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道德生活概念辨析

2019-07-10 01:58:46江景濤
學理論·下 2019年5期
關鍵詞:價值

江景濤

摘 要:當前的道德生活研究主要表現出描述倫理學、道德生活史和道德人類學這三個研究領域,它們分別偏重于道德生活的事實、規律與價值方面特征。通過論證表明,道德生活的事實、規律與價值方面特征都具有一種自然主義屬性,這種自然主義屬性是道德生活概念的本質。

關鍵詞:事實;規律;價值;自然主義

中圖分類號:B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5-0061-04

道德生活又稱為道德實踐、道德事實,因為道德實踐和道德事實的概念在日常語言中應用太過泛化,而道德生活的概念專指近些年出現的一種學術思潮具有較大區別度,所以我們這里用道德生活的概念。當前的國內外道德生活研究有一種興起之勢,但對于道德生活概念的定義和理解卻較為隨意和模糊。Michael Oakeshott認為“道德生活是由人類情感和行為決定的,它受藝術而不是人本性的左右。它是一種可選擇的行為活動”[1],Edwards,James C.認為“在我們的日常思維中,道德生活本質上是公共的”,“但是對于一種愛的倫理,道德生活則是基于一種個人視角而非公共的”[2]239。國內的唐君毅認為道德生活是“自覺的自己支配自己之生活”[3]15,高兆明認為“道德生活是有關人們利益關系的實踐理性生活,是追求人格完善、社會和諧與公正的創造性生活”[4]13等等。這些說法各有側重,但往往過于抽象空泛讓人知道是那么回事但具體怎樣又說不清楚,這對于進一步深入開展道德生活研究顯然是不利的。有鑒于此,本文嘗試對道德生活進行一種自然主義的論證。

一、描述倫理學、道德生活史與道德人類學

前面我們提到,道德生活定義的說法有很多,但大多是從抽象思辨的角度進行從而容易流于空泛,所以我們這里不妨從當前影響較大的道德生活史、道德人類學和描述倫理學實際研究工作入手,通過它們所展示出的道德生活研究內容來對道德生活概念的性質進行認識。

1.描述倫理學

描述倫理學在國外有時候又稱之為比較倫理學,后者偏重于對不同文化體系尤其是其中的宗教倫理進行比較,與我們后面道德人類學、道德生活史有一定重復[5],所以我們這里主要集中于描述倫理學概念。但即使在描述倫理學概念下,很多學者也認為它是社會科學家的事情,哲學家和倫理學家沒必要太用心[6]。但實際上描述倫理學起源于休謨的是與應當問題,休謨在《人性論》中提出事實之“是”與價值之“應當”之間的差異[7]509-510,接著被后來元倫理學的摩爾直覺主義加以明確。摩爾通過其“善不可定義”及其一系列論證,認為倫理學是一種“應當”而不可以用自然生活中的客觀對象來加以規范[8]13。反對事實與價值二分的主要是自然主義倫理學,主張用科學的、經驗的方法來解釋道德。早期的代表性人物是杜威,認為“道德科學的公設是科學判斷的連續性”,科學與價值互相滲透,彼此間沒有絕對界限[9]。之后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福特通過人的德性品格等人性事實角度進行論證[10]66,塞爾從制度慣例事實包含價值因素角度進行論證[11]100,認為這些事實都必然內在地包含著價值成分。除了自然主義倫理學對事實中價值成分的肯定外,Nora Hmlinen在其《描述倫理學》一書中認為有四個哲學家對描述倫理學的理論思考產生了重大影響:“杜威所提倡地從道德到道德實踐的轉向,維特根斯坦對我們如何在日常語言中生活的關注,福科對歷史性的相關實踐和制度的關注,以及泰勒對核心價值的歷史性追蹤和表達。”[12]107國內的描述倫理學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是與應當問題上[13],直接涉及描述倫理學這一術語的很少[14],另外則是在一些教科書中有簡單提及[15]5。

2.道德生活史

道德生活史可以說是受到了“兩個孿生式的運動”歷史人類學與新文化史的影響[16],這兩個孿生運動都源于德國的日常生活史研究[17]6-7。日常生活史研究最早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德國和意大利。德國主要是以諾貝特·埃利亞斯(NorbeIt E.1ias)《文明的進程》為代表的日常史學研究[18],意大利則主要是以卡洛·金茲伯格(callo Ginzburg)《奶酪與蛆蟲》為代表的微觀史學研究[19]。隨后其影響力擴展至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諸多國家,80年代可以說是生活史研究的高潮,到90年代逐漸被新文化史以及歷史人類學這一對孿生運動所取代。其中歷史人類學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由第三代年鑒學派的法國歷史學家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提出[20]40。20世紀下半葉以來,歷史人類學無論在人類學界還是歷史學界都得到了充足的發展,相關研究領域包括政治經濟學研究、歷史民族志研究、巫術史研究和口述史研究等。新文化史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其“新”在于以“文化”代替以往的“思想史”和“社會史”研究,“亦即主張把研究重點放在心態、預設或情感上”[21]52。后來逐步轉向物質文化研究和身體史研究。歷史人類學和新文化史這兩個孿生運動的興趣范圍都十分廣泛,以至于其中的道德生活史研究角落一直未受重視,可歸入其中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權利、暴力和情感方面,這里就不再展開[21]121-130。相比于國外道德生活史研究的沉寂,中國道德生活史研究在受到國內歷史人類學與新文化史運動刺激下有了爆發式發展。主要表現為中國道德生活通史研究如張錫勤的《中國倫理道德變遷史稿》[22]、唐凱麟主編的《中華民族道德生活史》[23]、陳瑛的《中國古代道德生活史》[24]等;中國道德生活斷代史研究如李長莉的《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25]、張繼軍的《先秦道德生活研究》[26]等;中國少數民族道德生活史研究如楊國才的《民族倫理與道德生活研究》等[27]。

3.道德人類學

關于道德人類學,根據Csordas的看法道德人類學以一種周期性循環的形式在歷史上出現了幾波浪潮,一直到現在才可以說是形成了蓬勃發展的局面[28]。首先的第一波浪潮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代表性的有Edel《人類學與倫理學》[29]Brandt《霍皮人的倫理》等[30]。第二波浪潮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代表性的有Bailey《道德與權宜之計》[31]Parry的《金錢與交易道德》等[32]。第三次浪潮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相關研究大量出現,主要表現為Didier Fassin的道德人類學[33],Joel Robbins[34]和Jarrett Zigon[35]的道德的人類學研究,Arthur Kleinman等人的對地方性道德世界的分析[36]以及Michael Lambek等人的倫理的人類學研究[37]。國內的道德人類學研究開始興起,有一些是介紹和引入[38],有一些是結合具體國情的應用性討論[39],還有一些則是具體的道德人類學觀察思考[40]。

二、事實、規律與價值

通過以上簡單梳理我們可以看到,道德生活研究的三條主要路徑,彼此間既有偏重差異也有交叉融合,共同構成道德生活研究的“事實”“規律”以及“價值”。

1.事實

關于道德事實的本質,我們這里不妨從一種上帝的視角或者說局外人的視角,討論一下外星人的道德事實問題,從而有助于反觀我們自身的道德事實所指。假設人類在星際探索中發現一星球疑似有智慧生物活動,我們首先觀察到的是一些建筑、器具、繪畫、文字等行為影響物,其中有一些是道德相關的如監禁室、情趣用品、宣傳畫、行為守則等,這都是屬于道德行為的結果;然后進一步細致觀察會發現活動于其中的智慧生物本身,除了其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外,最直觀的就是外星人如何生存、發展、合作、競爭等的行為模式,這些大部分都是道德相關的屬于道德行為的過程;最后我們才會深入外星人上述行為結果和行為過程的內在動因尤其是其中的價值動因部分,而這些顯然主要來源于外星人特殊的生理構造、心理機制、行為習慣、歷史偶然性等而導致的價值需求,這些需求在外星人的思維器官中進行一系列復雜的判斷與決策過程,最終形成了道德行為的動機。

在上述對外星人的觀察中,一是行為結果和行為過程都是很明顯的道德事實,可以被直接觀察記錄,是道德生活研究的主要內容,但道德行為動機則因為其不可直接觀察,因而事實成分和應當成分糾纏不清給我們造成很多困惑。二是行為動機中有一部分來源與外星人的外在地理環境、生活物資、歷史偶然、默認習慣等客觀條件限制,屬于道德事實,因為這可以被實地調查和文獻資料所證明,并且往往是不以外星人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三是行為動機中有一部分來源于外星人的內在生理器官低級機能,屬于道德事實,這是一類先天生而具有的認知器官、情緒器官、繁殖器官等生理結構所固有表現,如假設外星人異性繁殖,那么就會限制同性性行為,這些都是客觀的可以被實驗檢驗的。四是除了上述可以被自然科學知識體系所解釋的道德事實,另外還有一部分行為動機如外星人根據自己的直覺、顯而易見的常識等而設立的基本概念、公理,以及在此基礎上根據同一律、矛盾律等運算規則推演出的派生概念、定理等,這樣一套語義和語法的公理系統是不可直接觀察的,因此很難判定其究竟是一種自然屬性的“是”還是另外需要增設屬性的“應當”。對此我們有兩種假說的解釋方案,一種是假設它是類似于潛意識的外星人大腦生理機能,雖然現有自然科學知識體系無法解釋,但這僅僅是因為我們現有科技局限,它會伴隨著科技進步而逐步取得進展并在未來一定可以被某種自然科學知識體系所解釋,這種假說融貫性強,一定程度上可證實和證偽,但要求時間長且技術條件復雜;另外一種是假設它是類似于“理念”的外星人靈魂精神實體,內在地包含諸多應當規則,這種假說融貫性差,無法證實和證偽,屬于一種特設性假說,但顯然十分便捷。這兩種解釋方案,按照奧卡姆剃刀的經濟原則,我們只能選擇前者,并且這是一種最佳解釋的推理,所以根據以上論證,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說“應當”本身就是一種“事實”。

2.規律

道德生活史主要是對歷史上的道德相關文獻進行“在文獻中作田野”,通過文本而直達其真實情境,并在此基礎上對其歷史變遷規律做出探索。但是這種規律探索受到了主要是變量多、時間單位大的困擾。

在變量數量方面,大歷史研究涉及幾乎是無窮盡的變量,政治里面的激勵、刑罰、監管等,經濟里面的價值、價格、生產等,文化里面的繪畫、詩歌、戲劇等,另外還有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等的諸多變量,它們都會對歷史發展規律產生影響,以至于我們人類思維能力根本無法企及。對此我們可借鑒自然科學的做法,在自然科學中常有一種理想實驗,它是以可靠事實為依據,在邏輯和各學科即有規律指導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對研究對象的各方面條件加以理想化,具體來說也就是排除次要因素和無關因素干擾,使研究對象的主要特性及其規律充分暴露出來,從而獲得限定條件下或特定范圍內的相對真理。典型的如伽利略斜面實驗,還有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設等。道德生活規律研究也當如此,我們必須從無窮盡變量中做出選擇,限定研究對象而不要試圖獲得“宇宙級”規律或者說覆蓋內容過多規律,限定影響條件而不要試圖窮盡每一個細微影響。這樣得出的微觀規律是可重復觀察驗證的,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是可操作控制的。如熬夜對醫生清晨查房耐心影響研究,拖堂影響學生對教師評價研究等。有人疑惑,這樣微觀規律意義何在,首先它的確提供了日常生活指導;其次微觀規律可以積累,使我們科學進步而不是原地徘徊;最后微觀規律是自然規律,必然存在融貫性,在融貫基礎上得出的宏觀規律必然更加可靠。

在變量大小尤其是時間大小方面,大歷史研究涉及大單位長跨度時間段,僅僅是提出假說而無法驗證,各自都是言之有理而必然爭議不斷,無法真正促進科技進步。對此我們可借鑒自然科學的做法,在自然科學中科技的進步是從基本層次范疇開始的,逐步擴展到上位層次范疇和下位層次范疇。這是借助認知心理學的術語,基本范疇是指與人體生理結構相匹配的大小、輕重、遠近或抽象具體程度等的認知,上位范疇是更宏觀的而下位范疇是更微觀的,如家畜、狗、藏獒這一組概念中,家畜是上位范疇,狗是基本范疇,藏獒是下位范疇。在自然科學中,人體認知器官存在著先天閾值,在閾值內與認知器官相匹配的基本層次范疇知識最易獲得,之后借助實驗儀器擴展了人體認知器官閾值,從而獲得更宏觀的上位范疇知識和更微觀的下位范疇知識,如首先是肉眼觀察然后擴展到望遠鏡觀察和顯微鏡觀察,另外牛頓力學擴展到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也是一個很好例證。道德生活規律研究也當如此,我們首先必然受限于人體認知器官閾值存在月、年、十年的研究,但只有借助思維工具或實驗工具擴展認知閾值后,才能夠到達上位范疇知識的百年千年,以及下位范疇知識的如奧古斯丁“片在”。并且不僅僅是時間大小,任何一個變量取值都存在這樣由基本范疇層次到上位范疇層次和下位范疇層次的積累擴展過程。

在限定變量數量和變量大小后,我們所獲得道德生活規律就是可重復驗證的,這種可重復驗證和自然科學一樣都是一種近似。因為按照赫拉克利特“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不可能有完美的重復驗證,這就需要我們對粗糙原始數據進行處理,最大限度地減小誤差讓實驗數據無限接近理想條件下的結果。但即便如此,我們科學研究也可能出現曲折甚至是謬誤,因為就算是我們現在科學體系也不敢說真理,它僅僅是當前技術條件下所能達到的程度,相信隨著未來科技進步而一定會被更好的理論規律所取代。

3.價值

我們把價值歸之于一種萬事萬物都具有的動態平衡趨勢,對價值進行一個自然主義的解讀。具體到道德生活概念方面,通過對日常道德行為在促進人們生理心理結構動態平衡中作用機制的研究,可以加深我們對有意義生活的認識。

首先在價值與需求的推理方面。道德人類學主要討論道德對人的價值,這里的人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我”一種是“他人”,所以相應的道德價值主要體現為他人和它物對“我”的有用性如鄰居幫我提水,以及我和它物對“他人”的有用性如我幫鄰居砍柴。后者其實是一種推己及人的假設,因為“我”和“他人”都是人,“我”具有這樣的需求滿足,那么“他人”很可能也具有相類似的需求滿足。

其次在需求與結構的推理方面。人們需求滿足主要取決于人體生理心理結構,具有什么樣的結構就決定了具有什么樣的需求,當結構發生變化,必然導致需求也相應發生變化。如人在童年的生理心理結構決定了對于玩伴的需求,人在青年的生理心理結構決定了對于侶伴的需求,當到了老年時候的生理心理結構又決定了對于陪伴的需求。

最后在結構與平衡的推理方面。人們的生理心理結構決定了人們的相應需求,當需求得到滿足,人們的生理心理結構就達到一種短暫平衡。這種短暫動態平衡的反復過程不僅僅適用于人,具有一定內部結構的萬事萬物皆是如此,失衡的結構或者說運動變化后失衡的結構,必然導致趨衡的需求,趨衡的需求產生價值問題。所以說價值和需求其實都是一種自然屬性概念,萬事萬物的結構趨衡都會導致價值需求。

三、道德生活概念的本質及其意義

在前面的論述中,我們借助于道德生活研究主流的描述倫理學、道德生活史和道德人類學,對道德生活概念的事實、規律與價值方面特征進行了分析,得出結論認為不存在異于自然界而需要增設的應當、需求等特殊實體,它們都可以被自然界元素、結構及其功能成功解釋,或至少是最佳地予以解釋。可以說,整個道德生活概念的所有特征都是一種自然主義屬性,這種自然主義屬性是道德生活概念的本質。對道德生活概念自然主義本質的澄清,使之具有了更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首先,道德生活關注活生生的人,更加人性化。道德生活概念下的人是現實生活世界中當時當場的人,有喜怒哀樂也有吃喝拉撒,對這樣人的考察必然更加貼近真實狀態下的真實需求,而非假設的概念模型化的人,不是逼迫人去遵守“應當”,而是“應當”來源于更本真的人。其次,道德生活關注具體的事,更有實用性。道德生活概念下的行為規律是某一具體領域具體語境具體對象的微觀規律,如“財產在兩性擇偶標準中權重影響研究”,“路遇熟人問候語效果分析”,“生女兒的父母幸福度比較研究”等,能夠針對具體疑惑給出具體分析,并提供不同條件下的針對性道德選擇,相比于模棱兩可的普遍化倫理原則更具實用性。當然這種對微觀規律的重視,并不意味著取消或取代普遍化倫理原則,微觀規律既有真理的符合性同時也有真理的融貫性,這種融貫性在微觀規律彼此之間可以演繹出復雜的普遍化倫理原則,同時也是對已有普遍化倫理原則假說的一種檢驗。最后,道德生活關注結構的動態平衡,更具操作性。道德生活概念下的需求、價值,乃至進一步的愛、幸福、人生意義等,都可以還原為結構的動態平衡。在這篇文章的相關段落中我們僅僅是把需求、價值進行了一個簡單還原,其他的一系列相關概念限于篇幅在這里無法展開,而這也將是道德生活研究的一個重點。這種對結構動態平衡的還原,是一種自然主義的態度,是可以根據變量及其規律逐步逼近而實現的,而非以往的大道理泛泛空談,因而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M.奧克肖特.巴比塔—論人類道德生活的基本形式[J].張銘,譯.世界哲學,2003(4):105-112.

[2]James C. Edwards, Ethics Without Philosophy: Wittgenstein and the Moral Life[M].Tampa:University Presses of Florida, 1982.

[3]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高兆明.道德生活論[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3.

[5]The Editors of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Comparative ethics[EB/OL].[2018-04-10]. https://global.britannica.com/topic/

comparative-ethics.

[6]Charles L. Stevenson, Facts and values: studies in ethical analysis[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3.

[7]休謨.人性論[M].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8]喬治·摩爾.倫理學原理[M].長河,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John Dewey,Logical conditions of a seientific treatment of morality [EB/OL].[2018-05-20].https://brocku.ca/MeadProject/Dewey/Dewey_1903.html.

[10]Philippa Foot, Natual goodness[M].Oxford: Clarendon Pre-

ss,2002.

[11]John Searl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M]. London: The Penguin Press,1995.

[12]Nora H m l inen, Descriptive ethics:what does moral philosophy know about morality[M].New York: Palgrave Macm-

illan press, 2016.

[13]龔群.論事實與價值的聯系[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7(6):108-116.

[14]李曄.事實與價值關系視域下的描述倫理學——描述倫理學的問題及其視域[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22-25.

[15]孫慕義.醫學倫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6]常建華.日常生活與社會文化史——“新文化史”觀照下的中國社會文化史研究[J].史學理論研究,2012(1):67-79.

[17]羅伯特·達恩頓.拉莫萊特之吻: 有關文化史的思考[M].蕭知緯,譯.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11.

[18]諾貝特·埃利亞斯.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M].王佩莉,袁志英,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19]Carlo Ginzburg, The cheese and the worms——the cosmos of a sixteenth-century miller, Tranlated by John Tedeschi & Anne C. Tedeschi[M].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2.

[20]勒高夫.新史學[C].姚蒙,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

[21]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M].蔡王輝,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2]張錫勤,柴文華.中國倫理道德變遷史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3]唐凱麟.中華民族道德生活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5.

[24]陳瑛.中國古代道德生活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25]李長莉.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26]張繼軍.先秦道德生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7]楊國才,李偉,王韻.民族倫理與道德生活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28]Thomas J. Csordas, Morality as a cultural system? Csordas Current Anthropology, 2013, 54(5):523-546.

[29]May Edel & Abraham Edel, Anthropology and ethics: the quest for moral understanding[M].New Brunswick NJ: Tran-

saction Publishers, 1959.

[30]Richard Brandt, Hopi ethics: a theoretical analysi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4.

[31]F. G. Bailey, Morality and expediency[M].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77.

[32]Jonathan Parry and Bloch Maurice eds, Money and the morality of exchan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3]Didier Fassin, Beyond good and evil? : questioning the anthropological discomfort with morals[J]. Anthropological Theory, 2008, 8(4):333-344.

[34]Joel Robbins, Becoming sinners: Christianity and moral torment in a Papua New Guinea society[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35]Jarrett Zigon, Moral breakdown and ethical deman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n anthropology of moralities[J].Anthropological Theory, 2007, 7(2):131-150.

[36]Arthur Kleinman, What really matters: living a moral life amidst uncertainty and danger[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37]Michael Lambek ed. Ordinary ethics: anthropology, language, and action[M].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10.

[38]李榮榮.倫理探究:道德人類學的反思[J].社會學評論,2017,5(5):22-34.

[39]孫慕義.倫理人類學對當代中國衛生政策的指導價值[J].醫學與哲學,2000(12):42-45.

[40]李偉,陳文江.道德歷史人類學視域中我國多民族道德生活的歷史變遷[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6,30(2):43-50.

猜你喜歡
價值
踐行初心使命的價值取向
當代陜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8
價值3.6億元的隱私
華人時刊(2019年23期)2019-05-21 03:31:36
一分鐘能創造多少價值?
一粒米的價值
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七月》價值新解讀
唐山文學(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3
“給”的價值
俆衛:用夢創造價值
科學中國人(2015年4期)2015-02-28 09:12:39
價值
小說月刊(2014年8期)2014-04-19 02:39:17
從平凡中體現價值
聲屏世界(2014年1期)2014-02-28 15:17:32
“活著就要體現自身價值”
中國火炬(2012年3期)2012-07-25 10:34: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看AV天堂| 亚洲综合第一区|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色偷偷综合网|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亚洲天堂区|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奇米777| 国产精品理论片| 色悠久久综合| 538精品在线观看|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色综合成人| 中文字幕啪啪| 欧美另类第一页|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红杏AV在线无码|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日本黄色a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丁香六月激情婷婷| 日韩A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a天堂视频| 亚洲人成网18禁| 成人综合网址|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18在线|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青青草欧美|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区免费|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精品91在线| 国产精品第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中文| 亚洲 成人国产|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app|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色香蕉影院| 国内毛片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五月婷婷综合网|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97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国产成人欧美| 成人午夜网址|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亚洲欧美不卡| 91免费观看视频|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亚洲婷婷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