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寧 張小繼 路雪林
【摘要】本文基于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特點與臨床合理應用進行了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特點;臨床
【中圖分類號】R81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10-1.22-01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使用中藥注射劑后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77例進行臨床觀察,觀察時間為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77例使用中藥注射劑后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6例,年齡分布在2.1至81歲之間,均值為(5510±416)歲。
本次觀察開展之前均在所有不良反應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礎上實施,本次觀察均已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方法
針對77例不良反應患者進行臨床資料、中藥注射劑使用情況、臨床癥狀、不良反應的特點等信息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采用針對性臨床合理用藥管理,針對77例患者的疾病類型、中藥注射劑的使用情況、使用后的不良反應發生類型、發生部位(局部用藥部位、皮膚、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運動系統)、用藥數目(單一用藥或聯合用藥)、是否存在家族藥物不良反應現象、既往是否存在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等進行回顧性分析,并為患者實施針對性、有效的臨床合理用藥控制管理:①選擇安全藥物:在使用中藥注射劑治療之前針對患者實際情況、藥品說明、疾病史、用藥禁忌等就行了解,了解后為患者選擇合適及安全的藥物進行治療,嚴格控制藥物劑量,避免大劑量中藥注射劑使用導致的不良反應現象出現,在使用中藥注射劑過程中還應規范配藥,減少多組液體混合產生的不良反應。②注射后的觀察:在為患者注射中藥制劑的過程中應嚴格控制藥物滴速,及時監測患者注射過程中及注射后出現的不良反應癥狀,并準備好相應的急救藥物,給予針對性處理及緩解。③配伍禁忌:在使用中藥注射劑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應單獨使用,盡量避免聯合用藥治療的情況,不合理的藥物配伍會導致中藥注射劑中不溶性微粒超標、改變其PH值及主要成分的含量等,降低其穩定性,直接影響中藥注射劑的治療效果,導致不良反應癥狀的出現。
1.3 療效判定
針對不同中藥注射劑之間產生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對比觀察;觀察實施合理用藥控制后患者不良反應的改善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軟件對77例不良反應患者的觀察指標進行處理,不良反應發生率為計數資料,采用x2表示,當P小于005表示77例不良反應患者的觀察指標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中藥注射劑之間產生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
不同中藥注射劑之間導致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均存在差異(P<005),統計學有意義;具體數據見表1所示:
2.277例不良反應患者實施合理用藥控制后的療效
77例不良反應患者在經過臨床中藥注射劑合理應用管理后患者皮膚紅腫、水皰、蕁麻疹、求證、消化系統癥狀、注射部位紅腫、瘙癢、胸悶、氣短、血壓異常及過敏性休克均有所緩解或消失,控制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降至1.2例(1558%),與控制前相比P<005。
3 討論
隨著臨床藥物研究的不斷深入,西藥聯合中藥療法被廣泛使用于臨床,且獲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臨床研究報道,中藥注射劑會引發一定程度的不良反應,少數嚴重不良反應還會造成原有病情加重,從而引發醫患關系。通過分析中藥注射劑發生不良反應的特點,有助于為臨床合理使用中藥注射劑提供參考依據以及確保中藥注射劑安全性。
31 不良反應發生特點
①不良反應具有普遍性和多發性:中藥注射劑幾乎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如穿心蓮、板藍根、茵梔黃、清開靈、復發丹參注射液等,某些不良反應較嚴重。臨床研究統計報道,雙黃連粉針制劑、茵梔黃注射液、復方丹參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應較為常見,經分析后發現,上述中藥均可能與藥物臨床應用率較高相關。由于國內不良反應監測系統發展不完善,因此目前報道的不良反應病例未能真實反映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②不良反應表現的臨床癥狀具有多樣性:中藥注射劑引發的不良反應多涉及不同器官或系統,中藥不良反應涉及的器官主要為心血管系統受損、如心動過緩、心律不齊、心理衰竭、心絞痛、房室傳導阻滯等;其次血液系統也較為常見,包括紫癜、白細胞減少、粒細胞減少和DIC等;呼吸系統受損包括哮喘、急性肺水腫和呼吸抑制等,消化系統主要為消化道出血、嘔吐、如下、肝功能異常;皮膚黏膜受損包括皮疹、口腔潰瘍、藥物疹;神經系統受損包括頭痛、抽搐、錐體外系等。
③不良反應具有不可預見性:中藥注射劑中由于過敏性物質種類較多且不確定,不能經預試驗將其降低,所以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具有不可預知性。
④不同批次間不良反應存在差異:由于受到藥材質量、工藝技術條件等限制,不同生產廠家以及相同廠家不同批次間發生的不良反應種類可能不相同。
32 中藥注射劑不合理使用情況分析
中藥注射劑不合理現象主要為中藥注射劑應用不對癥、配伍不當、溶媒選取不當、治療操作不當。為減少中藥注射劑不合理使用現象,需加強中藥注射劑產品質量控制,初次使用中藥注射劑時應認真詢問患者不良反應家族史和既往史,嚴重執行“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和“中藥注射劑臨床使用基本原則”,對兒童、老年、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實施個體化給藥方案,臨床藥師加強中藥注射劑使用監督,加強藥品上市之后的再評價工作,加強患者用藥安全宣教工作。
總而言之,中藥注射劑的合理使用和安全性已經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引發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的因素較為復雜,不但與藥品自身缺陷有關,還與患者個體差異和使用不規范等有關,所以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需引起臨床醫務人員的高度重視,醫院各職能部門需加強中藥注射劑臨床使用的監督力度,確保患者用藥安全。
參考文獻:
[1] 劉瀅.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中的不合理用藥分析[J].西部中醫藥,2014,18(7):57-59
[2] 劉宏韻.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的特點與臨床合理應用分析[J].河北醫藥,201.3,35(1):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