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桐梅
(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2011年7月國務院頒布《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和《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為我國婦幼健康事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1]。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正式施行,每年我國將出生超過1 700萬新生兒,面對人口生育高峰,孕產婦生育安全得到高度關注[2]。在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助產士是育齡婦女圍產期的主要健康照顧者[3]。培養滿足臨床需求的助產專業人才將為我國婦幼健康事業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助產學是助產專業的核心課程,“第一產程產婦的護理”是助產學教材第三章第二節內容,是需要助產專業學生學習及掌握的重點內容。學生第一次接觸分娩理論內容,抽象難懂,如何促進正常分娩是本節課需要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所需課時為1課時,時長40分鐘。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高職助產專業二年級的學生,學生經過了大學一年級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后,有初步的醫學知識積累,經過本學期助產學前兩章節內容的學習,已經掌握產科基礎及妊娠期婦女的護理知識與技能。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不錯,但學生尚未進入臨床,臨床思維能力欠缺,再加上正常分娩期知識抽象,學生難以掌握。另外,學生愿意運用信息化手段進行自主學習,喜歡討論式教學。
能針對第一產程的產婦做出全面的護理評估,給出護理診斷,能為第一產程的產婦提供全面的護理措施。
通過自主、合作、情景模擬、探究式學習,逐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使學生關愛產婦,有同理心。
在交互式多媒體示教室配備高端產婦Simmon,具有高度仿真效果,能真實模擬臨床案例,教師課前輸入案例。在重點、難點知識學習時,課堂抽簽決定學習小組,以情景劇表演方式模擬助產士在第一產程中的工作,突破重難點。演示結束后進行討論,使學生加深印象,同時也鍛煉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與應變能力。
本課程組建有學院精品資源庫,課前布置學生自主學習任務,課上突破重難點內容,課后利用資源庫進行鞏固知識。
教師制作幻燈片,投放本節課的講課思路、重難點問題和課后復習題,節省時間,豐富課堂。
本著“以生為本,以學為源,為學而教,使學生樂學、會學、學會”的教學理念,開展教學活動。針對學生和教師任務進行設計,見表1。

表1 設計理念
布置課前預習任務:(1)預習教材44~48頁,完成助產學資源庫第三章第二節自測題。
(2)分小組認領情景模擬任務,完成情景表演演練準備。
(3)上網觀看產婦分娩第一產程相關視頻,思考第一產程產婦的護理措施有哪些;初步了解第一產程主要表現及臨床應對方法。
創設有利于調動學生情感的多媒體情境,在教師引導下,開展學生為主體的探究性學習。學生在逼真的情景案例中對第一產程的產婦進行護理評估,找出護理診斷(問題),制訂護理計劃,提供護理措施,在動手、動眼、動腦中掌握學習目標;通過情景小劇場的表演輕松突破難點內容;學生團隊的表演、討論過程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協作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

表2 教學過程
本次課合理地使用了信息化教學資源與教學手段,制作了“第一產程產婦的護理”課件,制作了思維導圖,清晰演示了課堂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厘清思路,掌握本次課的知識點,有利于學生學習與復習。
在內外科、母嬰常見疾病的救治與護理中利用simman醫學高端模擬人作為載體進行教學,可以提高各項護理操作技能的運用能力,提高學生對疾病的病情觀察能力和思維判斷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團隊協作、溝通交流能力,促進學生不斷成長進步,勝任崗位需求[4-6]。“第一產程產婦的護理”教學設計僅僅是《助產學》教材中的一節內容,在現代職業教育理念指引下,我院助產專業專兼職教師在探索“助產專業畢業生核心勝任力構建”的研究中,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對助產專業課程教學全方位進行設計,情景模擬案例來源于臨床,貼近臨床,實現了教學與臨床無縫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