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平
語文教學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中職語文教材,根據教學大綱,分為三個模塊。即基礎模快,職業模塊和拓展模塊。結合基礎模塊的教材內容,我分別選取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鏈》,我國著名作家老舍的《我的母親》和著名詩人舒婷的詩歌《致橡樹》三篇課文就價值觀,人生觀,愛情觀三個方面來談自已如何緊扣教學,探索育人為本的有效做法。從體裁上也涉及到四大文學樣式中的小說,散文和詩歌。讓學生多角度,多思維,多空間去思考文學作品,去思考被藝術化了的人生。
如何落實習近平主席對教育提出的"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如何在中職語文實際教學中去落實,這是每一個從事語文教學的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根據中職語文課程一要“培養學生基本科學文化素養",二要“服務學生專業學習",三要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的整體功能定位。本人在平時教學中,大膽積極探究德育工作的滲透,并摸索立德樹人,育人為本的有效途徑,下面就自己經驗淺談一二。
中職語文教材基礎模塊上冊第三單元所選文章就體裁而言均為小說,頗受學生喜歡。而小說是通過人物的塑造和情節,環境描寫來藝術地表現社會生活,展現社會矛盾,凸顯人性之本,給人以生活的啟迪的。學生通過閱讀文本,可以從不同的側面來了解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廣闊的現實生活,給自已以人生的警醒。其有些文本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有效載體。比如法國作家莫泊桑的小說《項鏈》一文。
在施教《項鏈》一文時,中職語文大綱要求其閱讀欣賞的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品味語言。為了抓住這個有效載體,進行德育滲透教育,我在和同學們通過分析故事情節,體會其構思之精巧,借項鏈——丟項鏈——還項鏈。然后把焦點集中在主人公瑪蒂爾德的身上。如何引導學生來客觀認識瑪蒂爾德的悲劇呢?從中又會給我們怎樣的人生啟迪與感悟呢?
為了實現德育滲透,我巧妙地抓住文本中的一段話,“要是那時候沒有丟掉那掛項鏈,她現在是怎樣一個境況呢?誰知道呢?誰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進行德育滲透教學設計。我共設計了五個問題,第一:若是不丟項鏈,瑪蒂爾德會是怎樣境況?第二:這掛項鏈對于十年前瑪蒂爾德的人生作用意義到底有多重要?第三:我們現在如何來看待這種處事態度?第四:我們是否亦有十年前瑪蒂爾德的行為呢?第五:這件事用十年艱辛,到底成全了她什么?又敗壞了她什么?對我們有何啟迪?
我讓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并談自已的看法。大家一致認為,若不丟項鏈,瑪蒂爾德的生活境況肯定不是現如今這般糟糕,其容顏也不會如此大打折扣,談及此處,學生們都流露出痛惜之情。學生并未真正體會到,其實這段話觸及瑪蒂爾德的悲劇是如何釀成的問題,作者的連續發問,感嘆,表達的是一種不可理解。那么,十年前的項鏈對瑪蒂爾德而言,只是羨慕上流社會,滿足自我虛榮的一個飾品而已。為了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她忽略了自己物質的匱乏,這種處事態度直到現在,也依然在上演著,只是身處其中人不自知罷了。當我把這段話同學生們交流后,大家都陷入沉思之中。我緊抓這一教育契機,告訴同學們,項鏈將瑪蒂爾蒂的虛榮心用十年艱辛生活緊勒在她脖子上。對我們而言,有沒有這種悲劇的預兆呢?
我開始一連串的反問,在我們校園里,有沒有不考慮家庭收入,而購買高端手機的呢?有沒有不顧及父母艱辛,而追求吃喝玩樂的呢?有沒有為了滿足自我虛榮,而涉及信用卡透支的呢?有沒有經不起誘惑而沾染毒品,踏上不歸之路呢?有沒有不顧及求學不易,而沉迷于網絡游戲之中呢?若有上述行為,難道你不是活生生的現代版的瑪蒂爾德式的人嗎?瑪蒂爾德一朝虛榮,十年艱辛,掩飾了她誠信,敢于擔責的優秀品格,強烈的虛榮心,奢華生活的誘惑,使她最終深陷不幸而不能自拔,直至十年后而猶不自醒。對我們而言,難道不是一種警示嗎?
通過這種交流,觸及了學生的靈魂,達到了德育教育,也對學生的價值觀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我又結合本單元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認識自我》,再次培養學生不斷反思生活,反思自我,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取向。
中職語文笫一單元有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寫的一篇散文《我的母親》,其所敘述事例貼近生活,真實感人,也是進行德育教育的一個良好載體。老舍在文中寫了母親為子女所做三件感人的事。第一:籌備“巨款”,送“我”上學;第二:忍痛割愛,送女出嫁;第三:除夕之夜,送“我”返校。這三件事看似平凡,實則體現了母親對子女無私而深沉的愛。
如何利用這一貼近生活,富有有效德育教育的載體呢?我思索良久,設計了兩個社會實踐活動,以達到育人為本,學用共兼的原則。
在教授本節課前,正值開學第一周,我根據這一特殊節點,設計社會實踐活動。第一個實踐活動,假設學校推薦你上大學,需馬上繳納學費三萬元,讓學生觀察父母的反應,回來談談自己的感受。第二個實踐活動,觀察自已每次返家返校父母的行為,回來談談自己的心得。
實踐活動結束,結果不盡人意,有約三分之一的學生出于應付,但我也從三分之二的學生的感受和心得中歸納出德育教學的素材,為實施德育滲透做好了鋪墊。
新課進行時,我再讓同學們回憶在這之前,自己有沒有心儀的幼兒園,小學,初中或高中?這個問題一下子激起同學們的表達興趣,他們紛紛發言。我再問沒有去心儀的學校,心中遺憾么?同學們都沉默了。陷入靜思中。
許久,我才緩緩說道:十元保證金,在那樣的年代,是何等巨款啊!守寡的母親卻想方設法籌到,讓老舍求學之路得以延續,讓我們認識到一個偉大的作家,這份母愛讓作者終生難忘。而我們有心儀學校卻不能去,很大的原因是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未能達到錄取學校的分數線。我們每一次往返于家校之間,或許只忙于了奔波,卻忽略了背后兩雙充滿希望的眼晴,噓寒問暖中你是否有過反問,你求學的狀態能否安撫生你養你的那個人的期冀?人生何來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為你們負重而行罷了。若你們荒蕪學業,游戲人生,不僅是一個前程的問題,而是對家庭來說,是缺乏感恩和孝親;對自己而言,是缺乏進取與擔當;對社會而言,是缺乏責任和公德,難道不是嗎?
對于中職學生而言,正處于人生觀的形成,如何教育他們形成感恩,孝親,擔當,盡責的人生觀,我覺得僅憑空講道理是難以奏效的,只有結合文本內容,聯系生活實際,恰當地加以誘導,不惜時日地進行探討,才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中職語文第五單元選取我國女詩人舒婷的《致橡樹》,就作者而言,朦朧詩派代表人物。作者在詩中以女性角度來表現愛情觀,對于中職學生而言,正處青春芳華,情竇初開之年,如何來正確對待自己的愛情,是個值得研究思考的問題,也是學生們頗為關心的問題。
在施教本課時,緊緊抓住詩歌的意象體凌宵花和鳥,來體會愛慕的付出與收獲,從而引導學生對依附他人,單方依戀的愛情模式,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學生們頗為害羞,幾乎不愿坦誠心靈,這也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
如何來突破這個德育契機呢?我精心設計一個教學情境,播放了《泰坦尼克號》和今日說法中《畸戀》兩個影視片段,讓同學們說說自己的想法。同學們表現得非常積極,對杰克露絲的愛情所折服,對畸戀中的主人公深感惋惜。
我緊接著說詩中日光,春雨,泉源,險峰多像畸戀中那個一味奉獻,而對方卻不知珍惜,終成慘禍的愛情模式,而露絲不愿攀附他人又跟凌宵花是多么強烈的對比,由此可見,這種愛情觀是具有風險且不具真愛的,所以作者連用“絕不會”和“絕不像”兩個詞加以否定,那么理想的愛情觀是什么呢?作者舒婷已借詩中木棉和橡樹兩個意象,表達了正確的愛情觀,一個“致”字淋漓盡致表達了木棉對橡樹的情愛,那就是并肩而立,是一種獨立,平等,相互依存,同甘共苦的關系,是一種既尊重對方存在又珍視自身價值的愛情觀,這才是偉大的愛情,才是值得追求的。“只有同等力量的人,才能相互識別,才能相互尊重”,我說道,“當你們在求學之路上,難以獲得獨立的能力的時候,誰言愛,都是不負責任的;誰言情,都是一種濫情所致,都會辜負你們的初戀和青春的。我把這句話,送給大家共勉,真誠地希望大家都能獲得人生真愛。"
對中職生,我認為不僅是文化和技能的學習,而更應是德育教育的學習,它有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愛情觀。
(作者單位:山西萬榮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