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摘 要】目的:分析針灸結合推拿和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8月—2019年7月在我科就診的94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進行研究對比。結果:治療后1、2個月,觀察組頸椎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1、2個月,觀察組頸椎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將針灸結合推拿和牽引等治療方式應用于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治療中,可有效降低患者的頸椎疼痛程度,提高頸椎評分,臨床應用效果良好。
【關鍵詞】針灸;推拿;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頸椎疼痛程度
【中圖分類號】R246.8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2-03--01
神經根型頸椎病在臨床范圍內較常見,隨著社會各種電子技術的發展,人們在長時間保持低頭姿勢時,增加了頸椎病的發病率。目前,臨床對于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多采用保守治療,本次研究便是將針灸結合推拿和牽引治療等應用于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中,并合理探究其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8月—2019年7月在我科就診的94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抽簽法將其均分為兩組(n=47)。
對照組男24例,女23例,年齡35~54歲,平均年齡(44.24±6.16)歲;
觀察組男26例,女21例,年齡35~56歲,平均年齡(45.08±6.67)歲。
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及家屬均對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享有知情權,組間基線資料對比,差異具有良好均衡性(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不良體位改善、使用硬枕、針對性頸椎功能訓練等基礎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采用單純針灸治療:取穴以頸夾脊、阿是穴為主穴,選肩井、肩髃、手三里、合谷穴等為配穴;根據針刺部位選取不同規格(直徑0.25mm)毫針,常規消毒進針,加電針,每次留針20min,隔日一次。觀察組采用針灸、推拿和牽引治療:針灸方式同對照組;牽引治療主要通過枕頜帶牽引頸椎,牽引重量為5~10k,每次持續15-20min,隔日一次。囑患者全身放松,選擇端坐位進行推拿,用拇指、拇食推揉法等放松頸肩背部肌肉;行旋轉、側扳法糾正小關節錯縫,緩解對神經根的壓迫。單側上肢有酸麻癥狀者則先以虎口推拿法、滾法自肩部依次向下,交替推揉;再作指壓法刺激手陽明經穴位;最后作肩關節活動度手法,最后將患者作波浪形的抖法。每次20min左右,隔日一次。
1.3 觀察指標
兩組分別依上述方法治療治療10次后停止,隨訪治療后1個月、2個月時的頸椎疼痛程度,并對兩組患者的頸椎病癥狀進行量化評分。頸椎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1]對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評估,選擇10cm標尺,左右兩端標記為“0”和“10”,0表示無痛,10表示劇痛,中間部分從0到10分別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患者分值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高。頸椎評分;采用日本田中靖久頸椎病癥狀量化表20分法[2],對患者臨床癥狀、工作和生活能力、體征、手功能等4個維度進行評分,評估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恢復效果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將本次研究收集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病例數據輸入至SSPS20.0統計學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定量資料采用t 檢驗,以()表示,定性資料采用χ2檢驗,以(%、n)表示,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時P<0.05。
2 結果
2.1 頸椎疼痛程度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頸椎疼痛程度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1個月、2個月,兩組頸椎疼痛程度均有所改善,且觀察組頸椎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P<0.05)
2.2 頸椎評分
治療前,兩組頸椎評分對比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1個月、2個月,兩組頸椎評分均有所提升,且觀察組頸椎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神經根型頸椎病屬于臨床常見頸椎疾病的一個類型,與急性損傷、慢性勞損癥狀的出現及發展具有相關性,在原有頸椎退行性病變的基礎上,長期保持錯誤睡姿、坐姿等,均可誘發神經根型頸椎病,且不科學的頸椎鍛煉方式,亦可加重病情,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產生嚴重負面影響[3]。中醫領域認為,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應以活血通經、活絡止痛為主。本次研究中針灸所選取的穴位,均具有改善患者頸椎部血液循環、降低神經壓迫與刺激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應用推拿及牽引治療,可對患者肩頸部的肌肉群產生直接作用,緩解其肌肉痙攣現象,軟化結締組織與糾正椎間小關節錯縫,從而擴大患者肩頸部的活動力度和范圍[4]。本次研究數據顯示,采用針灸結合推拿和牽引方式治療后,觀察組的頸椎疼痛程度明顯降低,且頸椎評分上升,與采用單一針灸治療的對照組相比,數據具有優越性。這提示,針灸結合推拿和牽引的方式可有效減少肩頸部的炎性介質釋放,并對神經根位置進行調整,解除或減輕其所受壓迫的程度,并放松頸項部肌肉,重建頸椎穩定性,從而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
綜上所述,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采用針灸結合推拿和牽引的方式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頸椎疼痛,恢復頸椎原有功能,提升頸椎評分,臨床治療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
《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視覺模擬評分法(VAS)[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04,9(11):483-483.
李春根,江澤輝,李鵬洋,等.低溫等離子髓核消融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中期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7,17(5):402-406.
呂銳斌,戴勝良,王錚輝.推拿療法聯合坐位動態牽引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7,15(8):126-127.
張英爽,董榮芳,孫阿萍,等.成人炎癥性肌肉病的臨床病理特點:診斷標準及分類的新認識[J].北京醫學,2017,39(5):44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