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學習力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圍繞培養學生學習力的課堂目標,著力構建“四力”(自主力、探究力、關注力、達成力)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學習力;“四力”課堂;模式建構
學習力是指一個人的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和學習能力的綜合體現。學習動力指學習者自覺的內在驅動力,表現為學習目標激勵;學習毅力指學習者自覺地確定學習目標并堅持不懈,表現為學習意志堅定。學習能力指學習者接受新知識、新信息并應用于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體現為掌握的知識及實踐應用。
當學習者有努力的目標,具備了“應學”的動力;當學習者有堅定的意志,具備了“能學”的狀態;當學習者有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具有了“會學”的能力,三個要素集于一身,才能真正地形成學習力。
作為一個人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的學習力,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得到落實與培養,我們需要緊緊圍繞培養學生學習力這一核心目標進行了探索與研究,著力構建“四力”(自主力、探究力、關注力、達成力)課堂教學模式。
一、“四力”課堂教學模式
二、“四力”課堂詮釋
(一)自主力
自主學習可謂學習的最高境界,馬斯洛理論告訴我們,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教育的真正意義在于幫助人實現這種追求,體驗學習快樂。自主力是指學生根據教師的課前學習目標,結合自身情況,運用已有的學習方法,積極主動的學習行為。
(二)探究力
探究是學生了解和認識事物的重要途徑。探究力是指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想或假設,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問題進行研究,經歷“猜想—驗證”的思維過程,從而獲得思維發展和實踐能力提升的一種學習行為。
(三)關注力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也是一個信息的捕捉與篩選的過程。關注力是引導學生敏銳捕捉關鍵知識,關注知識形成的過程與方法,關注價值引領的學習心理及學習狀態。
(四)達成力
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達成學習目標,一節課質量的高低,最終要通過教學目標是否達成來檢驗其質量。達成力就是組織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當堂展示,當堂練習或測試、評價及矯正,讓孩子在展示自我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三、“四力”課堂教學流程
(一)自主力(導學自學)
1.目標導學:教師緊扣教學目標,設置導學提綱,讓知識問題化,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想學”。
2.自主學習:學生根據“自學提示”自主學習,在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上作引導,讓學生“會學”。
3.整合問題:學生交流自學成果,發現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經過整合與梳理后帶入探究學習環節。
(二)探究力(合作探究)
1.自主自為: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通過自己獨立地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
2.互動合作:采用小組與團隊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探究過程有計劃、有目的、有分工、有步驟,強調小組成員面對面的交流、幫助、激勵,從而形成共同學習的“成長共同體”。
3.形成共識:在自主探究與團隊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小組成員相互交流、相互探討、相互碰撞中,不斷調整和修正自己思維,形成共同的認知成果。
(三)關注力(精講精練)
1.教師精講內容要體現四個關注:關注核心內容,關注過程方法,關注疑難之處,關注探究偏頗處。
2.教師教學要關注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學習方法。
3.引導學生要體現三個關注:關注知識與技能,關注過程與方法,關注價值引領。
(四)達成力(展評激勵)
1.精問測試。教師提出三至五個精煉的提綱挈領的問題,檢測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
2.分層展示。設置不同層次的課堂練習,讓學生自主選擇,在學生的練習中測試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同時樹立學習的信心。
3.點評激勵。評價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評價在準確的基礎上要體現尊重、信任、鼓勵,讓學生感受求知的愉悅、創造的欣喜。
四、“四力”課堂評價標準
“四力”課堂評價標準(見附件)
當然,基于學習力提升的“四力”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中,無論是教學流程還是學習方式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應根據學科、課型、學情等特點進行科學有效的設計和實施。因為“四力”課堂要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學習力的形成與提升,感覺到自己生命的生成與生長,所以“四力”課堂不是僵化的模式與程序,它有生命的溫度,一堂課下來要能聽到生命成長拔節的聲音!
作者簡介:鄧偉(1967—),男,漢族,重慶市合川區人,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