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伶
摘 ? ?要: 當前教育中,課堂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陣地,仍然是教育研究者關注的重點。雖然學生的地位一再被提及,但實際教學中的主基調仍然是“學生被動地學”,在話語表達方面,學生的需要并沒有得到滿足。一些小學英語課堂上,教師享有強勢話語權,學生“失語”,呈“啞巴英語”狀態。
關鍵詞: 小學英語課堂 ? ?學生話語權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客觀上要求在教育實踐中突出學生話語權,不斷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傾聽學生的話語變得越來越重要。現在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師享有強勢話語權,學生“失語”,呈“啞巴英語”狀態。“失語”現象繼續存在和蔓延,必然影響學生話語權“質”的回歸,甚至造成課堂教學效果的低效和無序[1]。小學英語課堂學生話語權的構建從教育教學角度而言,一方面,可以優化課堂教學,以話語為媒介的師生交互學習使教學更加靈活高效,另一方面,有利于促進學生發展,提高素質,增強能力。
在組織教學活動時,課堂不是老師的“獨角戲”,師生雙方都需要共同積極參與,英語注重實際運用能力,互動性強,因此,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應該是和諧的師生關系,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中,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應在學習過程中實現話語權。
一、當前我國小學英語課堂話語權的現狀
(一)“啞巴英語”狀態
英語作為我國重要的外語語種,自有特殊性。我國英語教學的主要方式是課堂上學習,缺乏完全的對話交流情景,英語教師則擔任著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重擔,在課堂上的言行影響著整個英語教學質量。面對小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很多英語教師認為“學生什么都不知道”,為了讓課堂順利進行,在學生沉默或似懂非懂時一再追問,讓學生聽從了預設的答案,卻忽略了學生真實的想法。
(二)“失真”的狀態
“失真”現象主要體現在課堂評價語失真和互動交流失真。在小學英語課堂中,“Good”幾乎成了萬用的評價詞,或者是“Great!”“Excellent!”等單一詞語,繼而進行下一個環節,這樣的評價語簡潔單一,很少能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在教學中,老師及課本提供的話題場景都是有限的,可供練習的學生話題及對話過少,回答千篇一律,脫離實際,沒有真情實感。學生話語權并沒有真正意義上從教師的話語場中剝離出來,仍是教師課堂教學提問的附屬品,缺乏主體性,創新型思維發展受限。
二、當前我國小學英語課堂學生話語權影響因素分析
(一)教師因素
作為課堂主體之一,每一位教師都希望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并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可仍有一些教師會不自覺地“控制”課堂。我認為是一些英語教師教學理念落后,忽視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英語教師認為小學生缺乏對英語的認知,學習英語有一定難度,持這些想法的教師勢必在課堂中“親力親為”,直接告訴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忽視英語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英語學習不是堆積知識的過程,而要在反復操練、情景對話中實現,更需要實際運用的能力。
《2011版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中,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重點是“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2]。學生話語權作為學生動態表現形式的言語活動,是學生思想發展、情感態度發展和知識能力發展的外化行為,因此,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應該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教學實踐中,促使傳統課程改革與教學實踐發生新的轉向,最終促進學生發展。
(二)學生因素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是擁有一定的課堂話語權的,卻很少行使這一權利。學生在課堂上是“積極參與”,還是“低頭沉默”,都與自身因素相關,比如說已有知識水平,人民教育出版社發行的PEP版本和SL新起點,內容是不同的,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也是不一樣的,包括周圍的環境、課前準備等因素。從日常教學經驗可以知道,已有知識準備充分的學生,課堂上積極性較高,參與性較強,那些學習水平不高的學生則比較沉默,學習較為吃力,容易產生消極的學習情緒,主動參與課堂互動的行為隨之減少,甚至抵觸課堂教學。
(三)課堂因素
順利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不僅是老師“教”學生“學”的雙邊活動,更需要其他因素的參與,如課堂氣氛、班級規模、教學設備等,最重要的是學生需要與課室空間的安排。輕松的課堂氛圍,學生感到自然及心理安全,師生之間及生生之間的交流會更加熱烈,熱情開朗的同學會帶動不愿舉手的同學,積極參與到課堂中。所以,教師在安排課室空間時,應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及學習需要,創造性地對班課環境進行開發和利用。如根據本單元內容設計不同的詞匯墻,利用蘭花、仙人球等花卉植物等裝點班課環境,使師生間和生生間思維互動更加積極,促使學生的話語表達更加自由和自發。
三、構建小學英語課堂學生話語權的策略
(一)教師
尊重學生話語權,共建和諧英語課堂。小學英語新課標的核心理念是“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學生的話語權就成了新課程中評價教師“是否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最活躍的課堂元素。課堂不是教師獨奏的舞臺,學生才是學習主體。教師面對課堂上涌動的多種聲音,不應嚴厲呵斥,而應用耐心感染,機智面對學生的問題,應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允許學生自由表達看法,表達不同意見,充分尊重學生的話語權,才能共建和諧課堂。
轉變教學觀念,創新課堂管理體制。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著多重角色、知識的傳授者、學生的關懷者、教材的研究者等,課堂角色的多元化要求教師應有多元的教學觀念。教學應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滿足其基本心理需求,努力激發學生的互動激情和學習欲望,例如,開火車讀單詞,盡可能讓每個人都說,或者桌椅的擺放使用圓形或U形模式等。
健全評價體系,激勵學生積極表達。隨著教育民主進程化的不斷推進,分數不再是評價的唯一標準,強調教師素質不斷提高,采取多樣化的綜合評價方式,更應該注重內容,秉承發展性原則,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相結合,從而激發學生表達自我的熱情。最重要的是,評價應面向全體學生,客觀公正,科學合理,提倡動態性評價,根據學生當時的狀態及時調整教學,讓學生在成長中學會表達。
(二)學生
明晰主體角色,增強主體意識。學生應該充分認識到自己是具有主體性的人,也是自由的人,不要讓老師無奈地采取“接龍式”“點將式”等方式提問,積極主動參與課堂。作為班集體的一員,主動行使話語權利,端正學習態度,愛上英語,實現學習從“要我學英語”到“我要學英語”的質的飛躍。
學會獨立思考,激發質疑精神。老師和教材并不是絕對的權威,應自覺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多問為什么,尤其是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要多動腦筋。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引導學生走進教材,通過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在這一知識傳遞過程中,學生要充分發揮主體意識,獨立思考,發揮創造精神,面對龐雜的信息世界具備準確的判斷力,迅速捕捉到有價值的信息,取得最優效益的能力。
四、思考與總結
在現代科學技術推動下,信息化課堂重視學習者的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的能力,以及獲得正確認知的能力。對課堂這一特殊場域而言,教師和學生在理論上是平等的,共同享有話語權。提倡以學生為中心,但要防止課堂演變為學生的“一言堂”。學生雖然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主體而存在,但是由于自身條件限制,學習活動只有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沒有教師的課堂引導,學生將會在學習活動中無所適從、迷失方向。
參考文獻:
[1]王道廷.重視“對話”教學,讓課堂充滿靈性[J].新課程研究:教育(上旬),2012(12):71-71.
[2]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