁鐵的一端(紅色的)與完好無缺的磁鐵(標明磁極)的南極接近,兩者吸在一起了,再與北極接近卻不能相吸。他說:“這塊紅磁鐵斷的那端變成了南極。”我趁機提醒他用藍磁鐵(部分同學認為只有南極)試一試,結果,藍磁鐵斷的一端是北極。沒等我說什么,有的同學就嚷起來了:“奇怪,這磁鐵摔斷后居然能長出南北極。”
4.動手再驗證
磁鐵的兩極可以幫助我們指示方向
可是,有的同學還是不相信,提出要用別的方法實驗。我請了一個同學上來做實驗,他用線系在斷磁鐵的中間,等它靜止后,果然又指南北了。他連聲說:“真的呀,有點像蚯蚓,斷了頭長頭,斷了尾長尾!”多么形象的比喻呀。
5.新發現
又有學生提出:“如果把磁鐵再連接在一起,南極會變嗎?”我真的沒有想到學生如此善于思考,興奮地邀請他來為大家演示。他小心地將斷開處接近,高興地叫起來:“老師,它們又吸在一起了。”同學們睜大眼睛看著,他又將注明南北極的磁鐵的一端接近斷磁鐵的兩端,“哈,斷磁鐵合在一起,又成了一對南北極了!”
6.總結規律
如果把一塊磁鐵分成兩半,就變成兩個新磁鐵,每一個新磁鐵仍有兩極
這時,我覺得應該引導學生對剛才所做的實驗進行總結。于是,我說:“同學們,對磁鐵的磁極你們有了什么新的認識?”一個學生連忙舉手說:“磁鐵總有兩個磁極,一個是北極,另一個是南極。”摔斷磁鐵的那個學生說:“一塊磁鐵,如果從中間斷開,它就變成了兩塊磁鐵,它們各有一對磁極。”還有幾個同學補充道:“如果把磁鐵跌成三塊,它們就有三對南、北極。”“如果把磁鐵跌成四塊,它們就會有四對南、北極。”“不論把磁鐵分割得多么小,它總是有北極和南極。”……聽著同學們的總結,我內心充滿了喜悅。我接著說:“也就是說,北極和南極總是成對出現,無法讓一塊磁鐵只有北極或只有南極。”
二、案例反思
這是個典型的課堂意外,教學設計中根本就沒有預料到這樣的情況,但我憑借自己的機智捕捉到開啟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金鑰匙,及時進行課堂調控,生成了課堂的精彩。
1.意外調整預設,呈現更加真實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中不知不覺地做出相應的變動。”在本案例中,我對無意之間摔斷條形磁鐵的同學沒有斥責與批評,而是及時調整了原先上課的程序,因勢利導,巧妙地把學生對摔斷磁鐵事件的注意力,轉移到本課要研究的內容上來,化弊為利。“一根磁鐵摔成兩根,南北極變沒變?”“摔斷的磁鐵為什么還有南北極?”“合成一根磁鐵后,南北極又發生了什么變化?”一連串即興生成的新預設,多么好啊!這些問題課前備課教師是想不到的。試想,如果教師冷對這次意外,死抱住原來的預設,上成了“教案劇”,浪費了這么鮮活的“意外生成的有價值問題”資源,多么可惜啊。
調整了預設,實現了師生的“即席創造”,是“無法預約的美麗”,它猶如天馬行空,不期而至。為此,預設要有彈性和開放性,給生成騰出時間和空間。如果把意外情況、節外生枝都視為課堂異端而加以排除,那么學生的自主活動、自主發現、創造思維就會隨風而去。
2.智慧點撥火花,生成更加精彩
課堂上出現了意外,對教師來說是一種挑戰,是教師教育智慧迸發和提升的機遇。它呼喚教師快速思考,呼喚教師即興點撥;它需要教師施展長期蘊積的教育藝術,也需要教師發揮充滿創造性的教育機智。在本案例中,我沒有責怪學生摔斷磁鐵,學生的一句“磁鐵南北極分家了”一下子給了我靈感,“南北極”不正是本節課我們要探究的內容嗎?“南北極真的分家了嗎?”我抓住這難得的機遇,很自然地引導學生去思考“斷磁鐵”的磁極問題,不但化解了意外,更重要的是把探究科學知識引向深入。在探究“斷磁鐵”的磁極時,又緊緊抓住“斷成兩段”這一意外拓展開來,斷成三段、四段,再植上去,多種情況下磁鐵兩極變化,不斷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磁鐵南北極會不會“分家”“增加”“減少”“不變”等等,學生的思維不斷被拓展,智慧不斷閃現,課堂的“精彩”自然就會不斷地生成。
科學課的課堂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與探究過程中的能力。將學生作為學習科學的主體,對身邊的有趣現象和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望,我們的科學教師應該細心呵護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欲,有的放矢地引領學生探究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才能使學生學習科學的過程成為一種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在課堂中,學生思維的火花被激活,探究磁鐵的興趣被激發。這樣,學生們有了探究磁鐵的興趣,就以飽滿的熱情和積極的態度去認識各種形狀的磁鐵,探究磁鐵的基本性質和兩塊磁鐵磁力的大小,了解磁鐵在生活中的應用,較好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實踐證明,學生是非常喜歡科學探究活動的。教師只要正確地引導,創設一定的情景和空間,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資源,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潛能就會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個性就會得以張揚,學生的創造思維就會得到發展,教師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就能落到實處。
陶行知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我想,課堂出現意外并不可怕,只要我們能在意外出現時因勢利導,用童心去觀照,用愛心去理解,用熱心去呼應,用巧心去啟思,那意外肯定會轉化為學生創造性的火花,綻放出奪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