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友麗 秦瀟

【摘要】目的:分析PDCA循環在提高急診搶救室病人院內轉運安全率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急診搶救室搶救的病人1.20例,按照抽簽法將其分成對照組(n=60)及觀察組(n=60),分別采用常規轉運方法、PDCA循環聯合常規轉運方法,分析組間應用效果差異。結果:觀察組病情評估準確率、攜帶藥品合理率、醫生陪護率、氧氣袋完好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攜帶儀器正常工作率稍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投訴率、意外事件發生率稍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PDCA循環在提高急診搶救室病人院內轉運安全率中的應用效果較好。
【關鍵詞】PDCA;急診搶救室;安全轉運;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10-226-01
PDCA循環是近幾年來逐漸在臨床上應用的新型管理模式,即戴明環,循環過程主要包括4個步驟,即計劃實施檢查處理[1]。院內安全轉運是采取諸多措施保證院內轉運的安全性,降低轉運風險的轉運方式,特別是急診搶救室中病情危重的病人,這與急診是急危重癥病人首選診室有關[2]。本次研究以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急診搶救室搶救的患者1.20例,分別予以常規轉運方法、PDCA循環聯合常規轉運方法,分析轉運的安全性,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急診搶救室搶救的病人1.20例,通過抽簽法將其分成對照組(n=60)及觀察組(n=60)。對照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20-81歲,年齡平均(4748±2049)歲。觀察組,男40例,女20,年齡2.1-82歲,年齡平均(481.1±2.180)歲。對比組間一般資料,數據無顯著性差異,P>005。所有病人入院后在急診搶救室接受治療,具有檢查、手術、轉至普通病房治療等院內轉運需要;所有病人家屬或法定代理人均知情同意,自愿參加;無研究期間脫落病人,無轉入其他醫院或放棄轉院病人。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轉運方法;觀察組采用PDCA循環聯合常規轉運方法;其中,以急診搶救室為起點,以院內其他科室接受病人,或經檢查及治療后再次回到急診搶救室,設為完成1次院內轉運。觀察組轉運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計劃,在查詢既往病歷、循證醫學文獻、HIS系統數據等資料后,結合急診及搶救室人力、財力及物力等方面資源,在多次討論的情況下,查找院內轉運風險因素,并提出針對性較強的解決措施,且以此為依據,積極開展急診科室內培訓,并邀請其他科室醫護人員參與,提高急診醫護人員及其他科室醫護人員在關于急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方面的理論知識及技術操作水平;急診科設立當前階段目標,以及最終目標,建立輪換制,規定不同崗位及職責,落實崗位責任制。(2)實施,根據指定的崗位及職責,嚴格執行相應工作職責與義務,提高其工作責任心。(3)由科室主任、護士長及2名副高以上級別醫護人員組成的巡查小組進行日常巡查工作,并定期開會,討論當前階段存在的問題與處理方案。(4)處理,巡查小組在巡查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改正,避免將問題延續至下一循環檢查;定期討論會議后,嚴格執行會議中提出的改正方案,同時重視醫護人員的反饋意見,及時對轉運方案進行調整,強化院內轉運的安全性。
1.3 觀察指標
觀察指標:轉運后,按照病情評估準確性、攜帶藥品合理、醫生陪護、氧氣袋是否完好、攜帶儀器是否正常工作、病人及家屬是否投訴、意外事件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利用SPSS170分析研究數據,以百分比(%)代表計數資料,開展x2檢驗,P<005,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病情評估準確率、攜帶藥品合理率、醫生陪護率、氧氣袋完好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攜帶儀器正常工作率稍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無顯著性差異(P>005);投訴率、意外事件發生率稍低于對照組,組間數據無顯著性差異(P>005);詳見表1。
3 討論
轉運是指將病人從一個科室、一所醫療機構送至另一個科室或另一所醫療機構的行為,而轉運過程中的安全性是病人后續治療順利開展的關鍵點之一[3]。院內安全轉運則是指基于病人病情需要,將其在院內從一個科室送至另一個科室,并且在過程中盡可能將風險降至最低的事件。院內轉運雖然消耗時間不長,但存在著諸多風險,尤其是急診病人,其病情多危重,且進展速度較快,故需引入PDCA循環等先進管理模式,以提高院內轉運的安全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情評估準確率、攜帶藥品合理率、醫生陪護率、氧氣袋完好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而投訴率、意外事件發生率稍低,攜帶儀器正常工作率稍高(P>005)。研究證實,PDCA循環包括的4個步驟,采取諸如查找院內轉運風險因素、提出針對性較強的解決措施、開展科室及院內培訓、落實崗位責任制、嚴格執行整改措施、由巡查小組組織開展轉運安全性的巡查及監督工作,并在發現問題后及時改正等措施,從而能夠提高急診搶救室病人院內轉運安全率,獲得良好的臨床應用效果。
參考文獻:
[1] 鄒禮軍.運用PDCA循環縮短急診科重點病種在搶救室停留時間的效果分析[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8,1.3(8):733-735
[2] 王延華.降階梯思維模式在急診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轉運中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9,38(5):591-593
[3] 王其恩,梁桂仙.云南省某綜合醫院手術室患者轉運質量管理中的PDCA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1.1):1529-1531,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