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才
很多教師擔任班主任期間,事無巨細,事事上心,親力親為。把每一個孩子、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周全,就像“保姆+警察”的結合體,以致瑣事纏身,嚴重影響教學工作,進而影響身體健康。也有些教師在擔任班主任的時候,時時刻刻用自己的火眼金睛盯著班級,生怕哪個學生出錯。可班上總有調皮搗蛋者惹是生非,班主任常常因此顧此失彼,弄得焦頭爛額。
教師要徹底轉變過去那種以管制型和灌輸型為主的管理模式,讓更多學生參與管理,使班級管理成為一種共同關心、共同參與、渴望完成的活動,這樣不但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也有利于學生在管理過程中教育自己,使靜態的教育成為動態的教育。小學高年級學生有較強的民主意識和自我管理意識,構建學生自主管理模式有較大的可行性。如何構建學生自主管理模式呢?下面結合我的實踐來談談。
“保姆式”管理和“警察式”管理的最大弊端,就是讓學生覺得這個班是老師的,所做的一切,只是完成老師的任務。一個人應付班里幾十個學生,總是有無暇顧及的地方,這就給了學生鉆空子的機會。只有讓學生心里增強集體榮譽感和班級歸屬感,讓學生明白這個班是自己的班級,自己是這個大家庭的一分子,具有主人翁精神,學生才會真正地為這個班集體而努力。因此,在開學初,我都會召開主題班會,通過討論、看視頻、聽故事等方式,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班級是我家,榮譽靠大家。然后,我會讓學生解決兩個問題:①你希望我們班成為一個怎樣的班集體?②怎樣讓我們班成為你心目中的班集體?在此基礎上,我跟學生一起制定班規,這樣學生對班規的認同感會更為強烈,“我為集體”“我為班級”的意識也將更為清晰。而且,集體的智慧、建議往往比教師個人的看法更全面,更接地氣,實施起來更能落實到位。在管理制度中融入“立德樹人”的理念,將會讓小學班級管理更具人性化、科學化。
我在開學初總會召集班干部,一起設定班級管理人員:除了紀律、衛生、學習等常規管理之外,還有圖書管理員、窗簾管理員、燈光管理員、風扇管理員等。同時,要求每個管理員做好自己的分內事,并實行輪崗制度,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幾個有較強管理能力的小助手,協助自己監督、協調各項工作。
在細化職責時可以遵循以下兩條原則:一是可行性原則。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崗位分配,必須是學生能完成好的,不能超出他們的能力范圍。二是精細化原則。每個人對自己所擔任的那一部分任務都是明確而具體的,標準也是可量化的。把班級管理科學化、民主化,這樣可以留給班主任更多的時間來處理其他事務,也可以在班級中形成一個相對良好自由的氛圍。
開學初,我與學生一起制定一份評分表格,從態度、效果等方面對學生管理進行量化評分。每周的班會課,我都會擠出時間,讓學生針對自己的管理效果進行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通過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找出自己不足的地方,接受他人良好的建議,不斷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與此同時,我會結合自己平時觀察、監督的情況以及評分表的情況,表揚和獎勵一些完成得非常好的學生,肯定他們的工作成績,在班內樹立榜樣。通過有效評價,及時反饋,讓每個學生在最短時間內看到自己的行為結果,從而達到激勵先進、鞭策后進的目的。
魏書生的《班級管理要靠民主與科學》提出,要以學生為中心,構建自主管理模式。更多時候,我都會借鑒魏書生的教育管理理念,在班級管理中提供平臺讓學生去完成“大任務”。比如:學校每年都要舉行運動會、文藝會演,我都會放手讓學生去組織完成。他們更了解班內的同學,能挑選更適合參賽的選手,群策群力,往往事半功倍。每年的運動會和文藝表演,我們班的學生都有出色的表現。這些活動不僅有效增強了班級凝聚力,還極大提高了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給學生大展拳腳的機會,而我這個班主任,卻可以隱身做“甩手掌柜”。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