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摘要:文化對人們的思維方式、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等方面具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文化扶貧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內容,其對豐富貧困地區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自我脫貧能力,加快精準脫貧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關鍵詞:文化扶貧;必要性;實踐和創新
2017年10月2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關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大會同意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一道寫入黨章,這有利于全黨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當代中國的精神命脈,是中國人民勝利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增強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軟實力。
一、對文化扶貧的基本認知
文化扶貧是指從文化和精神層面上給予貧困地區幫助,從而提高當地人民素質,盡快擺脫貧困。傳統的扶貧主要是從經濟物質上進行輔助,而貧困地區要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既要從經濟上加強扶持,更需要加強智力開發。扶貧不僅要扶物質,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不同地區面臨的貧困現狀都有所差異,但不可忽略的是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優秀的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產品在日常生活中對人民群眾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提升,更能對其行為起到積極的指引作用。
二、文化扶貧予精準扶貧的必要性
文化貧困是農民貧困的根源。一方面,要解決貧困問題,要從貧困主體也就是自然個體“人”的角度入手。“在極其貧困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不會具有獲得和占有的欲望。他們的愿望超不出日常需要的范圍,或者即使表現出了某種超出常需的愿望,這種愿望也不過是一種癡想,永遠不會發展成為一種強烈的意志力量。當這種狀態變成一種習慣的時候,人們就會變得沒有遠見,滿不在乎,茍且偷生。”[1]走文化扶貧之路,即向他們輸入新的文化知識和價值觀念,傳授適用的技術,輸入各方信息,從整體上提高貧困群體的素質,達到文化富民的目的。另一方面,文化屬于意識范疇。正確的意識對物質具有積極的能動作用。積極健康奮進的思想觀念和文化體系不僅能正確地反映事物的現象、本質和規律,而且能反作用于客觀事物,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改造世界,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治窮先治愚。文化扶貧是從文化和精神層面給予貧困地區以幫助,從而提高當地人民素質,盡快擺脫貧困。貧困地區要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既要從經濟上加強扶持,也要加強智力開發,更要扶精神扶文化。從文化層面入手解決貧困地區民眾思想觀念的問題,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重要意義。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領域多發力,貧困村文化陣地建設非常關鍵,幫助貧困村修建標準的文化大院,配齊圖書、鑼鼓等文化物資。加強對貧困村文藝隊伍的輔導、文化遺產的保護、群眾文藝創作的扶持等,基層群眾精神生活面貌一定會煥然一新。
振興鄉村文化,補齊發展短板,助力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要發展產業、壯大經濟,更要激活文化,繁榮興盛農村文化。堅習近平指出:“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三、文化扶貧的探索和實踐——以濟南市文化館為例
1.精準扶貧文化先行 文藝助力脫貧攻堅
貧困地區要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既要從經濟上加強扶持,更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為了貧困群眾能更好地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濟南巿文化館精選一批機動精干、水平精湛的演員組建成高質量的文藝小分隊,深入農村、偏遠山區,走到百姓身邊,圍繞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農民工和殘疾人等重點群體,開展形式多樣的的文藝演出、藝術輔導培訓、非遺展示展演活動。其對豐富我市偏遠地區群眾文化生活,提升農村文化建設水平,積極打造文化精準扶貧、文化志愿服務工作的品牌項目具有重要作用。
2.形式路徑積極拓展 志愿服務不斷延伸
濟南市文化館通過加強對貧困村文藝隊伍的輔導、文化遺產的保護、群眾文藝創作的扶持等活動,以實際行動踐行服務職能。通過公開招募、推薦等形式,累計招募了近百名基層文化志愿指導員,與館內業務干部服務于在全市十個縣區內設立的60個輔導點和20個基層群眾文化示范點。同時,通過館辦藝術志愿團隊——群星藝術團,在基層鄉鎮長期開展公益輔導培訓、“文化進基層、進社區”、非遺展示展演等活動,形成了常態化、持續化的文化志愿服務機制。
四、文化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的啟示
文化精準扶貧關鍵就是要在滿足農村文化生活需求中,寓教于樂地把農民特別是青年農民的思想引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深入與貧困村群眾的聯系,充分研究了解貧困村群眾的文化需求。
脫貧攻堅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要求,更是我們文化部門責任所在、使命所在,必須把這項任務承擔好、完成好、落實好。通過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長久的向社會大眾特別是貧困地區傳播先進文化,提供精神食糧,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讓公共文化館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地,真正推動公共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
參考文獻:
[1]辛秋水.重視農村的文化扶貧[J].望新聞周 刊,2006(2):67
[2]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10月22日
[3]馬迎春.《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模式 助推全民藝術普及》[J],《人文天下》,2017 (10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