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學能力對于人們認識世界、把握世界、改造世界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學的策略和途徑,并運用相關的方法來進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學生一些學習與思考的時間,多給學生一些自主探索和交流的機會。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學生的自學能力逐漸提高,從而為學生今后的自主學習創造有利條件。
關鍵詞:初中語文;自學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0-0106-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0.095
自學能力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獨立地進行學習的一種綜合能力。自學能力對于人們認識世界、把握世界、改造世界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人們學習能力中的一個重要層面,體現著一個人學習能力的綜合素養;它更是人類發明創造的一項重要素質和條件。那么,如何來培養這種能力呢?
要達到培養語文自學能力的預期目的,就必須讓培養自學能力不僅僅是教師的主觀意愿,更是學生的內在要求。思想是行為的動機,要想讓學生提高語文自學意識,必須首先讓學生懂得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是各科的重中之重。認識到語文的重要性,更易于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除此之外,還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學能力的重要性,了解它是個人成長和生存的需要,從而產生自學的意愿,產生自覺堅持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許多青年自學成才的事跡,特別是身殘志堅自學成才,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名人的事跡,提高學生對自學能力的認識,也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學成才的可能性。比如,張海迪不僅自學完成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還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和德語,并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塔哈·侯賽因自幼雙目失明,后來通過頑強自學成為教育部長、文豪……這些事跡能使學生受到教育,從而激發起自學的愿望,提高了學生對自學能力培養的必要性認識。
教師必須看到,初中生的感情勝于理智,他們的行動并不只受認識的支配,更多的還是受感情的支配。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還必須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自學興趣。
(一)善思、善疑、善問的習慣
“學而不思則罔”,學習不通過思考,就不會有大的收獲??梢哉f,任何一種自學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思”,任何一種自學方法都與“思”有關。在讀書時,也只有善于積極獨立的思考才能對他人的思想進行分析,從中汲取有益的東西,并把它變成自己思想體系的一部分。對于有疑問的和不正確的,則要加以質疑和摒棄。鼓勵學生善思、善疑、善問,才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勤于摘記、勤動筆的習慣
摘記,即是將所讀到的精彩部分摘錄下來。摘錄內容可以是一兩句話、一種方法、一種啟迪等;形式可以多樣化,原文照抄、概括大意都可以,可以制成小冊子或卡片等。“摘”實際上是將自讀過程中激發出來的火花加以定格。教師要適時引導,定期檢查,幫助學生養成自覺摘抄的習慣。久而久之,學生的頭腦中就會形成一個知識倉庫,說話、寫作以及分析、解決問題時就不會再困惑了,使學生做到更好地搜集信息,積累知識,為實現由知識到素質,進而發展成為能力做了一定的準備。
所謂好奇心,是指人們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所產生的新奇感和興趣。只有學生對事物產生了好奇心,才會有動力,才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一)走進生活
學生要對事物有好奇心,首先應走進生活,到生活中去認識新事物,尋找新感覺,發現新問題,從而激發自己對事物的好奇心。在生活中有了“惑”,才會有好奇;有了“新”,才會有興趣。魯班如果沒有到生活中去感受的經歷,就不會有對鋸形葉劃破手的好奇心,更不會有鐵鋸的發明和出現。如果瓦特沒有在生活中燒水的經歷,也不會有對熱水沸騰掀翻茶壺蓋的好奇心,更不會有蒸汽機的發明。
(二)設“謎”激“情”
由于當今科學技術的局限和人類認識世界的局限,世界上還有許多未解之謎,有待人類的探索,如天體之謎、外星人之謎等,人類迄今無法攻克。教師可以多設置一些謎,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激發學生解惑的欲望。
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逐步交給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認為,“導—扶—放”是最好的模式。例如,在教學《“布衣總統”孫中山(節選)》一課時,教學的基本過程如下。
1.速讀課文,思考討論:作者筆下的孫中山是個怎樣的人?2.整體感知:作者寫人物是否抓住了人物特點?3.深入探究:請同學們談談孫中山的優良品德在今天是否還值得發揚?4.文本拓展:從這篇文章中可以學習哪些寫作技巧?選用一篇內容相似、結構相同的文章讓學生獨立自主學習。
當然,教無定法,“導—扶—放”絕不是一成不變的公式,教學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巧妙變化,合理運用,使自主學習指導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總之,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自學能力是不可缺少的。自學能力已成為人們生存的一種本領、一種技能。其中,語文自學能力更是學習能力中的基礎。因此,在語文學習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然后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磨煉他們的意志,使其形成終身受益的良好品質。
參考文獻:
[1]王光龍,朱紹禹.語文學習方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2]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 ?李愛莉]
作者簡介:李成(1965.2— ),男,甘肅金塔人,副高,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