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宇,管林麗,張 慧
(洛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
健康素養是指個人獲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運用這些信息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能力。臨床醫學學生是“準醫務工作者”,其個人健康素養不僅與自身健康素質有關,而且對周圍人群具有示范作用,有效開展健康素養教育、提高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是其就業后的重要職責之一,是全科醫生崗位勝任力的具體體現。為了解并提高臨床醫學學生健康素養水平,使其將來更好地勝任全科臨床醫生職責,筆者進行了本次探索研究。
將洛陽職業技術學院2016級臨床醫學專業448名學生按班級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學生225人,其中男生114人,女生 111人,平均年齡(19.3±1.5)歲;對照組學生223人,其中男生102人,女生121人,平均年齡(19.5±1.1)歲。
1.2.1 干預方法 干預組:(1)在每次講授全科醫學導論前,利用課前預備時間,以問題引導的方式給學生研討一個健康素養的知識點。(2)創建“健康素養小課堂”微信公眾平臺。以《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2015版)》[1]為依據,將基本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基本技能3個方面共66條健康素養制作成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為載體的微信,進行健康素養微信推送。(3)鼓勵干預組學生在微信平臺、課余時間對健康素養問題進行交流。對照組:除不進行健康素養的干預外,其余同實驗組。
1.2.2 評價方法 采用現場發放問卷,不記名填寫,現場回收的形式,由經培訓的教師進入班級,在第一次講課前和課程結束后分別對學生進行健康素養調查。問卷采用全國居民健康素養監測《2015年中國公民健康素養調查問卷》,按照國家健康素養評分標準:判斷題、單選題答案和標準答案一致得1分;多選題答案與標準答案完全一致得2分,多選、漏選均不得分;情景題由3道單選和1道多選組成,按照多選題和單選題計分;題目不做答不得分。健康素養評判標準:問題全部回答正確≥80%被視為具備健康素養。
采用EpiData3.1軟件進行數據資料雙錄入,應用SPSS11.5軟件進行數據管理和分析。
干預前,兩組學生總健康素養水平、基本健康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基本技能具備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學生總健康素養水平、基本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基本技能具備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提示綜合干預措施對提高臨床醫學學生的健康素養水平是有效的。

表1 干預前后兩組具備率的橫向比較[n(%)]
對照組在干預前、后的基本知識和理念具備率差異有顯著性(P<0.01),基本知識和理念具備率升高與醫學生學習了更多的醫學專業知識有關。總健康素養水平、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基本技能的具備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將要進入臨床實習的學生,自身的健康生活方式和技能水平不佳,在健康素養上知信行不一致。說明目前在臨床醫學教育中,存在偏重于知識和理念的教育,缺乏知識、技能應用的強化;偏重于對各種疾病的防治教育,缺乏對學生基本健康素養的提升教育,見表2。

表2 對照組前后兩次健康素養合格率比較[n(%)]
干預組在干預前后總健康素養水平、基本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基本技能的具備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提示健康素養的提升,要通過不斷引導和強化,將基本的健康知識和理念傳遞給他人的過程,學生自身的健康生活方式和技能水平真正得到提高,才能與崗位勝任力相適應。健康生活方式和技能水平不高,不是合格的全科醫生。

表3 干預前后干預組健康素養具備率比較[n(%)]
本次調查顯示,高職臨床專業學生健康素養具備率為16.29%、基本健康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基本技能3個維度具備率分別為25.89%、14.98%、25.23%,該結果與彭鵬等[1]的調查結果基本一致。結合張敏等[2-6]對學生健康素養水平的調查結果,均顯示學生健康素養水平與中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沒有很大區別。醫學生是未來的醫務工作者,社會角色的定位要求他們是健康素養的模范執行者,其崗位勝任力要求他們是健康素養的傳播者、推動者、指導者,醫務工作者對于健康素養的重視程度會影響醫患溝通的效率,對人們培養健康意識、掌握健康知識和技能、養成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大學階段是觀念和行為形成和穩固發展階段,在學生中開展崗位勝任力視角下的健康素養教育很有必要,較高的健康素養水平是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
關于全科醫生勝任力的研究逐漸增多,如杜改燕等[7]提出全科醫生應具備基本醫療服務與管理、基于實際環境和背景的健康照顧、臨床預防服務、慢性病與健康管理、基于實踐的學習與改進的能力,并對這些能力做出具體的要求。吳文君等[8]提出全科醫生需具備8個維度能力:臨床基本能力、醫生職業精神與素養、醫患溝通、學習與運用醫學知識、團隊合作、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信息與管理、學術研究。馬志強等[9]從人力資本、心理資本、關系資本3個層面分析出全科醫師所應具備的16項能力特征指標。這些指標的共同特點是強調全科醫生的基本素質和基本專業能力,在臨床醫學教育中重視健康素養、人文及文化素養、精神文明和職業素養、專業素養、心理素養的培養。
經過健康素養教育后,盡管在基本健康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基本技能3個維度上有提高,但仍有38.67%的學生在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上不達標,究其原因可能是:(1)社會上開展健康素養教育的氛圍還不濃厚;(2)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是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3)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的形成受家庭環境、母親文化程度、生源地、民族、風俗習慣、開展健康素養教育的方式方法等影響較大;(4)部分學生在中小學就形成了不良的生活方式與行為等。提示開展健康素養教育要從多方面入手,從小抓起,長期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