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黎晴 劉文靜
【摘要】目的:探討高、低級別腦膜瘤鑒別及診斷中應用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的效果。方法:選取腦膜瘤患者80例,根據病理檢查結果,包括低級別腦膜瘤43例(低級別組)和高級別腦膜病37例(高級別組),兩組均接受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檢查。結果:高級別組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的AUC值低于低級別組(P<005);ROC曲線顯示在對高級別腦膜瘤進行診斷時,AUC值的準確度為818%,敏感度為850%,特異度為805%。結論:高、低級別腦膜瘤鑒別及診斷中應用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的效果確切,可為疾病治療提供參考信息。
【關鍵詞】腦膜瘤;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診斷
【中圖分類號】R2.4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10-1.10-02
腦膜瘤具備較高發病率,由于不同級別腦膜瘤的治療方案及預后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準確診斷及鑒別腦膜瘤分級顯得尤為重要[1]。目前臨床上在對腦膜瘤進行診斷時,磁共振成像的應用率較高,其具備典型的診斷影像,但常規磁共振卻難以對腦膜瘤的分級進行評估。擴散加權成像可對活體水分子運動進行有效觀察,從而可對腦膜瘤疾病分級得到有效判斷[2]。本次研究就選取腦膜瘤患者80例,探討高、低級別腦膜瘤鑒別及診斷中應用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的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腦膜病患者80例,男35例,女45例,年齡40~75歲,平均(51.1±48)歲。患者病情均經病理檢查證實,同時在入組前未接受治療,在接受磁共振成像檢查后1周內為患者實施手術治療。根據WHO分級,Ⅰ級43例、Ⅱ級2.1例、Ⅲ級16例,其中Ⅰ級為低級別組,Ⅱ級與Ⅲ級為高級別組。
1.2 研究方法
檢查儀器為美國GE公司生產的FFox6300型30T磁共振檢查儀,指導患者保持仰臥位,頭先進,首先開展常規序列掃描,然后實施擴散加權成像掃描,應用單次激發自旋回波EPI序列,TE以及TR均為shortest,b值為1000s/mm2以及0s/mm2。同時實施增強掃描,采用釓噴酸葡胺經肘靜脈注射,注射量為10~15mL,開展矢狀位、軸位以及冠狀位T1WI序列掃描。
1.3 圖像處理
取得檢查圖像后,安排兩名具備豐富經驗的高年資放射科醫師開展閱片,對ADC值進行計算。
14 統計學處理
統計學軟件為SPSS170。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檢查結果顯示,低級別組中擴散加權成像呈等信號共2.4例,ADC圖表現為等信號,擴散加權成像呈高信號19例,ADC圖表現為稍低虛擬號。低級別組病灶大部分形態較為規則,表現為圓形或橢圓形。高級別組病灶實性部分表現為擴散加權成像高信號,30例發生壞死、囊變或出血,表現為低信號,ADC圖實性部分表現為低信號,發生壞死、囊變或出血的部位表現為高信號,病灶主要為分葉狀或不規則狀。高級別組ADC值為(070±008)×10-3mm2/s,低于低級別組的(091±010)×10-3mm2/s,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開展ROC分析,在對高級別腦膜瘤進行診斷時,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的最佳ADC臨界值為081×10-3mm2/s,準確度為818%,敏感度為850%,特異度為805%。
3 討論
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屬于新型磁共振成像技術,其是依靠檢測組織水分子運動來評價組織病變情況。根據前人報道可知,在開展顱腦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檢查時,b值(擴散敏感因子)設置為1000mm2/s,不僅可使圖像質量得到保證,同時也可使病灶檢出率和ADC值測量準確性得到保證[3]。
當腫瘤病灶具備更高的病理分級,腫瘤細胞也就具備更強的細胞增殖能力,細胞數量也明顯更高,細胞之間的間隙也將會明顯縮小,大分子物質會強烈吸附水分子,由此導致水分子無法自由擴散。同時當病理分級越高,腫瘤細胞具備更大的細胞核以及更多的細胞器,胞漿減少,由此導致細胞內的水分子擴散也會減慢。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高級別組ADC值低于低級別組。通過開展ROC分析,在對高級別腦膜瘤進行診斷時,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的最佳ADC臨界值為081×10-3mm2/s,準確度為818%,敏感度為850%,特異度為805%。提示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可有效診斷鑒別高、低級別腦膜瘤,與前人報道相符[4]。
綜上所述,高、低級別腦膜瘤鑒別及診斷中應用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的效果確切,可為疾病治療提供參考信息。
參考文獻:
[1] 白秀艷,方曉,肖明霞,等.15 T磁共振3D-SPACE序列在矢狀竇旁腦膜瘤術前評價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18,16(02):1.32-1.35
[2] 孫玉梅.磁共振成像聯合擴散加權成像在腦膜瘤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18,19(02):174-176
[3] 白玉貞,牛廣明,高陽.常規磁共振成像及DWI對微囊型腦膜瘤的診斷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6,35(02):184-188
[4] 陳榮,彭德昌,胡祖力,等.顱內血管周細胞瘤與血管瘤型腦膜瘤的磁共振成像征象對比分析[J].磁共振成像,2016,7(03):17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