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磊
摘 要:語文有它美的一面,而且語文美區別于其他形式的美,它更具有一種深刻而無與倫比的美麗。因此,教師就應該讓培智語文課堂也綻放“語文之美”,通過“美的體驗”“美的語言”“美的評價”“美的設計”“美的生成”使學生能欣賞到語文的美學價值,體驗到這個充滿理性的美好帶來的別樣快感,從而產生語文學習的動力。
關鍵詞:語文;體驗;美
一、美在體驗中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體驗”學習法為學生提供真實或模擬的情境和活動,讓他們在學習中充分參與,從而獲得個人經驗、感受并進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過反思、總結并提升為理論或成果,最后將理論或成果應用到實踐中,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情感熏陶。
如,執教《生日》一課時,利用多媒體展現一幅爸爸媽媽為南南過生日的溫馨畫面。借助多媒體,樹立學生各種美的觀念,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南南的生日也是媽媽的受難日,我們不能忘記爸爸媽媽辛苦將我們撫養長大,引出他的愿望是什么。利用多媒體直觀、形象的優勢,展現出浩瀚的星空,閃亮的星星,大海的廣闊,海浪擊打著巖石,老師在賦予優美的旁白,學生沉浸在一幅美麗的圖畫中,這些圖片、視頻不僅陶冶了學生情操,同時也發展了他們的思維,豐富了他們的語言,我相信這樣的一節語文課已經讓學生體驗到了這篇課文的核心。
二、美在言語間
讓學生在設定的語言情境中將文本內容轉化為可觸、可摸、可感的形象,“活化”教材,深入體悟文本的情感內涵。培智學生的思維存在著缺陷,并不能憑空產生。如執教《四季的花》一課時,如果只讓學生觀察各個季節花的圖片,那整節課下來總感覺少了點什么,那是不是可以把這個教授的過程“改造”得更生動更美一點呢?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下每個季節的花寶寶都是誰?出示“迎春花”的圖片。
師:這種花的名字叫做“迎春花”
為什么要叫迎春花呢?(重點突出“春”)
師:春,表示春天,迎春花就是迎著春天開放的花,春天就是它的家。
生:說一說,在春天我們還能看到什么花,都是什么顏色的?
師:出示實物“迎春花”以及其他的花,拿著實物看一看、聞一聞。
師:聽聽這是什么聲音啊?(播放青蛙的聲音)看這只青蛙蹲在什么上面?
原來是一片漂亮的荷花池啊。
師:這種花生長在水里面,有粉色,有白色,它只有在夏季才能開出漂亮的花朵。荷花的家是夏季。(板書:荷花)
師:觀察池塘里的荷花,有的還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有的已經全都盛開,各種顏色,異常美麗。
這樣的教學雖然和原先的教材差別不大,但是優美的語境,實物的觀察。積少成多,如此的熏習陶冶,學生肯定會收獲更多。
三、美在表揚里
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肯定,培智學生更是如此。及時的表揚和熱情的鼓勵,對培智學生來說,就像是興奮劑,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如:小華同學每次做完作業,看見老師寫在本子上紅紅的100分,或者回答完老師提出的問題,聽見老師說“你真棒”時,他都會雙手握拳同時嘴里發出“耶”的聲音,那表情與聲音充滿了自豪和自信。這簡單的100分讓學生充分認識了自己,同時也幫助學生樹立了自信心。
四、美在設計上
語文是美的。教師如何在培智學生面前展示它的美,這是我們需要長期不斷探索和研究的課題。
如: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小魔術,魔術的名字叫“變色花”。表演魔術:用噴壺往白色紙花上噴“水”。學生觀看完表演,會產生各種疑問:老師是不是在紙花上做了手腳?噴壺里的水是不是特殊的藥水?在學生充滿好奇的情況下,給她們介紹魔術的具體操作方法,讓學生自己動手。
這樣的設計使課堂不再是簡單的一支粉筆、一個黑板,而是讓學生走進神秘而又神奇的世界,讓學生在不斷地感受科學語文的魅力,這樣的課堂難道不充滿活力嗎?教學效果能不好嗎?
五、美在生成處
在新理念的引導下,現在的語文課變得越來越多樣,教師若能借助自己的靈感恰到好處地引導孩子,隨機應變,我想將會使語文課堂呈現意外的美麗。
如:某位學生剛到學校報道的時候手部肌肉已經出現萎縮,上課神情呆滯,不能集中精神聽講,做事情沒有耐心,情緒不穩,想要什么也不能正確表達出來,不肯動手做事,更不要說寫字了。
首先通過一系列循序漸進的鍛煉增強自己的手部力量,考慮到該生的特殊情況,我沒有讓他一開始就在本子上面寫字,我先安排他用畫筆在白紙上涂畫,深淺不一,顏色鮮艷,而且沒有邊框的限制,先激發他的興趣。畫了一個月左右我開始提出要求,要求在方框中涂色,不可以畫到外面去,慢慢地過渡到為蘋果圖片、西瓜圖片等有邊框的圖片涂色,從易到難,一步步達到我制定的訓練要求,讓他先學會握筆,喜歡拿筆寫寫畫畫,這樣才不會對后面的寫字練習反感。
美無處不在,美在于我們的發現、在于我們的發掘,這樣的教學才會使孩子樂在其中、陶醉其中,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有“活力”的課堂。
參考文獻:
[1]鄭新麗.語文深度教學的意涵特征、現實困境與良性路徑[J].教育導刊,2015(12).
[2]梅志如.聚焦名師精彩課堂 回歸語文教學本源[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2018(Z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