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剛

摘 要:應用在差異合作教學中的“反饋控制評價策略”是指在差異合作教學中教師通過課前、課中、課后對差異合作小組及其成員的課堂學習計劃、任務分工、合作效果、目標達成等的反饋與控制,有針對性地指導小組活動,從而全面提升差異合作小組合作成效的一種動態化評價策略。
關鍵詞:差異;評價;策略
一、反饋控制評價策略的定義
“反饋控制”是一個經濟學名詞,應用在差異合作教學中的“反饋控制評價策略”是指在差異合作教學中教師通過課前、課中、課后對差異合作小組及其成員的課堂學習計劃、任務分工、合作效果、目標達成等的反饋與控制,有針對性地指導小組活動,從而全面提升差異合作小組合作成效的一種動態化評價策略。
二、反饋控制評價策略的特點
其特點是:對差異合作小組課堂學習每一環節的客觀效果及時把控,調整指導策略、修改方案,使計劃實施與學習目標在動態中達到協調。通過師評、組評、個評分別將差異合作小組及個人表現進行量化評價,根據量化情況做出整改方案。小組評價維度分為活動管理、活動組織、合作分工、合作效果、目標達成;個人評價維度分為合作表現、貢獻亮點、分工達成、目標達成、個人發展。
三、反饋控制評價策略的目標
反饋控制評價策略“保底不封頂,最終目的都是促進學生最大化發展。其評價體系為:①差異合作小組學習(活動)前的計劃是否切實可行,是否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②差異合作小組學習(活動)過程中的合作分工、合作過程、合作成效等是否和諧高效;③差異合作小組學習(活動)結束時學生是否達到發展目標保底線;④評價差異合作小組學習(活動)的準備水平、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策略是否得當;⑤考核學習(活動)中學生發展是否對核心素養的發展具有相應的推動作用。
通過結合小組整體與個體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與學科實踐活動的源動力,在教會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差異小組合作活動中發展學生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人文底蘊、科學精神等內容的核心素養,真正做到為每個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學,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促進其生命發展最大化。
反饋控制評價策略在差異合作課堂教學中的具體運用可分為前饋控制評價、現場控制評價和后饋控制評價三個階段。
1.前饋控制,修正課堂學習或實踐活動方案
前饋控制指教師對差異合作小組單元或章節學習計劃的反饋控制評價。差異合作小組合作制訂出單元或章節學習活動計劃,對成員差異化目標、任務分工、合作方式、預期成果等做出具體方案。計劃完成后再次分析論證,由任課教師審核。任課教師進行預測評估,幫助小組修正學習(活動)計劃。本部分主要評價者是老師,具體呈現內容可包括三部分:一是小組合作計劃,各項目標任務規劃都明確到人;二是教師評價及整改建議;三是小組整改措施。
2.現場控制,掌握學生差異合作的一手信息
現場控制是在課堂教學或學科實踐探究活動過程中,教師和小組長對小組差異合作活動和課堂行為給予必要的觀測、指導、監督,是一種動態的課堂或活動控制方法。本部分的主要評價者為教師和差異合作小組管理者,無須具體呈現,其主要功能有以下三點:一是教師動態掌握計劃落實情況及小組差異合作表現,及時對小組差異合作困難給予提醒與指導,為課后對各小組的反饋評價留好第一手資料;二是小組長動態監督和督促小組成員課堂規范,為課后評價做好充分的準備;三是教師和小組長根據課堂反饋及時得到控制信息,引導課堂和小組合作向更加利于學生發展和確保課堂效率的方向行進。
3.后饋控制,對差異合作全程預以客觀評價
后饋控制是根據課堂差異合作情況,引導小組和個人進行深入反思,從而不斷完善小組合作能力,提高學生素養的評價策略。本部分評價者包括教師、小組全體成員和個人,每個評價項目都必須有量化評價。具體呈現三部分:一是對小組的評價,評價維度包括活動管理、活動組織、合作分工、合作效果、目標達成等;二是對小組成員的評價,評價維度包括合作表現、貢獻亮點、分工達成、目標達成、個人發展等。三是收獲與反思,組長完成小組收獲與反思,小組成員完成自我收獲與反思。
反饋控制三個階段的評價既相對獨立又前后相輔相成,是一種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較為系統的差異合作評價方式。反饋評價策略宜以學生成長檔案形式呈現,一科一檔案,人人建檔。評價周期宜以單元(章)評價為上,每課一小評,單元(章)一大評,期中、期末作總評,各科最終量化評分作為先進小組和先進個人的主要評價標準之一。
參考文獻:
[1]劉萍.行政管理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2]涂植英,陳今潤.自動控制原理[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5.
[3]程向陽.差異教學模式及其實踐與反思[J].中國教育學刊,2006(4):41.
[4]L.W安德森L.A索什尼克.布魯姆目標分類學[M].譚曉玉、袁文輝,譯.上海: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