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東 趙紅棉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在各行各業的不斷融入發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面對著巨大的沖擊與挑戰,亟需加以創新。在這種背景下,本文首先概述了信息化背景下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趨勢,進而探討了信息化背景下創新思政教育工作方法的內涵與意義,最后從采用適性化教學模式與提升信息化應用能力兩個方面著手,分析了信息化背景下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創新方向。
關鍵詞:信息化;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創新
一、信息化背景下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趨勢
科技的發展使得人們生活產生重大的改變,信息科技已然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信息流通的重要工具及來源。借助信息科技的便利性,大學生能更好能了解思政教育的意義和內涵,并且能依循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則,進行思政學習的決策,從而正確地面對及使用信息科技提升自身思政教育素養。為能使大學生重視思政教育且謹守思政教育的規范,輔導員扮演重要的關鍵角色。當前高校普遍重視思政教育的意義,只有借助思政教育的創新實施,方能使信息科技對思政工作帶來的沖擊降到最低。
實施信息化思政教育,可加強大學生學習者的思政意識和知能,讓學習者了解到思政教育的原則,進而遵守規范。因此,落實信息化的思政教育、培養大學生尊重思政教育,引導他們梳理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是大學輔導員應積極推動的事項。在各大專院校課程中,思政教育都是最基本的教育內容,通過課程的介紹與輔導員老師的教導,能讓大學生在所處的信息社會,能成為一個遵守各項規章制度,應有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好公民。
二、信息化背景下創新思政教育工作方法的內涵與意義
我們現正處于信息科技發展快速和網絡普及的時代,當人們享用計算機網絡所帶來便利的同時,更要考慮如何將這些先進的技術應用到具體的工作當中。大學生的思政教育重點在于行為的實踐,若只是以講授性的教學,對于實際的行為影響仍是有限。因此,在信息化技術沖擊下,如何做好思政教育是一項挑戰。不少學者指出強調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通過學校教育可以提供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習者由了解思政教育的相關課題、反省自身的行為、進而達到培養優良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的效果。信息化背景下,思政教育應能具體反映社會正義的議題,教師應教導學習者:(1)能清楚的認識和表達思政教育工作的價值;(2)能發展承擔個人或共同互動后果的責任;(3)具備跨文化對話的知識和技能;(4)對日常信息工作相關的了解;(5)能進行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反思、批判性思考并能在生活中應用思政教育知識。
在思政教育的目標中,不論對象是誰,都會面對困境,須根據“思政教育原則”做出抉擇。思政教育原則就像注射疫苗,可以引導及教導學生的思政直覺,并引領學生走出頑固的思維模式,使他們可以聆聽與表達得更好。這種教育決策的規范性原則,包括如下內容:自主原則(有能力做出對自己思政意識的理性計劃,也有尊重他人的能力)、不傷害原則、知情同意原則(保護個人信息隱私以避免非自愿受到其它使用)。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于社會需思政知識規范、引導民眾以正確的方式開展工作,愉快生活,進一步產生有效的自律機制,進而借此保護自己與避免傷害他人。
三、采用適性化學習的教學策略
(一)適性化學習的內涵
適性化學習是教師依照學生的個別特質和學習需求設計不同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能通過個別化教學以發展自我潛能,且教師必須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多元差異,給予符合其狀態的課程與教學,進而達到有效的學習。經由適性教育的相關文獻分析可以發現,影響適性化學習有眾多因素,研究者歸納其教學策略有以下四個方面,分別為學生特質、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評量方式。
由不同方面的論述進行思考發現,學生特質著重于教師了解學生學習風格以便減少學生之間的差異;課程內容為教師關注教材與教學活動的難易程度是否恰當;教學方法則大多以Gardner 的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促進教師發展適合不同學習風格學生的各種方法,訓練學生其表達、理解、記憶、練習等能力;以及評量方式為教師在情境脈絡下觀察學生的學習動機、態度、興趣、成效等,并適時給予反饋。綜合整理以上得知,適性化學習的教學策略必須考慮學生特質,再依據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最后以評量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進一步來說,教師若能敏感于學生的人格特質與文化價值觀,再提供適性教學,且過程中強調合作、表達及反思,便有助提升學生正向學習。因此,通過了解學生多元的個別差異,考慮不斷推陳出新的信息科技,回答“如何結合適性化學習的教學策略以促進有效思政教育”,是一項值得探討的方向。
(二)信息化背景下思政教育的適性化策略
為了提升大學生思政學習動機并達到有效學習,信息科技應用于適性化思政學習的教學策略需重視如下內容,亦即輔導員需要注重學生特質、結合思政課程內容、融入教學方法以及改變評量方式。在信息科技環境下,思政適性化學習的教學策略其四個方面環環相扣、相互影響。輔導員在開始思政教育工作前,能以學生特質為主,利用診斷學習的概念,了解學生的差異。在思政教育工作過程中,能以思政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為主,針對學生的差異,給予適切地引起動機和任務,引導學生在思政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與成就。在思政教育工作后,則以評量方式為主,善用實時反饋的優勢,增進教與學的成長。然而,信息科技未必能同時符合適性化思政教學策略設計的四個方面,輔導員尚需要多方考慮思政教育需求,以選擇恰當的信息科技輔助,再決定思政教學策略,方能有助于學習。
信息科技的普及化,使得輔導員的思政教學設計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受到影響。如同在未來的教育天秤,輔導員與學習者之間的主導關系將邁向全新的平衡點,科技對于教與學的方法也提供愈多輔助,且輔導員老師為了應對當前需求而改變思政教學策略的重要性日漸突顯。通過探討思政教育的適性化學習的模式,思考其與信息科技的關聯,期望輔導員老師在面對眾多信息科技時,能先了解科技的特性,接著為觀察學生特質,設計思政教育內容與教學方法,再輔以信息科技于思政教育工作上,才能進一步地達到彈性應用信息科技于適性化的思政教與學工作當中。這樣一來,便能達成真正地借助信息科技引發大學生的思政適性化學習,提升其思政學習動機與成效。
四、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信息化應用能力
(一)提升信息化工具操作與小組合作能力
信息科技融入思政教學雖已實行多年,但是大學生在信息化學習工作的操作技巧仍有待加強,包括思政學習內容導圖使用、信息搜集與整理、信息反饋的能力等。思政教學上可采用協作教學的方式,逐步養成大學生的信息能力,同時又能兼顧各學科的教學進度。
(二)擴增學校的數字化設備與網絡頻寬,以提升學校場域的教學環境
信息科技融入教學容易遇見硬設備不足、網絡頻寬不足等問題,面對信息科技融入教學的相關政策與配套措施,學校方面應給予全力支持與鼓勵,才能提供輔導員老師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思政教育工作的良好環境。
(三)提升輔導員老師數字教學的專業知能
數字學習內容廣泛,包括網絡學習、計算機學習、虛擬教室以及數字統合等,學校與教育單位應提供輔導員老師思政教育工作培訓及信息化教學工具培訓計劃,以提升教師教材在數字教學方面的專業知能,始能達到事半功倍與推廣的效用。
參考文獻:
[1] 劉永紅. 明日風尚.高職思政課信息化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以天津職業大學為例[J]. 2016(24)
[2] 董新剛. 高職院校思政課信息化教學研究與實踐[J].內江科技. 2018(02)
[3] 劉大虎. 基于信息化條件下高職院校思政課智慧課堂的構建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18(01)
[4] 葉春林. 淺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職思政課混合教學模式的改革[J].課程教育研究. 2017(31)
作者簡介:
孫大東 (1993-)男,錫伯,遼寧本溪,大連財經學院,碩士研究生,思政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