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愛蓮
摘 要: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靈魂——創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創新精神,要用先進的教育理念,要有勇于創新的教學方法,將學生“學”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授給學生恰當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尋找問題的突破口,還要結合教材聯系生活進行課堂教學。
一、創新教學,教師要傳授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創新教學,首先,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面對學生要放下架子和學生平等相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現在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學生學任何東西,自然就會遇到問題和困難。這時,他們就處在十字路口,全靠“首席”引導和掌控。那么,教師應該在課堂上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呢?現在的教學明確指出,由“傳授型”向“研究型”轉變。教學方式由“講授型”向“師生互動型”轉變。要以學生為中心,要讓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及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也要求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的幫助者與促進者。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過的:“把教和學聯絡起來,一方面要先生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先生拿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乃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停當,指導他,使他以最短的時間,經過相類似的經驗,發生相類似的理想,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理想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得到了這種經驗理想,然后學生才能探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對于世間一切真理,不難取之無盡,用之無窮了。這就是孟子所說的‘自得,也就是現今教育家所主張的‘自動。所以要想學生自得自動,必先有教學生學的先生。”比如,教學二年級語文上冊《太空生活真有趣》中出現了會寫的生字“須”,在學寫時,我教給了方法:左邊的三撇要寫在一條垂線上。等到我上《回聲》一課,要求大家觀察“影”,問:“書寫時要注意什么?”,許多同學異口同聲地說:“三撇要在一條垂線上。”我非常欣慰和滿意。
二、創新教學也就是教學方法的創新,尋找問題的突破口
教學生最好的方法是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學生對趣味性、刺激性的東西接納得較快。結合學生的特點,我把枯燥的識字教學和閱讀教學編導成趣味性的故事、謎語和課本劇。那些動畫、漫畫、故事促使學生對識字閱讀產生了吸引力后,才能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孩子們都有強烈的好奇心,進了小學以后就會產生識字、閱讀的欲望。根據兒童的特點,我在識字教學中依據漢字的構建規律運用漢字象形意義的關系進行識字教學。即運用象形、會意、形聲等造字方法,還運用圖示法、點撥法、演示法、歌訣法、猜謎語法等。如:“木、林、森”,配圖是一棵樹、兩棵樹、三棵樹。學生看了圖,再誦讀,為識字進一步提供了語境。如:學習帶有“包”字部件的形聲字,利用口訣進行記憶:有水把茶泡,有飯能吃飽,有足快快跑,有手輕輕抱,有衣穿長袍,有火放鞭炮。通過口訣輕松愉快地掌握了知識。教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也就是教他們怎樣尋找問題突破口,根據問題內容的特點,教師要為學生自學創設環境,循循誘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
有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已經創造了一些課堂教學的方法,為課堂教學作出了貢獻。但是現在我們是處在知識爆炸性時代,不進則退。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看問題,一切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不是永恒不變的,課堂教學方法大有潛力可挖,需要我們不斷地研究探索、發現創造。
三、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要結合教材
如果我們進行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不結合教材、不聯系生活,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那我們的創新就是無的放矢,沒有方向,不切合實際的空談。實際生活是我們創造的源泉。我們在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時,一定要結合教材聯系實際生活,尋找問題的門路。如,教二年級語文上冊28課《淺水洼里的小魚》時,通過教學課文第3~6自然段的對話,老師提出問題:“小男孩明明知道淺水洼里的小魚成百上千條,他一個人怎么也撿不完的,但他為什么堅持撿魚、扔魚呢?”通過老師的點撥、孩子們的探究,孩子們明白了,原來小男孩就是為了救魚,因為小魚是有生命的,他要保護小動物。把握了這個點,同學們對課后的拓展練習就手到擒拿了。“一只小鳥受了傷,落在窗臺上。一只野兔受了傷,躺在大樹旁。你該怎么做?”同學們都躍躍欲試,爭先恐后地搶答:給它們包扎傷口、喂吃的、給治傷、傷養好后放它回家……
這樣水到渠成地向學生滲透情感價值觀的教育,保護小動物的德育深入孩子們的心里,并踐行在孩子們的實際生活中。正如陶行知先生說:“我們的真正指南針是實際生活。實際生活向我們供給無窮的問題,要求不斷地解決。”學生學習教材,聯系生活是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思維能力的有的放矢的學習方法。
總之,教師要有創新精神,要勇于探索新的教學理念。創新思維是由問題開始的。為了學生敢于創新,培養他們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教師本身也要一面教一面學,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研究教學方法,找到教學規律,這樣才能適應知識更新的需要。
參考文獻:
鄭鐵橋.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J].學周刊,2018(32):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