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杏冰
近期,因我區開展小學教學新秀評比活動,本人有幸聽了大量年輕小學教師的《品德與社會》課例。總體情況亮點多多,但缺陷也非常明顯。這些課比較集中表現出的問題是缺少生活的鏈接,游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導致學生的感悟建構不足,或者說是缺乏真實的生活基礎。特別是有些老師采用書本案例展開討論與思辨,這種課看似活潑,但實質沒有多少實效。如《不做“小馬虎”》一課,老師讓學生了解書本上提供的素材,發起討論,了解馬虎的種種表現。看似學生知道馬虎不僅添麻煩,而且危害大的道理。然而,因為這個“生活”不是他(她)自己的經歷,當然也就沒有個人的感受與認知。孩子都是停留在紙面上的認知與理解,何來深刻認識,更談不上建構,這就正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的道理了。
新課程標準提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而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換句話說,要上好品德與社會的課,前提條件是要關注孩子的真實生活,要將課堂鏈接到孩子的生活中去。在小學品德課堂教學中結合課程內容與孩子的生活聯系,從課堂教學活動與孩子的生活緊密聯系開展課堂教學,帶領學生走進“活”教材,以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根據我的教學實踐與觀察,我認為至少有以下幾個策略,可以改善現有小學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效果、效率甚至效益。
小學生品德的形成,主要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學生現實生活的教學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深處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才能引發學生的共鳴。讓學生走進社會、體驗生活、學會做人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核心。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巧妙地創設情境,讓學生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領悟生活,培養他們積極的生活態度,促進他們健康、向上、積極的人格發展。
如:有個教師教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生活中的你、我、他》的主題一《我們生活在一起》的第二課內容《愛護我們的家居環境》。因為孩子們都是樓盤配套的學校,相對優越感很強,大多數學生都認為自己擁有一個溫馨的家,對自己的家庭生活、家居環境比較滿意,很少能夠覺察自己家居環境中出現的問題以及社區的公益設施和公用設施給我們的家居生活帶來的方便。為此,她課前對自己熟悉的家居環境拍了視頻,選取孩子平時生活的小區視頻畫面以視頻導入。同學們都看到了一個個安靜、舒適、清潔、美麗的家居環境,興奮極了。緊接著,老師問“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是不是真的那么美麗呢?”這樣一文,學生的疑問就來了。當引起學生對學習的點興趣后,緊接著,教師讓他們在小組內分享課前的調查情況交流一下,并引導學生想想家居環境還有哪些問題沒有。隨即學生發現自己的家居環境既安全又方便,既干凈又安靜。可是,日常生活中總有一些不文明的行為,給大家的生活帶來嘈雜和煩惱。直接的生活的真實畫面,讓學生感受家居環境的舒適,但存在各方面的問題,需要他們共同關注與解決,這樣,為本課的學習創設了良好的鋪墊作用。“以無痕的活動代替有形的說教”,讓學生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得到提高。
小學品德課堂教學教師要注重抓住問題的關鍵點,引導學生深入觀察生活,挖掘生活中的閃光點,并結合教材資源,創設出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真切感受到學習內容與生活的聯系,從而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變事實性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完成對新知識的意義構建以及對原有知識經驗的改造和重組,提高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整個教學活動讓學生不斷探究、實踐、體會內容的內在意義。
例如:我教北師大版《品德與與社會》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主題1第七課《中國制造》。在教學過程中,我希望學生通過認識與探究的活動,能夠了解我國的制造業在改革開放后得到了飛速發展,產品遍布世界市場,并了解一些著名的農產品基地,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六年級的學生對中國的經濟的發展有一個雛形,但學會理性分析中國制造問題的能力不強。因此,教學活動中我抓住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制造業在改革開放后得到了飛速發展這個問題,創設如下的教學環節:
1.了解我們身邊的“中國制造”。課前,讓學生進行對自己了解的一些家用電器和農產品產地的調查。設計目的,讓學生理解我們的工、農業基地遍布祖國各地,從原來的這四個沿海的工業基地向內地發展到了這么多工業基地。
2.感知了不起的“中國制造”。課堂上,我讓學生觀察近30年中國出口額一覽表,看看這些年,我國外貿出口量的變化;緊接著出示近十年的廣交會交易數據,上海交易會、北京交易會等這些展示舞臺中國制造”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可的產品,讓學生根據數據分析中國制造的情況。設計目的,數據的直觀的沖擊,讓學生理解到“中國制造”制造遍布世界,中國經濟創造奇跡。
3.“中國制造”引發的思考。深入研討,追問“在理解中國的制造產品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但是自己生產的品牌又如何?”設計目的,再次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
這時展示學生課前他們做的《小區居民汽車情況調查》,感受到中國制造雖然強大,中國品牌卻廖廖無幾。面對這種現狀,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都有責任來反思一下我們的“中國制造”。從實踐活動中,樹立對中國制造的“國貨”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整個教學過程,從生活中來,又回歸到生活中去。抓住教學關鍵點設計的教學活動,緊貼學生生活,層層遞進,加深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這樣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就能引發學生的共鳴,對問題的理解就更容易更深入,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養道德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這就要求教師在德育課堂教學中,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法的運用、問題的設計上都要重視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對問題在生活的延伸產生新的共鳴。
例如: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的第五單元地球真美麗的主題《播種綠色播種希望》。因為人類過去對保護環境缺乏認識,環保意識不強,令地球遭受了多么嚴重的破壞,太多的教訓讓我們明白了綠色對地球上生命的重要性。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生態被破壞的嚴重性往往缺乏直觀感受。那么,我們該如何讓學生有一個深刻的感知。我做法是,暫別教材內容,取材于身邊的環境“河涌污染”。我把小時候拍攝的河涌圖片與現在拍的河涌圖片做成對比。那時河涌清澈,可游泳,可捕抓魚蝦,爬龍船季節更是熱鬧非凡;現時的河涌,烏黑惡臭,無人敢下,一派荒涼。強烈的對比,震撼著小小的心靈。在對比中,我提出兩個問題:“河涌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面對這樣的河涌我們可以做點什么?”很自然讓學生從心中感到減少污染,播種綠色,為大地添一份綠色,觸動他們的心靈。借此契機,引導他們積極參與環保行動,進而推及會理解學校開展的環保酵素的實際意義,從自身開始,積極投入環保行動去。這就落實了教材的價值追求,實現了教學目標。回歸生活,增強環保教育效果,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實踐證明,要想增強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效果,讓品德教育的內容和學生的社會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通過在生活化情境中的學習,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學生領悟品德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品德,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人們常說“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其實質就是讓教學回歸生活。教學是生活的內容,學習是學生生活的方式,生活是教學的源頭。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教材內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教學要回歸生活,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