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霞
[摘要]英語以及漢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二者在稱謂語上的不同與本土文化有很大關系,它展現出了不同語言所在的不同地區的文化高度、思想形態的不同。稱謂語不同于普通詞或句子,在進行理解的時候,需要結合于上下語境,通過語境氛圍來仔細揣度稱謂語的意義,以及說話者所想要展現出的感情、傳遞出的語氣,與此同時,它還是交談者的談話場地的映射,本文就以社交語境下的英漢稱謂語的異同點進行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社交語境;稱謂語;比對;翻譯
稱謂語是社交情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交談雙方打招呼的基礎,不一樣的稱謂語所能傳遞給雙方的信息是不相同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表達出對方的地位、職業、年齡等,稱謂語往往能夠讓交談雙方迅速建立起對待對方的第一印象。稱謂語是交流前的必備標志,不論是中國還是外國,都有屬于自己的稱謂語,但是由于國土文化之間的不同,因此稱謂語常常是不同的,中華民族崇尚的是禮節制度,這一點在英語國家中并沒有很大的體現,他們大多情況下具有較強的個人主義,因此這就導致英漢稱謂語有巨大的不同。
一、英漢稱謂語的比較
(一)親屬稱謂語上的不同點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深刻并且廣闊,并且意義非凡。在我國文化進行發展的過程中,漸漸衍生出了大量的用于親人之間進行稱呼的稱謂語,這些稱謂語很復雜,但是卻不易被搞混,較之于英語中的稱謂語來講,更加具體清晰。漢語中用于親屬之間的稱謂語是與宗族的關系相互對照的,例如父親、母親,同時還有哥哥、叔叔、舅舅、阿姨、嬸嬸等,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中,長輩可以直接以晚輩的名字稱呼他,然而晚輩卻萬萬不可如此,這樣會嚴重影響長輩的印象,對于小輩而言,這種做法無異于不把長輩放在眼里,是非常不敬的,在長輩的認知里就會覺得這個孩子沒有禮節修養。同時,漢語中的親屬稱謂語還有著巨大的宗族關系,主要有直系以及旁系這兩種相對的血親關系,并且在這二者之下,還存在著父系、母系、姻親關系,稱謂的數量很多,利用這些多種多樣的稱謂可以完整的區分每一個親人的不同,如當交談者所面對的人是其父親的兄長時,那么交談者可以利用大伯、伯伯來稱呼對方;當面對的人是母親的兄長時,則可以稱呼對方為舅舅,漢語稱謂語在親屬上的分工極為細致,不僅僅涉及了宗族,而且還涉及了我國的禮節傳統,為我國的漢語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幫助。而在社交情景中的英語的稱謂語則有很大的不同,他沒有漢語這樣明確清晰的分層,在進行稱呼的時候直接丟棄掉了宗族血親,甚至年齡的大小。例如在對兄弟進行稱呼的時候,所使用的都是brother,無論年齡大還是年齡小,并無區分;在對姐姐以及妹妹進行稱呼的時候,所使用的都是sister;無論是伯父還是舅舅、叔叔,在英語中的稱謂語都只有一個uncle,而至于阿姨、嬸嬸,姑姑等,則一律稱為aunt,沒有年齡大小之分,沒有宗族血緣之分,并且英語中沒有這么大的理解,在進行稱呼的時候,無論是輩分大還是輩分小,都可以直接用對方的名字進行稱呼,不會被認為不禮貌。
(二)英漢日常稱謂語上的不同
在進行社交的過程中,我們中華民族為了能夠與他人更好的交談,常常會利用親屬稱謂來接近對方,以此來迅速改善交談的氣氛,深化交談雙方的接觸,這樣做可以迅速改善當前交流模式,以此來拉進交談者間的距離。在交談的過程中,不管雙方關系如何,都可以利用尊稱來進行稱呼,例如,對于年紀很大的男性,可以稱之為大叔、爺爺,對于年紀很大的女性,則可以稱呼其為阿姨抑或者老奶奶;較為年輕的男性可以稱之為大哥;較為年輕的女性則可以稱之為大姐,當然,這個年齡是要看相對年齡的,交談者還是需要交談的情境來斟酌相關稱呼的,否則一旦稱謂出錯,將會為對方帶來較差的第一印象。而使用英語進行交談的土地則有所不同,他們一般情況下絕對不會使用攀親等稱呼來對稱謂對方,因為他們覺得利用親友稱謂對交談者使用過于粘膩,有套近乎的嫌疑,因此,英語國家在社交環境中進行交談時,常常是直呼對方姓名,在他們看來這樣比利用親戚來稱謂要得體更多。同時,在我國以往的發展歷程中,“小姐”以此是專門針對年輕女性的,富貴家庭的女性多被稱之為“小姐”,這是我們平日比較熟悉的,然而在社會的發展歷程中,“小姐”這一稱謂已經不再是尊稱,它已經漸漸演變成了一種帶有侮辱性的詞語,泛指從事于色情工作的女性,這一點在英語中則有所不同,Miss即為我國語言中的“小姐”的翻譯,“小姐”一詞在我國的應用范疇帶有侮辱性,而在英語中則即為不同,它是一個普遍稱呼,并且年輕女性也非常愿意聽到別人稱呼自己為“Miss”。
二、英漢稱謂語的翻譯比較
英漢的稱謂語是全然不同的,尤其是中華文化的稱謂語,精確并且數量極多,想要憑借語言文化較為簡單的英語來進行翻譯,無異于天方夜譚,因此一個英語中的稱謂語單詞常常可以翻譯出很多種不同釋義。例如漢語中的親屬稱謂阿姨,如果利用英語翻譯,則為aunt,可如果將稱謂改為姑姑,用英語翻譯依然是aunt,因此,僅憑一個單詞來翻譯漢語的話,常常無法正確表明意思,必須結合上下語境才可。同時,還有一些漢語利用英語完全無法翻譯,許多外國人在學習漢語時常見的一種情形就是因為稱謂語的翻譯而感到彷徨。例如我國一直都比較傳統的稱呼“師傅”,這一詞可以應用的地方非常廣泛,在古代可以指代教授自己知識或技能的長輩,而在現代也可,但是它也可以對接在許多職業稱呼的后面,例如“司機師傅”等,在進行英語翻譯的過程中,完全無法找到這一詞的對應項。英文中的稱謂語過于模糊,翻譯時必須根據當前的環境來進行,例如“sir”一詞,作為一個尊稱,它可以是“先生”也可以是“長官”,因此翻譯的過程必須要注重語境,結合當前社交環境進行翻譯,否則很容易出現問題。同時,在我國古代有過許多不一樣的稱謂,如孤、寡人、在下、鄙人、吾,利用英語進行翻譯時,通常只能將這些詞語翻譯成“I”。
結語
漢語中的稱謂語涉獵范圍極其廣泛,并且內容非常精細,具有極強的交互作用,在進行社交的過程中,可以迅速深入到話題之中,能夠更好地開展話題;而英語較之于漢語而言,它的稱謂語更加簡單,雖然籠統,但也是其國家文化特點的體現。語言是每一個國家都有的,它是所在國家的文化象征。對英漢稱謂語的異同點進行總結,并且能夠在今后的交流中正確運用它們,強化外國人對于我國的良好印象,并根據此來解決我國復雜的稱謂語翻譯的難題,只有這樣我國才能更好地深入到時代的發展洪流之中,進而達成語言文化上的互動。
參考文獻:
[1]邵志洪.英漢語研究與對比[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7.
[2]蔡芳.漢英親屬稱謂中隱蔽的深層文化[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3).
[3]王國安,王小曼.漢語詞語的文化透視[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