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沖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的講話中指出“學習馬克思主義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思想”等九個“學習”,旗幟鮮明地指明了馬克思主義早已與中國共產黨的命運、中國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科學,更是一種信仰。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機遇與挑戰并存,多元化價值取向進入意識形態領域,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受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探究馬克思主義信仰維度下思政課教育模式,強化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既關系到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小我”問題,也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復興的“大我”問題。
1.1 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是高校思政課題中應有之義。習近平強調“高校思政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激發大學生自覺信仰馬克思主義,需充分發揮高校思政課的主陣地作用,立場堅定地為我國培養社會主義建設合格人才,在新時代“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1.2 馬克思主義信仰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同心同德邁向前進,必須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撐”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理論知識和信仰形態,其科學性和真理性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不斷得到充分檢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要以馬克思主義信仰為思想保障,提高高校思政課時效性需利用馬克思主義信仰凝心聚力,統一思想。
1.3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對人類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進行系統考查和分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利用這個科學的認識方法和正確的理想信念才能引導大學生走正確的人生道路,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能夠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局勢下,幫助大學生用科學的理論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和方法體系,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2.1 思政課知識教育與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脫節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存在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等同于知識灌輸,甚至缺乏馬克思主義信仰參與課堂教學的“水課”。這種傾向忽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難以做到由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導致大學生忽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價值,不能自覺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提高自身的認知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
2.2 思政課教學體系缺乏馬克思主義信仰考察
“高校思政課的最終教學目的不僅僅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實現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認同,這是由馬克思主義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高校思政課缺乏馬克思主義信仰考察表現在對大學生關于人深層次的思考,人文關懷不足,造成信仰弱化;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師對馬克思主義持懷疑態度,不能指引大學生真懂真信真用;思政課教學過程、考核方式拘泥于理論知識的死記硬背,難以真正掌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內化程度。因此,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成果缺乏馬克思信仰考察將使思政課“詞不達意”。
2.3 思政課教學模式形式單一
高校思政課突出理論教學,符合思政課教學特殊規律,無可厚非,但如果不能因時而變,應循守舊,難免會給大學生造成思政課枯燥無味的刻板印象。部分高校思政課仍存在照本宣科的現象,課堂時間結束后師生之間便再無交集,由于思政課的作用與專業課程比較相對隱形,課后缺乏引導和校園文化建設,很難讓馬克思主義理論入腦入新,實現全方位育人。
3.1 增強高校思政教師馬克思主義信仰認同
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必須先受教育,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只有他自己致力于他自己的教育和修養時,他才能實在地培養和教育別人”。這與我國古代“學高為師”、“教學相長”有異曲同工之妙。高校思政教師既是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又是傳播者,激勵大學生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強化高校思政教師的信仰建設不容忽視。
(1)以學習者的態度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重大價值和實踐意義。“共產黨不靠嚇人吃飯,而是靠馬克思列寧主義真理吃飯,靠實事求是吃飯,靠科學吃飯”這一經驗對高校思政教師的啟示是要下真功夫、苦功夫把馬克思主義信仰力量滲透到課堂教學和科研工作中。
(2)以研究者的嚴謹學風提高自身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夯實理論素養基礎,是增強自身在青年大學生這一類精英群體中的信仰感染力和說服力的重要基礎性前提。高校思政教師要深刻思考怎樣構建自身馬克思主義信仰。
(3)以傳播者的使命擔當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信仰力量。高校思政教師不能做“老學究、老古板”,應充分激發創新思維,利用新媒體、自媒體增加在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和情感交流,充分指導大學生在實踐中潛移默化自覺彰顯馬克主義信仰力量。
3.2 拓寬高校思政課主渠道
(1)理論教育法以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為依據,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大學生馬克思信仰培育的主要理論體系滲透在思政課這一主渠道,是有計劃、有步驟的教學體系。通過課堂的教學讓學生全面掌握馬克思主義,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融入大學生的生活日常,同時,積極引導大學生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2)高校思政課的課堂教學不能缺少引導模式的參與,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放到時代背景下,讓大學生感受到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馬克思主義為什么具有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3)關注大學生的主觀世界,變被動接受為積極探索。在高校思政課的教學過程當中,要把馬克思主義信仰與大學生的生活能力聯系起來,通過信仰的牢固樹立,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承擔的能力、追求夢想的決心、攻堅克難的毅力,實現從馬克思主義信仰向個體精神支柱的成功轉化。
3.3 構建高校思政課第二課堂
(1)充分挖掘新媒體、自媒體與思政課結合的現實途徑。利用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與“互聯網+”的“混搭”模式,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觀點、新動向推送至新媒體平臺,實現線上線下互動,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向,做好線上意識形態工作。
(2)將馬克思主義信仰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長期有序開展以馬克思主義信仰為主題的校園活動,如十九大征文比賽、習近平同志用典學習會、毛澤東詩詞書法比賽等,讓大學生近距離感受經典的魅力,耳濡目染中提升品格,錘煉品性。
(3)將黨性教育融入到思政課實踐教學中。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兩學一做”等一系列教育活動是新時代治黨治國的重要手段,對人們的信仰產生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黨性教育不可或缺,黨課不僅僅要針對積極要求入黨的大學生積極分子,還要全員覆蓋,解決大學生信仰模糊,理想信念淡薄,消除拜金主義、奢靡之風對大學生的侵蝕。
綜上所述,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培育是一項具有系統性、綜合性和長期性的艱巨任務,高校思政課應改變講授馬克思主義知識即可自然而然形成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錯誤觀點,積極探索新時代背景思政課教學規律,深入研究教學方法,在多元背景下幫助大學生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
本文系桂林電子科技大學2018年度校級項目《馬克思主義信仰維度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研究》(項目編號:JGB201837)。
(作者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