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暢達
摘 要:繪本閱讀教學是語文學科閱讀板塊的重要教學方法,就如同簡快作文對學生寫作教學與學習的優化和促進一樣,繪本閱讀教學是專門針對閱讀而存在的先進教學方法之一,尤其對于低年級段的學生十分有效。在低年級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繪本閱讀教學方法,其不僅能夠有效解決低年級學生的諸多閱讀疑難現狀,同樣對于包括語文思維在內的語文學科綜合素養的培育有著重要推動作用,尤其是對學生閱讀水平和閱讀思維的基礎塑造意義重大。
關鍵詞:低年級階段;繪本閱讀;語文思維培育;路徑探究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的閱讀教學中,由于學生語文基礎較為薄弱,思維能力尚且較為低下,因而長期以來他們的閱讀學習實效都不太理想。繪本閱讀方法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教學中的應用,則是充分抓住了繪本本身的優秀特質,對于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興趣以及語文思維的培養尤為有效。因此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如何用好繪本閱讀教學方法,切實在閱讀課堂發揮繪本閱讀的價值,實現對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培育,是每個老師都必須具備的基本功。
一、繪本閱讀對于小學生語文思維能力培育的重要意義
繪本是早期閱讀中的讀物之一,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用色彩鮮艷的、極具形象化與象征意義的圖畫與少量的文字敘述互相交織的形態來進行具體信息的表述。結合上述概念來講,繪本閱讀就是充分利用了繪本中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表述形態這一鮮明特征,將其運用到閱讀當中,其所起到的效果必然會遠遠不止一加一等于二這么簡單。在歷年來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尤其是低年級階段,老師難教、學生不愛學一直都是擺在每個語文老師面前的一道難題。我們分析其原因就會發現,基于學生本身,他們由于接觸語文學習時間短,基礎尚較為薄弱,因而對于一篇閱讀材料理解起來十分吃力。基于語文閱讀本身,其較為繁雜的信息表述和生硬的文字表現形式,使得其在學生眼中變得十分艱澀難懂,且缺乏生機和吸引力。因而漸漸的學生就失去了閱讀興趣和閱讀學習積極性。使得閱讀教學變得難以有效開展。繪本閱讀方法在低年級階段中的教學滲透,則是充分利用了繪本閱讀方法本身優越的功能,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帶動學生學習熱情,尤其是對學生語文思維的培養效果顯著。因而,在教學實踐中用好繪本閱讀方法,值得老師深入探究。
二、路徑和方法探究
(一)巧妙運用閱讀背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繪本閱讀材料的本身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出現在學生的視野中。豐富的圖文信息以及新穎的畫風設計是其本身最大的亮點。在低年級階段以培養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為核心的閱讀教學中,老師首先應該做的就是以閱讀背景的巧妙導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這對于學生閱讀實效的促進提升來講最為直接且有效。以一年級閱讀素材《肚子好餓的毛毛蟲》為例,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毛毛蟲從破繭而出,經過漫長的餓肚子和不停地吃東西,最終化繭成蝶的故事,全篇生動且富有趣味。那么老師在教學的開始,可以以這篇繪本的背景信息作為導引,通過一些富有趣味的猜想,從而勾起學生的探知欲望,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接下來閱讀教學與學習的開展提供動機。
(二)精心設計閱讀問題,引發學生思維聯想
同樣,我們以《肚子好餓的毛毛蟲》為例,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結合繪本故事,通過一系列遞進式的問題設置,帶動和引發學生進行思維聯想,從而起到培養學生語文思維的作用。
例如:圖1、圖2、圖3
樹葉上那顆小小蟲卵在陽光的照射下變成了什么?
圖4~圖7
小毛毛蟲因為肚子很餓,它分別在禮拜一到禮拜天都吃了什么東西?
為什么小毛毛蟲的肚子會痛?它是吃什么好起來的?
圖8~圖10
小毛毛蟲造的“小房子”是什么呀?
它最后從繭上的小洞洞中爬出來后變成了什么?
通過對這篇圖文的學習,大家知道蝴蝶是怎么來的嗎?
老師通過在一系列銜接緊密的問題設置,必然能夠有效帶動學生從繪本中去尋找問題的答案,正是在這種自主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學生潛移默化中就養成了自己思考、自主探究的習慣,這對于他們語文思維的培養十分有幫助。
(三)靈活運用思維導圖,優化學生思維認知
為了加深學生對于閱讀素材的理解,優化學生的思維認知和理解過程。老師還可以將思維導圖方法穿插于繪本閱讀教學中,可以是以表格的形式,也可以是以圖案的形式。
通過如上圖所示的思維導圖設計,可以將閱讀素材的整個過程做一個形象和具體的梳理,這樣一來就能讓學生更加清晰地對繪本閱讀信息做一個直觀的理解和思考,這對于培養學生語文思維同樣有效。
總之,繪本閱讀在小學低年級階段語文閱讀中的應用,是針對低年級學生特征將繪本價值于閱讀教學與學習中的充分發掘。因此老師要充分抓住繪本特質,巧用方法,靈活設計教學導學案,切實做到對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實效培育。
參考文獻:
[1]冀文娟.對繪本閱讀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中的引用探索[J].中華少年,2017.
[2]吳幸超.學會質疑 提升思維 善用表達:小學低年級繪本閱讀教學初探[J].現代教學,2018.
[3]田雪蓮.在繪本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版),2017.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