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敏
摘要:張謇先生是我國近代的教育學家和實業創辦者,其所制定的家規家訓對于后世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和意義,其主要包括“仁愛孝悌,博愛大眾”、“戒驕戒躁,謙遜謹慎”、“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誠實守信,廉潔奉公”等內容。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這些內容對公民道德建設所體現出的積極意義也越來越明顯,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這也是筆者將要與大家進行重點探究的核心內容。
關鍵詞:張謇家規家訓 ? 當代公民道德建設 ? 現實意義
張謇先生所制定的家規和家訓是以我國傳統的儒家學派的思想為基礎,逐漸演變而來,其中所體現出的仁、義、禮、智、信對于當代社會中公民道德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實施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此筆者將以張謇先生的家規家訓為主體,從家規家訓分析和現實意義的體現等方面對其展開詳細地論述,希望以下筆者所提出的一些淺薄的意見和建議可以為相關人員提供一些有價值性的理論參考。
一、張謇家規家訓分析
(一)仁愛孝悌,博愛大眾
張謇先生一直以來都對孩子的日常行為進行嚴格地約束,并且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向孩子傳達儒家文化中的孝悌美德。從“出必告,反必面,之為孝”等文獻記載中我們可以得知,張謇先生希望孩子可以從小尊師敬長,并且規定孩子外出求學期間需要通過書信的方式與家中長輩進行學習情況的匯報。從客觀的角度上來看,這是一種向長輩盡孝的重要途徑,可以為長輩和晚輩之間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梁。除了孝悌之外,張謇先生對于仁愛也有著獨特的見解,他非常熱愛慈善活動,并且將其作為自身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在教育兒子時也曾提到過慈善活動雖然與實業、教育等行業有著較大的差異性,但是仍然需要對其加以重視。只有保障百姓能夠得到最低生活水平,才能夠逐漸提高百姓們的其他能力水平[1]。張謇先生在南通地區建立了多所慈善機構,其中包括育嬰堂、醫院、養老院、盲啞學校等等,為國內慈善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張謇先生也被評為我國公益活動發展歷史中具有里程碑價值特性的人物之一。
(二)戒驕戒躁,謙遜謹慎
張謇先生的一生建立了很多實體經營產業,其對于國內的經濟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和影響,后人對張謇先生的成功進行系統的分析,究其根源,發現張謇先生的成功離不開其戒驕戒躁、謙遜謹慎的為人處世之道。根據相關文獻記載,張謇先生曾對此教導兒子應始終保持“平心慎語”、“愛身重名”、“慎言慎行”、“和厚儉慎”的心態來處理日常事務,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所認可的一種教育方式。在1922年,政府部門人民張謇先生之子張孝若作為實業專使,對歐美日等國家進行實業項目的考察,學習西方先進的經濟制度,借鑒西方的管理經驗。在考察的過程中,張孝若嚴格遵循父親的諄諄教導,在會見國家元首時以“誠篤謙謹”的態度去面對,在與人會談時避免出現盈滿之色、高興之態、夸大之語,踏踏實實地完成了整個考察工作,不僅得到了相關政府部門的贊賞,同時也向西方國家展示了我國儒雅君子的行為風范。
(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張謇先生曾經在《家戒》中提到要求自己的后代養成高尚、靜遠、沉毅的為人之道,堅決抵制浮囂、淺薄、誕妄的作風。張謇先生曾經收到兒子在外出求學中寄來的書信,發現書信中的字跡并非出自兒子手中,因而大怒,對兒子進行嚴厲批評教育,從此等小事中我們便可以感受到張謇先生對兒子的教育態度。張謇先生自出生以來便受到淳樸家風的熏陶,過著相對來說較為清苦的生活,在趕考過程中為了可以節省住宿的費用,曾睡在城樓腳下的稻草中,即使后來高中狀元也依然秉承著節儉的生活理念。衣服只有穿破了才會添置新衣,每頓飯也只有一道葷菜、一道素菜、一道湯而已,從無奢靡享受[2]。張謇先生所創辦的事業經營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從未對自己謀取私利,而是將實業經營盡數投放于社會發展中。他曾經提到若錢財用于民眾之事與公益教育事業,即使需要千萬家產也不會心疼,若錢財用于自身消耗,則一文錢也需要節省。這就是張謇先生一直以來所堅守的修身和養德的美好品質,也是值得世人所學習的精神和理念。
(四)誠實守信,廉潔奉公
誠實守信是張謇先生創辦實業過程中所遵循的信念,同時也是幫助張謇先生克服一些困難最終得到成功的重要因素。根據相關文獻記載,張謇先生在最初創辦紗廠時,曾經出現資金周轉困難的情況,但是即便在非常困難的時期,張謇先生答應股東們的利潤也依然分文不少,從來沒有發生過拖欠的問題。在運營紗廠企業的過程中,張謇先生一直都嚴格按照相關規定使用質量最好的棉花材料來進行防止作業,因此最終所得到的紗也是最終值的,若在這個過程中有人因粗心或者一己私利而出現以次充好的情況時,張謇先生會對這種行為進行嚴懲,在這種經營管理的方式下,紗廠的銷量越來越高,信譽度也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在教育兒女的過程中,張謇先生也經常以自身的行為作為兒女們的榜樣,他始終認為只有自己嚴格控制自己的生活習慣,不追求奢靡生活,就不會出現貪污受賄的行為,同時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原則來對待每一件事情,不會受制于人。在張謇先生的悉心教導下,張孝若也樹立了誠實守信、清白自持、廉潔奉公的良好行為習慣,從而進一步延續張謇先生的宏基偉業。
二、現實意義的體現
(一)家規家訓是道德建設的基礎
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并且應用到公民道德建設工作中,不僅有利于全面提高國內公民的整體道德素質水平,同時還有助于國內社會的穩定發展。習總書記曾多次強調,“我國傳統文化是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重要基礎,若隨意丟掉和拋棄我們的傳統文化,則會失去我國的精神命脈。”而張謇先生的家規家訓則是我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即使在發展迅猛的當今社會中,依然能夠起到非常關鍵的現實指導意義。張謇先生對于《論語》《孟子》等書籍有著非常深刻地研究,他在與兒子張孝若的家書傳遞過程中,字里行間都深深地體現出儒家的傳統思想,張謇先生一直以來都希望兒子張孝若可以成為儒家道德典范之人,并且以此為目標付出以行動?,F代社會中的道德建設工作一直在不斷地實施和推行,作為一名公民我們更應當不斷地汲取張謇先生家規家訓中國所體現出的倫理道德和愛國思想,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進行傳承,不斷地加強民族的凝聚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公民道德建設工作可以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長出累累碩果。
(二)家規家訓是道德素質的缺失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誠信缺失的問題便屢屢被報出,這樣的現象造成了很多嚴重的社會危害,很多企業都缺乏一定的敬業精神和無私奉獻的意識,官僚主義橫生,奢靡浪費現象普遍,形式主義嚴重,以權謀私等現象屢見不覺。長此以往,國內的社會風氣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不利于我國的長遠發展。針對這種情況,相關政府部門應當不斷地改善國內的社會風氣,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的導讀素養,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這也是目前國內開展公民道德建設工作的主要內容。張謇先生所提出的敬業愛崗、廉潔奉公、誠實守信、忠于國家等幾百本理念即使在當今時代和社會中也有著極高的現實意義,同時也是道德素質缺失的部分。我們應當從張謇先生成功創辦實業運營的過程中汲取經驗,正確地認識到誠實守信對于為人處世的重要意義。從宏觀上來看,張謇先生成功創辦實業經營所依靠的變式誠信精神,創建慈善機構則依靠的是仁愛精神,發展教育實業則是建立在其愛國情懷之上,這便是張謇先生對后人們所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三)家規家訓與道德建設目標相一致
張謇先生所遺留下的家規家訓不僅僅是我國道德建設的基礎,道德素質的缺失,同時也與當代的道德建設目標相一致。道德建設工作的開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因此工作人員通常需要從兒童的教育事業開始抓起,而父母作為孩子們成長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啟蒙教師。因此父母需要在家庭中為孩子們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讓孩子們可以在父母的行為舉止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更好地將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張謇先生對兒女的教育事業十分上心,在兒子張孝若的幼年時期,張謇先生便在家里對開辦家塾,聘請專業的老師對兒子進行國文、數學、英文等學科內容的教育,并且親自對兒子的國學學科進行傳授,后期在兒子外出求學的過程中不斷地以書信的形式對兒子的學業和品行進行督促,晚年時期的張謇先生為了可以更好地訓誡后人,設立了家戒碑,詳細地闡述了后世子孫應當如何為人處世、修身立德。這些訓誡的道理對于黨建設部的公民道德建設工作也有著極高的現實意義,非常值得我們去借鑒和學習。
三、結語
我國的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優秀的家規家訓中都蘊含了豐富的傳統美德,筆者主要以張謇先生所制定的家規家訓為主,對其進行了全面地分析。對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深刻地體會到家規家訓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其不僅僅是道德建設的基礎,同時也是道德建設工作開展過程中出現缺失的部分,且與道德建設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希望張謇先生的家規家訓可以為道德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添加助力。
參考文獻:
[1]劉宇.明代家訓德育思想的當代價值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8.
[2]朱文彬.中國傳統家訓對當代道德教育的啟示[D].齊齊哈爾大學,2014.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常樂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