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英語文學閱讀中,運用體驗式學習策略可以幫助學生對文學讀物進行更加深入、生動的閱讀、理解和表達。這個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綜合素養的過程。文章對Kolb體驗式學習理論進行了深入解讀,并基于該理論,提出文學作品體驗式閱讀概念新解,提煉出“全文閱讀,理解品讀,模仿朗讀,故事演繹,文學評創”的文學作品體驗式閱讀模式,為當前英語教育,尤其為中學階段的英語閱讀教育實踐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 文學作品;體驗式閱讀;模式
閱讀搭建了青少年感知世界、了解人性、理解生活的平臺。在新時期背景下,傳統的閱讀能力的內涵已不足以滿足學習者閱讀要求,包含外語閱讀習慣和外語閱讀體驗兩要素在內的閱讀品格同樣在閱讀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王薔,2016,轉引自范海祥,2016)。如何在中學閱讀教學中兼顧閱讀能力培養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強化閱讀體驗呢?讀物選材上,文學作品受到越來越多的師生接納和喜愛。同時,體驗式學習理念和方法正在被師生有意識和無意識地探討并嘗試著。
一、體驗式學習理論綜述與發展
(一)追根溯源——體驗式學習理論解讀
體驗式學習法(Experiential Learning),也稱行為學習法(Action Learning)。大衛·科爾博的體驗式學習模型是體驗式學習理論的代表。科爾博認為學習最好被理解為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基于體驗的連續的過程,而不是行為結果,不是內容的獲得與傳遞,而是通過經驗的轉換從而創造知識的過程(Kolb,1984)。科爾博用學習循環模型來描述體驗式學習。該模型包括四個步驟:(1)實際經歷和體驗——完全投入到當時當地的實際體驗活動中;(2)觀察和反思——從多個角度觀察和思考實際體驗活動和經歷;(3)抽象概念和歸納的形成——通過觀察與思考,抽象出合乎邏輯的概念和理論;(4)在新環境中測試新概念的含義——運用這些理論去作出決策和解決問題,并在實際工作中驗證自己新形成的概念和理論。
(二)他山之石——體驗式學習經驗借鑒
在中學英語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中,根據高慎英對Kolb的體驗式學習理論的分析,體驗式學習是對“學習”的原始性質的恢復:恢復知識與身體,知識與情感,知識與活動的本原關系(高慎英,2008)。其目的是讓學生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嘗試、探究和發現。
體驗式學習被廣泛應用于學科教學,包括中學英語教學。如文學閱讀活動課RAISE教學模式(吳思廉,2013),該模式包含閱讀、欣賞、探究、分享、體驗等五個要素。可以更加明確的是,其他四個要素圍繞體驗(Experiencing)展開,而體驗又貫穿在其余四個要素中,因此體驗在文學閱讀活動過程中有著核心和總領作用,而不只是五個要素之一。
福建師范大學魏仁貴老師設計了英語文學閱讀“體驗—分享—總結—評價—應用”教學模式,并應用于教學實踐(魏仁貴,2012)。他認為文學體驗閱讀模式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成為英語閱讀的真正主人。
(三)理念新解——體驗式閱讀模式探析
隨著人們對閱讀的重視,對文學作品閱讀“量”的需求不斷增加,對文學作品閱讀“質”的要求也逐漸上升,這個轉變對閱讀效率和學習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大量閱讀”和“有效閱讀”。基于對體驗式學習理論的解讀和體驗式教學經驗的借鑒,筆者提出更加強調體驗過程、分享閱讀樂趣、突出閱讀成效的文學作品體驗式閱讀模式。
該模式包括四個要素:(1)閱讀——沉浸式閱讀,完全投入到作品中體驗當時的人、事、景、情;(2)理解——從多個角度品讀、討論、領會作品;(3)演繹——用自己眼睛觀察,用自己的語氣描繪,用自己的身體演繹作品內容;(4)評創——結合實際的生活領域和意識形態,聯系實際社會和自己的情境,結合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對作品作思辨性評價和再創造,即驗證和應用。
體驗式學習強調學生個體的、完整的學習體驗,指向核心素養的“完整的學習”,包含閱讀、思考、表達三個要素(余文森,2017)。上述模式中體驗式閱讀過程的四個環節正體現了這三個要素:閱讀(閱讀的體驗過程)、思考(理解作品的體驗過程)、表達(演繹和評創作品的體驗過程)、閱讀過程中,讀者體驗與文本的直接對話;思考過程中,讀者體驗文本與自我結合并對話;表達過程中,讀者體驗與他人對話。
二、文學作品體驗式閱讀實踐闡釋
以《典范英語》(Good English)讀物的故事Walrus Joins In為例,闡釋文學作品體驗式閱讀模式。
(一)全文閱讀——文本感知
閱讀故事書的第一個建議是:快讀,全心全意地讀,努力跟隨故事角色,試著活在他的世界里,就能更好地理解當時的人和事。
1.全文聽閱或默閱。對于中學低段的學生來說,一邊看文本,一邊聽朗讀的聽閱形式是比較有意義的閱讀模式。努力把聽覺和視覺的步驟融為一體,有助于保持閱讀的流暢性和故事的整體性,降低生詞理解障礙和拼讀障礙,對故事有個初步的總體的印象。對于中學中高段的學生,初次的全文閱讀可以是默讀的形式,有助于學生閱讀理解和速度的鍛煉。
2.全文通讀。以自己的常速通讀整個故事,鼓勵學生用朗讀的形式進行閱讀。通讀全文有助于形成對故事框架和環節構建新的認識,對故事情節的理解會有所加深。而且,將聽、說全面運用的朗讀,對說一種語言,尤其是一種新的語言能提供良好的反饋和修正。這種修正會對后面的演繹環節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二)理解品讀——文本探究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中對語言技能五級閱讀的標準描述道: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題,理解故事的情節,預測故事情節的發展和可能的結局。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永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卡爾維諾,2006)。
1.注釋默讀。默讀時,我們想要達到的主要目的就是對文章的理解,如理解段落大意、主題思想等。同時,在有所感悟之處和疑惑的地方做注釋,為下一步的探討環節做準備。比如在Walrus Joins In故事閱讀中,學生注釋的內容包括:ANYONE,YOU旁邊打了問號,對這些詞為什么是大寫產生疑惑。有的在rusty old bucket旁邊畫了個大笑圖標,表示這句話傳達的意思令人捧腹。
2.探討釋疑。本環節中,除了做注釋內容的分享和探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的體裁、主題、情節、線索、角色及形象、語言特色等進行文學解讀,預設一些圍繞細節問題或全文主題的探討話題。如在Walrus Joins In故事閱讀中,設置細節信息題:Who was first to perform? 理解推斷題:Why did Walrus hide behind a snowdrift and watch and chew his whiskers? 語言特色題:Which words describe the animals unhappy feelings? 觀點表達題: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st? Why? 故事發展預測題:What will happen next?
(三)模仿朗讀——情感體驗
文學讀物以生動的故事構思、鮮活的角色、充滿想象的情節、藝術性的表現手法、深刻而獨到的敘述方式深深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力。在青少年時代,每一次閱讀跟每一次經驗一樣,都會產生獨特的滋味和意義(Italo Calvino,2006)。
1.音調模仿。毋庸置疑,語言學習的大用之一是交流和獲取信息。語言意思的準確表達首要條件是準確的發音和語調。因此語音語調的模仿能對日后的有效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文學作品中故事場景鮮明,語言表達既豐富又有著鮮明的個性,是非常適宜模仿的語言材料。
2.情感體驗。模仿朗讀的過程就是把眼睛所讀到的和耳朵所聽到的內容用自己的腦思維進行結合,并用嘴巴表達出來。我們通過感官與想象來體驗事情,模仿朗讀的過程結合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具備濃厚的個體情感體驗。
(四)故事演繹——文學體驗
英語閱讀教學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不是語言知識和語篇信息的二元結構,而是多元結構(張獻臣,2018)。在文學作品演繹活動中,這種立體的、多元的教學可以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1.段章演繹。選取具有獨特意義的語句、段落或章節進行演繹。以小步子的方式進行演繹練習,學會在簡短的語言材料中表現豐富的內涵。如在Walrus Joins In故事中,學生把Walrus 沒有表演技能的獨白段落改成會話進行表演,使人物的特點和心理表現得更加具體、形象。
2.全文演繹。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礎上,全文演繹作品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也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經典作品是這樣一些書,它們帶著先前解釋的氣息走向我們,背后拖著它們經過文化或多種文化(或只是多種語言和風俗)時留下的足跡(Italo Calvino,2006)。故事的畫面感和真實感吸引人的表現欲,人們渴望通過表演的方式努力還原故事的真實畫面,或者加入自己的理解元素,使故事更加具有當前意義和時代性。
(五)文學評創——文化體驗
文化建構是文化的評判與反思。體驗式閱讀中,讀者聯結自身的知識經驗和文本所創造的語義世界,對內隱在文本里的、作者秉持的觀點和價值取向進行批判性意義建構,實現個體經驗世界的重組,加深對世界與自身的認識與理解(潘孝泉,2018)。
1.概括表述。《課標》中對語言技能五級寫作的標準描述道:能簡單描述人物和事件。概要寫作是納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英語科考試說明》的英語高考的題型。這就要求學生對故事內容進行概括表述。文學作品的概要主要從時間、地點、人物、情節幾個要素展開。運用“弗雷塔格金字塔”情節結構模型(Bozer,1995,轉引自劉建軍,2017)梳理故事情節,使整個故事的發展脈絡清晰呈現在讀者腦海中。學生根據故事發展脈絡進行故事概述,分析故事各環節中的沖突關系,提升語篇的理解能力。
2.思辨評價。閱讀教學的任務之一是引導學生對語篇和作者的觀點進行評價,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發展學生的個性(樓成芳,2016)。《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對高中英語語言技能標準提到“聯系自身經歷解讀語篇”的理解性技能要求。如在Walrus Joins In故事閱讀中,對自己有觸動的角色或事件進行評價。設置主題深化探討題 “What do you learn from Walruss story?”個性思辨題“What do you think of Walrus? ”等。
3.文學再創。對處于中學階段的青少年而言,優秀的文學讀物和正確的閱讀方法往往能夠引領他們認識社會、感悟人性,帶給他們廣闊的思維空間。通過文學再創造,實現外語教育的文化自覺:對母語文化的自知之明,對外來文化的批判性接受,中西文化精髓基礎上的文化創新。完整的文學作品體驗式閱讀過程體現了“思辨、反思、探究、共情和體驗的跨文化教學原則(孫有中,2016)”。在Walrus Joins In閱讀的最后環節,設置一個發現任務:請尋找身邊類似Walrus的人物雛形,結合生活中的行為和表現,進行故事新編或續編。這樣的體驗活動使學生在故事中學習,在生活中應用,最終實現心智的成長。
參考文獻
[1]D.A.Kolb.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1984:26-27.
[2]Italo Calvino.為什么讀經典[M].黃燦然.李桂蜜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2.
[3]范海祥.英語閱讀教學范式的變革:《中國中小學生英語分級閱讀標準(實驗稿)》——兼訪標準研制組專家王薔教授[J].英語學習(教師版),2016,(11):4-7.
[4]高慎英.體驗學習論——論學習方式的變革及其知識假設[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
[5]劉建軍.基于弗雷塔格金字塔情節結構模型的高中英語短篇故事教學設計探索[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7,(9):22-26.
[6]樓成芳.英語閱讀教學中讀寫聯動活動設計探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 2016,39(1):50-54.
[7]潘孝泉.從文本閱讀到文化閱讀:中學英語深層閱讀的轉向[J].教師博覽,2018,(7):10-13.
[8]孫有中.外語教育與跨文化能力培養[J].中國外語,2016,(3):16-22.
[9]魏仁貴.初中英語文學體驗閱讀教學模式探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
[10]吳思廉.英語文學閱讀活動課RAISE教學模式研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3,36(10):12-16.
[11]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64-165.
[12]張獻臣.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中學英語閱讀教學[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6):1-5.
責任編輯 陳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