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玙平,王翠麗
(河南衛生干部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婦產科護理是一門對操作能力要求較高的臨床護理課,不但要求學生有扎實的基本理論知識,還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臨床技能操作能力和基本的護患溝通能力。然而,女性生殖系統在傳統觀念中部位非常特殊,在學校學習理論和實踐技能時,單純靠圖片和視頻等影像資料等難以真正體現疾病的癥狀及體征,學生很難體會到真實病人體格檢查時的狀態,也不能與病人進行溝通。在臨床工作中,婦產科病人的診斷與治療需要涉及病人的私密部位,這使得學生在學校學習階段和醫院實習階段沒有充分的觀摩學習和實踐操作的機會,學生無法獲取直觀的感受,不利于學生溝通交流技能和人文關懷素養的培養。中職學生年齡小,生活閱歷淺,尤其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護患溝通能力與人文素養。
學生標準化病人(Student-Standardized Patient,SSP)指經過專業的培訓,在教學工作中由學生扮演病人,給學習者指導和評估[1]。這種方法近年來多運用于臨床課程的教學[2-6]。本研究試行醫學模型結合SSP的教學法,初步探討該方法在中職學生婦產科護理臨床及實踐技能課程教學中的可行性。
選取我校2016級護理學專業兩個班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從同一個教師所教的5個班級中隨機抽取兩個班,在兩個班中隨機選取一個班為實驗組(42人),另一個班為對照組(43人)。實驗組運用醫學模型與SSP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對照組應用醫學模型教學。兩組學生的一般資料和醫學基礎課成績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2。
表1 兩組學生的年齡及專業課成績比較(±s)

表1 兩組學生的年齡及專業課成績比較(±s)
組別實驗組對照組t值P值人數4 2 4 3--年齡(歲)1 5.4 3±2.5 3 1 6.0 5±1.3 1-1.4 2 0 0.1 5 9專業課成績(分)7 6.6 5±1 2.6 9 7 8.0 6±1 3.2 8-0.4 9 8 0.6 2 0

表2 兩組學生的生源地及性別比較(人)
由3位婦產科護理教師(包括兩位河南省人民醫院教師)根據婦產科護理教學大綱要求,結合臨床情況及中職學生特點,挑選婦產科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編寫適合SSP演示的病例,包括:前置胎盤、異位妊娠、產前檢查。同時,依照大綱要求,準備相關醫學教學模型、輔助檢查結果以及病人常見心理情緒問題。
1.3.1 SSP的選取 從我校護理和助產專業學生中招募志愿者,招募標準:熱心于護理事業,具有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具備奉獻精神;語言表達能力良好;表演能力良好;體檢身體健康,無傳染性疾病。最后選出符合條件者6人,均被培訓為常見病異位妊娠、前置胎盤、產前檢查的SSP。
1.3.2 SSP的培訓 第一階段:理論學習,掌握常見異位妊娠、前置胎盤、產前檢查的病因、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措施及操作要求等;第二階段:要求SSP準確描述病史,病史的內容是由本專業3位婦產科教師統一制訂的,其臨床表現均為臨床最常見、最典型的癥狀與體征;第三階段:模擬演練,將典型的臨床表現與臨床病人常見的典型表述方式,配合病例進行模擬,形成真實的臨床病例SSP演練。教師嚴格訓練SSP的問診與表達癥狀體征的能力、護理檢查與操作的標準性、人文關懷及護患溝通能力,要求SSP反復演練。組織SSP臨床見習觀摩典型病例,感受和體會臨床病人的語言表達及痛苦表情,從而增加模仿的真實程度[7],并要求SSP能對學生的操作做出反饋和指導。要求SSP掌握3種疾病的考核評分標準。SSP培訓合格標準參照《應用德爾菲法構建標準化病人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中的標準[8],分別按照三級標準的權重考核SSP,考核合格后方能進行教學和實踐技能考核。
1.3.3 實驗方法 本研究針對二年級護理專業學生,由同一教師嚴格依據婦產科護理教學大綱要求進行教學活動。兩組同時學習3種疾病:異位妊娠、前置胎盤、產前檢查。由教師制作教學課件,借助多媒體等方式向學生傳達理論知識,進行理論授課后進行不同的實踐教學。
對照組:采用傳統示教法進行教學,即由教師在醫學模型上進行教學示范,著重強調難點和重點,然后由學生分組練習操作。
實驗組:采取醫學模型結合SSP教學法進行實驗操作。實驗組每7人配備1名SSP,學生依據要求與SSP溝通交流,進行護理評估、護理診斷,制訂護理措施,進行健康教育。問診、腹部體格檢查和健康教育等由SSP配合進行,陰道內診或孕婦的腹部檢查由學生在醫學模型上操作。在學習過程中,要求SSP認真配合,指出操作者存在的問題,并指導正確的操作。
1.4.1 學習成績評價 主要通過理論考試成績、實踐技能成績進行考核。其中實驗組的實踐技能考試成績由指導教師和SSP的共同評分作為評價指標。為保證公平,兩組的實踐技能考試采用同一病例,由SSP模擬。
1.4.2 課堂滿意度及教學方法評價 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課堂滿意度及教學方法的看法,教師向對照組學生、實驗組學生和SSP發放問卷,進行問卷調查。所有調查問卷均應說明調查目的和問卷填寫注意事項,遵守知情同意、自愿原則。問卷采用無記名方式,當場填寫并當場收回,問卷回收率為100%。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采用(±s)表示,符合正態分布與方差齊性的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與方差齊性的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或構成比表示。
分為理論考試和實踐技能考試。理論考試分為基礎知識和病例分析,實踐技能考試包括溝通能力、技能操作能力、健康宣教能力和人文素養。結果發現,實驗組學生的基礎知識成績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理論考試中的病例分析成績和實踐技能成績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4。試卷分析表明,在基礎知識試題部分,兩組間的得分并無差異(P>0.05)。而在病例分析試題方面,實驗組學生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的實踐技能考試成績也高于對照組(P<0.05)。病例分析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學生解決臨床相關問題的能力和臨床課程的教學效果。本次的研究結果說明,以醫學模型結合SSP的教學模式不但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臨床技能操作能力和人文素養,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健康宣教能力和病例分析能力。
表3 兩組學生的理論課成績比較(±s,分)

表3 兩組學生的理論課成績比較(±s,分)
人數組別實驗組對照組t值P值4 2 4 3--基礎知識成績2 7.1 5±6.4 4 2 7.1 0±8.2 9 0.0 3 1 0.9 7 4病例分析成績4 3.3 4±1 0.6 5 3 8.4 2±8.7 3 2.3 3 0 0.0 2 3
表4 兩組學生實踐技能成績比較(±s,分)

表4 兩組學生實踐技能成績比較(±s,分)
人數組別實驗組對照組t值P值4 2 4 3--溝通能力1 5.9 6±1.8 9 1 5.0 0±2.1 8 2.1 6 2 0.0 3 4技能操作能力3 8.3 4±7.5 7 3 4.0 1±9.0 6 2.3 8 6 0.0 1 8健康宣教能力1 5.9 9±1.8 8 1 4.8 1±1.9 5 2.8 4 8 0.0 0 5人文素養7.5 2±1.2 0 6.9 2±1.2 0 2.3 1 5 0.0 2 1
大部分實驗組學生認為醫學模型結合SSP教學法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與病人的溝通能力、接診病人的能力與自信心、收集病人臨床資料的能力、實施健康教育的意識和能力以及人文關懷能力,增強了實踐動手能力,促進了對理論知識的鞏固學習,普遍認同醫學模型結合SSP的教學方法,希望能運用于以后的教學中。同時,多數學生認為SSP模擬表演真實、技能操作配合好、醫學術語描述口語化、反饋和指導準確、考核和評分公正,且對SSP滿意,希望能繼續運用于教學。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實驗組學生對課堂的滿意度遠遠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學生認為醫學模型結合SSP教學法更能活躍課堂氣氛,使自己對課堂感興趣,有利于提高理論知識記憶,提高技能操作能力,增強與病人的溝通能力和人文素養,且對教師更滿意。
隨著全社會醫學的進步和社會大眾對醫護要求的逐漸提高,護理教育的模式和課程急需改革,需要更貼合臨床需要。在臨床工作中,護士不但需要理論知識扎實,技能操作水平一流,還需要有較高的人文素養、較強的護患溝通能力[9]。

表5 實驗組學生對教學方法的評價(人)

表6 實驗組學生對SSP的評價(人)

表7 兩組學生對課堂的滿意度[n(%)]
SSP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SSP模擬,學生對疾病會有一些直觀的印象,教學形式新穎,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學習理論與實踐技能時,需要與SSP不斷溝通,這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溝通能力及接診病人的能力和自信心[10],得到病人的信任和尊重。使用SSP教學還可以設置病人各種不良情緒,要求學生給予心理疏導和安撫,以培養與提高人文關懷能力[11]。
由于招聘的SSP為健康人,因此并不是所有的體征SSP都能夠表演,SSP只能模擬經過處理的標準化疾病。而臨床病人的癥狀、體征是千變萬化的,難以完全真實地展示臨床情況。另外,由于婦產科病例的特殊性,有些檢查如骨盆內診、陰道后穹隆穿刺等無法由SSP模擬表演。
SSP可以相對真實地體現臨床工作中病人的病情與心理、情緒的變化,使學生對疾病有一些直觀的感受,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人文素養和護患溝通的技巧。由于婦產科護理的學科特殊性,某些體格檢查需要依靠醫學模型來完成。兩種教學方法可以取長補短,互相補充。同時,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完整地實施了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目標、護理措施及護理評價等整個護理流程,真正地實現了理實一體化,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優化了思維模式,提升了整體素質。
因為條件有限,所以本研究尚存在一些問題。選用學生作為SP,存在一定的問題:學生對臨床知識理解得不夠透徹,在模仿中容易過多使用醫學術語[12],不能在技能方面給予學生準確的指導;資源不能重復利用,不利于實踐教學工作的深入開展。本次SSP結合醫學模型教學主要用于學校婦產科臨床實踐技能的學習,在設定的評價方法中,如果能加入兩組學生在臨床實習中的臨床技能考核和溝通能力、人文素養、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比較,可以更客觀地驗證這種教學方法的可行性[13-15]。
本研究主要是對婦產科護理的實踐技能教學方法進行了初步探索,這種教學方法是否適用于婦產科理論教學、是否適用于其他臨床護理課程、是否適用于基礎醫學課程等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同時,標準化病人的訓練標準是否合理、教師標準化病人的可行性、是否需要常規設立標準化病人及建立針對SP的病例題庫等,仍需進一步進行更深入、更廣泛的探討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