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明 趙丹丹
摘 要: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接班人與建設者,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光榮使命。當代大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自我中心主義嚴重。培養大學生的同理心,學會換位思考,提升大學生的道德想象力,是解決這一現象的可行之策。高校可以通過增強大學生道德、知識的學習與積累,引導大學生向道德模范、榜樣學習,推行角色扮演的教學方式,開展道德敘事類的校園文化活動,培養大學生道德想象力。
關鍵詞:道德想象力;高校;內涵;價值;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5-0172-02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隨著我國對外開放領域的不斷擴大,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在高速發展的背后整個社會人際關系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社會越來越個體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淡漠,尤其都市人群更加呈現出一種孤獨與冷漠,缺乏對整個社會的責任感以及對他人的關愛與尊重。而當代大學生獨生子女居多,從出生起就在眾多人的呵護中長大,這也導致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更加重視自我,以自我為中心。當代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后備人才,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認識到存在的問題,重視大學生的道德想象力及其培養。
一、大學生道德想象力的內涵
道德想象力是同倫理學、道德心理學相關的一個范疇。大學生道德想象力就是將道德想象力賦予在大學生這一群體之中。道德想象力由道德和想象力兩部分組成,簡單地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從道德層面去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當然就字面來理解也可能被理解成為道德想象的能力,但這樣它更加強調的就只是一種能力而不是情感與心理因素,這與當前學界的主流思想相悖,因此本文中將道德想象力理解為道德的想象力。中西方學者從不同層面對道德想象力進行了解釋,綜合來看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理解把握大學生道德想象力。
一是移情投射,就是通過想象力將大學生自己放置于一事件之中去切身感受,即感同身受,置自己于情境之中設身處地地去思考想象。通過換位思考使學生更能夠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促進人際關系的協調。大學生在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矛盾沖突時可以多設身處地地去體會他人的感受,減少不必要的摩擦。換句話說通過移情投射可以增強學生的道德敏感性,提升其道德素質。
二是大學生在情境中推測各種可能出現的行為,并對各種行為可能造成的后果產生預見。在大學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這時就需要通過道德想象力去洞悉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并預見各種情況隨后產生的結果,最終采取適當的辦法。在掌握了道德想象力的運用以后就可以將各種不利降到最低。就是當思維先于結果發生之前就已經在頭腦中預見到了事情的結果,避免了真實生活當中必須要接受的已經發生了的失敗教訓。
三是大學生在面對當下的情境時勇于思考、勇于創新,從而超越當下進行創造性想象。當面對難以抉擇的道德困境時,思維定式會直接帶給我們一些固有的解決方法,或者是直接去回避問題。但是我們想要從根本上去解決一些兩難的問題就必須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揮創新意識,擺脫思維定式對我們的束縛。一個真正具有道德智慧的人并不是說他可以完全按照道德要求、原則去做事,而是他可以通過道德想象力來實現這些道德原則與要求。
二、大學生道德想象力的價值
大學生道德想象力有著特殊的價值,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艱巨任務,大學生道德想象力的培養是國家和個人發展的雙重需要。
首先,大學生道德想象力能幫助大學生理解和解決人際交往中的煩惱,使其更好地面對生活、學習方面遇到的各種困難。大學生的人際關系與小學、初中、高中相比發生了本質的變化,首先在人際交往對象上變得更加多樣化,不僅有同學,還有輔導員、教務員、宿管人員等等。在人際交往中會出現各種道德難題,并且這些難題并非是非黑即白、非善即惡,這就需要大學生在原有知識、道德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具體實際發揮道德想象力的作用推測可能行為并且對可能行為進行預見,從中選出最適宜的方法來解決各種矛盾沖突。通過對大學生道德想象力的培養為大學生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
其次,大學生道德想象力有助于大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道德情感是“從社會形成的道德出發,用道德原則的觀點感知各種現實的觀點時,人所體驗的所有情感。”[1]因此道德情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是在不斷感知現實的活動中形成的。道德情感是將道德認知轉變為道德行為的橋梁和紐帶。具有道德想象力的大學生就會通過移情投射將自己放置于具體情境之中,設身處地地考慮他人的感受從而形成共鳴進而產生道德情感。因而培養大學生道德想象力對于大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最后,大學生道德想象力有助于當代大學生走出個體化。當代大學生作為計劃生育政策下的產物,獨生子女居多,存在個體化思想,充斥著強烈的自我意識,缺乏社會責任感。想象力給了人的思維無比巨大的空間,可以使人融入各種情境之中進行思考。在面對家國災難之時,道德想象力使我們產生了更多的同情,更深切感受到他人的痛苦與無助,從而激發起我們內心深處的道德情懷并付諸道德行動。所以在有外敵入侵時,我們能夠放下自己而首先考慮國家,在大地震、洪災等災難面前我們會向那些身處災難中人伸出援助之手,正是因為道德想象力,讓我們超越了個體社會實踐的限制,激發了我們的同情心與社會責任感。
三、高校視域下的大學生道德想象力培養策略
“想象力不是生來就有的先天素質,而是后天開拓的結果,它是完全能夠培養的一種能力。”[2]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雖然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與閱歷,但還處在不斷鞏固、提升、豐富自己的階段,有著極強的上升空間和可塑性。大學生道德想象力是在個人知識、經驗基礎上加之對一些道德模范榜樣的模仿以及進行適當的培育和練習形成的,因此對于大學生道德想象力的培養高校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