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 張皓瑜
【摘 要】工程類專業的課程相對于高職高專生、成教生來說困難較大,特別是邏輯性強的課程如計算機電路、程序設計、網絡技術等課程,極易造成學生厭課。循環教學法則是分解課程難度,將整個一門課程分成概括教學和進階教學兩個階段。前一階段進行概括式教學,構建內容主線,后一階段進行強化式教學,深入內容細節。
【關鍵詞】課程;工程;循環;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 R-4;G64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13-0121-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3.056
Application of Loop Teaching Method in Engineering Class Specialty Course
LIN Jing ZHANG Hao-yu
(Sichuan Touris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00, China)
【Abstract】Engineering class specialty courses is difficult to higher vocational and adult student. Specially, Logical course, Such as computer circuit, program design, network technology courses,etc, easy to cause the student bored. The difficulty is dissembled by Loop teaching method,and the whole course i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which are rough type teaching and advanced type teaching. In the previous stage was summarized type teaching ,Building content lines, And after a stage for strengthening teaching style, deepening content details.
【Key words】Course; Engineering; Loop; Teaching; Content
0 引言
工程類專業所開設的課程大多數邏輯性都很強,要深入理解這些課程的內容對高職高專學生及成教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主要表現在,一方面難以掌握關鍵知識點的內含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如程序設計課程中的控件屬性與事件之間的關系、計算機電路中的電壓、電位、電流之間的關系等;另一方面,對這一類課程的事物間的轉換關系感到無所適從,如觸發器的輸入與輸出。學生對前后知識點不能很好地串接、歸納和總結。隨感到學習困難。對此,我們對部分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采用循環教學法,產生了很好的效果。所謂循環教學法就是將整個一門課程分為楖講和精講兩個階段進行教學。在楖講階段對課程進行要點式的宏觀講解,主要是定性講解,學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精講部分則在楖講部分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內容,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
1 傳統教學法的弊端
傳統教學法遵循課程一條線的原則。這樣的教學方式保證了教學內容的連貫性和系統性。在類似數學等知識點很集中的課程中這樣做是必要的,但是在許多專業課教學中,內容的連續性將缺失思想的前瞻性,進而不能化解問題的復雜性。
以計算機電路課程中的譯碼器和ROM存儲器為例,見圖1和圖2。二者在實際應用中是密不可分的,前者作為后者的地址門電路,使得后者得以正確選擇地址線。但是在教材中,圖1一般出現在前二章,圖2往往出現在最后一章,二者存在嚴重脫節。學生在學習譯碼器感到難度大的同時,還不知其實用價值為何,譯碼器就猶如一座空中樓閣,學生的大腦中很難建立起譯碼器的真實形象,會隱性成為學生的心理負擔。當多次、多種心理負擔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必然造成心理憂慮,直至厭惡。
再以VB程序設計課程為例。VB中有種類繁多的分支語句,即使是本科生,要掌握這些分支語句也有相當大的難度,因此,對于高職高專生如何克服語言設計中這些客觀存在的難題是擺在高職高專相關課程教師面前的一個嚴峻課題。如果按部就班地按語言課程的系統規律進行教學,這些難題將是很難被破解的。同樣,對于VB課程中重要角色——控件,為了強調基礎知識地位通常是將控件安排在代碼設計之后,這樣的順序往往使學生不能盡早進入角色,無法理解VB的模塊化程序設計理念,進而不能很好地對課程進行定位,找不到學習的方向。
ASP.NET是當前最先進的網頁編程環境。在所有的相關教材中,ADO.NET由于其在ASP.NET中的重要地位,屬于必學內容。但是,這部分內容十分苦澀難懂,如何化解其難度成為這門課任課教師的難解之題。
高職生或成教生在理解邏輯性強的問題上有一定的滯后性,教學內容的連貫性就好似一根鏈條,中間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阻塞,都將影響后續環節的進展,進而把握不住整個課程的脈絡。
2 循環教學法
思路1:在許多課程中,理解概念是掌握內容的核心所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課程都必須要先掌握概念,再理解和熟悉內容。
思路2:很多課程在教學中很講究內容的清晰和透明,但是過于清晰的講解必然需要較多的詞語,反而會導致學生思維的混亂。有的課程的某些章節只要導出它的主線內容,就會知道問題的實質。也就是說不需要知道“為什么”,只需要知道“怎么做”就可以了。
思路3:大腦對事物的記憶和理解往往是在外界因素的反復激勵、反復回構下得以增強的。一件較為復雜的事物對一次性的、繁瑣的敘述容易使大腦產生疲勞感,但周期性的反復的簡單刺激常可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高職生或成教生的特質水平比本科生相對弱一些,而且教學班級中往往是文科生和理科生混雜,邏輯思維能力差距較大,對程序設計、計算機電路這類邏輯性極強的課程不能很好地進行抽象思維。所以,課程初期不能從細節入手而應當從宏觀上加以引導。
對于圖1和圖2,按照傳統教學法需要先從譯碼器的原理圖開始,設計真值表、列出邏輯表達式、畫出邏輯圖、引出波形圖這樣的順序進行教學。由于這些內容邏輯性太強,有些高職高專生對這一系列動作不能進行很好的串連,摸不清每一個環節的規律和要求,進而不能把握問題的本質,隨感到學習計算機電路的艱難。循環教學法則是對譯碼器電路按圖1做概括性處理。即先拋開譯碼器基本電路的概念和原理,直接從譯碼器的表象和功能入手,向學生講述譯碼器輸入端與輸出端之間的邏輯關系及功能應用,讓學生知道:這就是譯碼器。如此,在概括教學階段先給學生勾畫出一個譯碼器電路的總體功能形象和輪廓,更詳細和深入的內容或概念則放到進階教學階段去完成。
在概括教學階段,對VB中分支語句只需用兩三個重點語句結構,如If、For、Do while,說明分支語句的意義、功能和用法即可,關鍵要選好典型應用實例,對于這一類課程,簡單而典型的實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VB課程中的控件是這門課程的靈魂。但是VB中的控件眾多,各個控件都擁有自己很多的屬性、事件和方法,什么是屬性、事件、方法?它們的區別在哪里?如何運用?等問題,都極其困擾學生。如果這些未解之迷長時間伴隨著學生,對后續課題的學習將造成很大影響,學生會感到不知所措。循環教學法可以較好地解決此問題。在概括教學階段,同樣只需要用一兩個典型實例說明兩三個常用控件的具體應用即可。如對TEXT控件編寫一個變換字形字體的簡單運用程序,就可以很明了地說明控件的屬性和其事件的來龍去脈。控件中的具體細節暫不涉及,待到進階教學階段,在學生已有控件形象基礎上加以深化,過程也就變得簡單。
傳統的教學方法講究循序漸進、前后響應,這樣利于對主體內容的掌握。但是,有的課程過分地強調體系結構,可能會造成顧此失彼,思想被體系所禁錮。階段循環處理法可以形成螺旋上升式的效果。用實例來喚醒概念,把形象代替抽象。這種教學思路對高職高專生、成教生等會產生很好的效果。
3 進階學習
假設計算機電路課程總課時為64學時,通過大約20學時的概括式教學可以把整個教材的主線部分展示給學生。此時學生已經建立起計算機數字電路的總體形象,知道這門課是做什么的、將會觸及哪些教學內容、深度如何、重點在哪里等等。然后再返回頭沿著這條主線重新學習,這時學生已經有了方向感,意識中已經知道老師下一步將要觸及哪些內容。這時再把內容引向深入,不再會有望而生畏之感。
以圖1例,學生已經知道了譯碼器的功能,這時他們迫切地想知道其內部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結構,無形中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主動學習的欲望增強。這時教師再把真值表、邏輯表達式、邏輯圖一步一步引出,最后的結果會使學生有恍然大悟之感。
4 結束語
所謂循環教學法,實質上就是分層式階段教學法,它以極少的時間、極少的言語揭示事物的內部特質。計算機、電子、信息技術等專業的課程相對來說其課程的邏輯性較強,但系統性卻相對較弱,這一類課程特別適合采用循環教學法。當學生掌握了整個課程的主線后,再回頭分階段學習,既是進階又是溫習,學習就會感覺輕松得多。我們從2012年開始對某些課程試行循環進階教學法,雖然我們的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且文科生較多,但教學效果卻比此前的傳統教學法有了明顯改觀。
【參考文獻】
[1]孫眾,駱力明,綦欣.數字教材中個性化學習資源的推送策略與技術實現[J].電化教育研究.2014,35(9),64-69.
[2]王立成.高等學校化工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輕工教育2016·2,71-74.
[3]蘇喚喚.高等學校化工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教學改革探討[J].現代制造技術與裝備.2017,4,163-164.
[4]黨海峰,蔡麗蓉,范洪波.高等院校化工設計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廣州化工.2017,11(6),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