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珊
[關鍵詞]融媒體;互動;融合
“融媒體”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容、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融媒體理念以發展為前提、以揚優為手段,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使單一媒體的競爭力變為多媒體共同的競爭力,從而為“我”所用,為“我”服務。在變與不變之間,傳統媒體在融合轉型過程中該如何取舍,引發了媒體人的思考。《龍視直播間》作為黑龍江廣播電視臺新聞法制頻道一檔早中晚三檔日播節目,定位為新聞伴隨式直播平臺,如何用融媒方式,將直播平臺的“伴隨”和“互動”,發揮最大效力,本篇文章正是筆者基于這個課題進行的思考。
《龍視直播間》節目的特點就是服務性和及時性,但筆者認為,節目目前還沒有實現真正的伴隨式。所謂伴隨式,應是時時陪伴互動,隨時更新服務信息,回應受眾所需。融媒體,就是信息共享,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進行有效結合,實現資源通融、傳播互融共享、利益共融。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的受眾在哪?都是哪些群體?如何讓他們能夠持續關注節目?對此,最主要的就是讓受眾感覺到自己的存在,讓受眾知道自己是受關注的。
最近一段時期,《龍視直播間》早中晚三檔節目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早間節目在沒有公眾號平臺的情況下,另辟蹊徑。
第一,添加微信好友,3天的時間內吸粉上千人。
第二,在節目播出過程中,只要在朋友圈發關于節目互動的話題,很快就會有觀眾對此進行回復,通過問題的設置及大家回復的內容,能夠感覺到受眾的喜好。
第三,節目后,朋友圈征集互動話題,觀眾的參與度也非常高。
午間節目雖然不是黃金時段,但是只要節目拋出問題,就很快有人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互動,而且不僅僅是問題本身,有的受眾還會給節目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晚間僅40分鐘的節目,參與互動答題的人就有上千人,結合實際,不難看出,對于節目的忠實受眾,我們對其喜好、訴求掌握的還不夠充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讀者在哪里,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里。那么,如何利用融媒體理念,最大化的提升節目的良性互動和影響力呢?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值得借鑒。
一、打造差異化內容
目前,廣電融媒體建設已經打破了原有各媒體平臺各自為戰的傳統模式,實現了新聞資源的高度整合。同時,新媒產品的種類也是層出不窮,從原來耳熟能詳的純文字、音視頻微推,再到如今航拍、H5、動畫設計等多種手段的新媒產品,不僅能夠看出新聞的采編效率,同時也實現了對受眾的精準投放,使新聞傳播效果最大化,讓新聞產品真正地做到可聽、可看、可視、可觸。《龍之直播間》節目內容很多時候還是浮于表面,新聞堆砌現象時有發生,如何利用目前已有資源、打造有影響力的版塊至關重要。推動黨的聲音直接進入各類用戶終端,努力占領新的輿論場,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提出的新要求、新期待。如何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說到底,種類繁多的新媒手段其實還是為內容所服務的。要針對各時段不同特點,以差異化、分眾化的服務滿足受眾需求,因此我們還應該在觀點的打造、內容的深度上挖掘,形式要服務于內容,避免同質化。
二、擁有獨家標識
在筆者看來,收看新聞資訊類節目的人分為以下類型:一種喜歡關注新聞本身內容,另一種是對節目打造的價值理念認同,如節目標識——主持人的觀點、風格等,顧名思義就是主持人主持啥,受眾就愛看啥。所以,我們能否打造具有獨家聲音標識、形象標識、節目標識的主持人,利用我們的無限龍江app、如今流行的抖音、快手、一直播等多種傳播手段,以節慶、各種紀念日為契機,策劃一些有意思、實用性強的短視頻和網絡直播互動,進行反復、不斷炒作,以此來吸引更多對主持人情有獨鐘的粉絲,以擴大節目的影響力。
三、提高節目的傳播觸達率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復旦大學上海新媒體實驗中心主任張濤甫認為,全媒體時代,主流媒體通過融合發展,使正面宣傳質量和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對凝聚人心、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意義重大。在媒體融合快速推進的今天,受眾的個性化需求日益明確,媒體的融合發展之路到底應當如何走下去?通過實踐,既然已經知道的我們受眾在哪里,是否可以對這部分受眾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喜歡的節目形式、節目內容、節目版塊、以及對節目的意見建議,然后制作有針對性的節目、信息滿足受眾需求,實行多種媒體傳播方式的疊加融合,提高傳播觸達率。
四、打造可持續發展商業模式
真正意義上的媒體融合不僅是表象的跨屏傳播,而應是打造具有互聯網屬性的傳播平臺。雖然廣電傳統媒體在信息發布上、內容上有一定的優勢,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們在與受眾的連接上還不夠強大。因此,我們制作的產品還是應該圍繞人們的消費行為、商品需求等相關層面,只有能夠做到與市場及用戶的無縫連接,才有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媒體。
五、探索新技術
融媒體時代,傳播技術的變革為海量信息的迅速及時傳播奠定了基礎,如何借助頻道現有資源、打破技術壁壘,是當務之急。習總書記指出“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通過技術手段,在同一平臺進行多檔節目互動,這樣不但可以實現粉絲捆綁,同時也能讓受眾了解整個頻道的所有內容,通過平臺及時掌握受眾需求,了解百姓疾苦、困擾,點對點有效銜接,讓平臺真正實現高效服務,滿足更多龍江百姓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