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莉琳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自主探索教學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怎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提升小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素養成了數學教學實踐中值得探究的問題。長期的實踐探索證明:只有在“建構和諧的課堂氛圍”基礎上,“把課堂充分還給學生”,并利用多種方式方法“努力讓學生動起來”才能有效地實施小學數學自主探索式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關鍵詞:自主探索;課堂氛圍;學習主體;策略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由此可見,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學生內在生命本質的展現。新課標倡導的自主探索式教學方式順應了兒童的這一天性。通過這種方式的教學,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從兒童的心理需求出發,在課堂上實施自主探索式教學呢?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該著力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和諧”是一個古老的命題,我國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并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和諧的課堂氛圍”就是教師要時刻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實施和反思自己的每項舉措,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師設計的每一項學習活動中。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喜歡一位老師,就會喜歡這位老師所教的課程,就會積極主動探索這門學科的知識,就會促進學生自主探索意識的形成。孔子所說的“親其師,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
在課堂上要形成師生之間的和諧氣氛,需要做到:
1.要尊重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學困生,讓他們從內心深處沒有被歧視和“低人一等”的感覺。
2.要寬容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學生在課堂上答錯題的時候,要從中找到其閃光之點,多肯定、多鼓勵、多期待,讓學生消除害怕、擔心等心理障礙,使學生敢于發言、敢于質疑、敢于提問、敢于實踐。比如,“分數除法”一課,當學生掌握分數除法計算方法,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有學生說:“除法是轉化成乘法做的,乘法能變成除法做嗎?”這一個問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這有意義嗎?”
“這不像繞口令一樣繞著玩嗎?”
“那不是更麻煩了嗎?”
學生的質疑,體現了認知的局限,卻展示了積極思考的可貴一面。此時,教師應該用贊賞的口吻撫慰大家,更要鼓勵這位敢于發出不同聲音的學生。在課堂上,我們常常會遇到“出錯的學生”,需要我們智慧地保護他們勇敢探求知識的心靈。
3.要讓每一個學生既能勇敢站起來,又能體面坐下去,以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和興趣。如果教師把師生關系搞僵了,反而希望學生主動自愿參與探索活動,獲取數學知識,提高學業成績,顯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作為教師要時常反思:我真正喜歡自己的學生嗎?我尊重并利用學生的天性了嗎?學生不懂敢問、愛問嗎?我打擊過學生的自信嗎?我禁錮了學生多少思想?我搞“一刀切”了嗎?我尊重差異了嗎?我最大限度把課堂還給學生了嗎?我的學生喜歡數學課嗎?……
總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諧的課堂氛圍是自主探索的前提和保證!只有心隨,才會有心動;有了心動,才會有行動。
二、把課堂充分還給學生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在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得到發展。”要體現學生數學學習的主體性,教師就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否則,教育就丟失了它的本質。把課堂還給學生,就要相信學生,不怕學生出錯,讓學生沒有心理負擔,去大膽放手探索。教師只有滿懷信任,放手讓學生先去探索、嘗試,才能找準學生思維上存在的癥結,才能高效地對“癥”施教,從而避免在學生已經明白的地方重復用力,浪費時間和精力,從而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益。
把課堂最大限度地交給學生,就要做到:能讓學生說的,教師絕不多說;能讓學生做的,盡量讓學生去做。
三、努力讓學生動起來
美國華盛頓一家圖書館正面墻上有三句話:“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這些話告訴我們:學生通過參與活動,自己去探索發現所獲得的知識遠比通過教師的講授而了解的知識要理解得更加深刻、有效,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體驗、感悟才能獲取真正的技能。特別是對于有些概念來說,除非親歷探索過程來自主建構,否則兒童無法真正理解和習得。所以,我們要讓學生動起來,使學生主動去探索、嘗試,并自愿地參與到觀察、實驗、操作、猜測、驗證、搜集與處理信息、討論與交流等探索活動中去。只有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有事可做,才會專注、投入,思維才會被激發,數學能力才會有所提升和發展。
那么,采取怎樣的策略讓學生動起來呢?
1.要培養學生善于動手的習慣。很多數學知識都是通過分一分、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拆一拆等動手實踐的探索后理解和掌握的。
我在教學“用一副三角板畫出15°角”時,先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拼一拼、畫一畫,大多數學生與我想象的一樣,先畫一個45°的角,再在其中去掉30°的角或者先畫一個60°的角再去掉45°的角。我在巡視時,一個女孩的畫法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見她把兩個三角板的45°角和30°角重在一起,兩頂點對齊,角的邊對齊,很明顯,單層的角就是15°。只見這位同學先畫了一條直線,用單層與雙層交界的那條邊與直線對齊,沿著單層的另一條邊迅速畫一條直線與先畫的直線相交,交點就是15°角的頂點。多聰明的孩子!當我請她向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想法后,大家都為她的“妙想”熱烈鼓掌。在教學中,只要我們多給學生動手的機會,他們一定會給你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2.要以新穎有趣的設計,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教學的設計要讓內容和形式生動有趣,以便更好地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內在動力。既能滿足學生興趣上的需要,又能滿足他們對內容實用性的需求;既要滿足學生感官上美的需求,同時也要滿足他們對課本形式上實用性的需求。
例如,“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一課,我們可以用富有童趣的游戲引入課題,并將此作為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一條明線,促使學生對本課的學習活動始終保持興趣。
教師:喜歡孫悟空嗎?我們來玩個“齊天大圣”的拼圖游戲吧?大家來PK一下,看誰先完成。
教師:想從一個玩家變成一個拼圖游戲的設計者嗎?老師帶來了一幅拼圖,它的長是18厘米,寬是12厘米。
教師:想想看,怎樣的正方形才能把它正好鋪滿呢?
接下來的操作感悟、畫畫分析、討論交流、發現關系獲得概念等環節的學習,學生積極探究互動,不僅完成了操作,還較準確地描述了思考過程,效果良好。
在教學中,除了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外,教師還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教學方法、教學藝術、知識水平、素質修養、性格秉性上下功夫,讓課堂有趣而充滿活力。
3.要培養學生把實踐與思維結合起來的習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手使腦達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教師在指導時,一定要把操作與思維集合起來,使學生手腦并用,而且每一步操作都要與解決的數學問題相聯系,養成良好的實踐習慣。
4.要培養學生合作實踐的習慣。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合作實踐習慣的良好途徑,它有利于動手操作實踐。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積極動手操作的習慣。在設計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操作活動時,要體現合作意識,這樣才能體現集體的智慧,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養成與人合作的習慣。教師在指導操作時,要有意創設有利于合作的活動,促進學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自主探索教學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只要我們深入研究兒童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持之以恒地探索、研究,就會發現更多更有效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胡開勇,李志軍,劉朝建.基于游戲的小學數學自主探索式教學[J].教育科學論壇,2014(12).
[2]教育部師范教育司.吳正憲與小學數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