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先寶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是清朝大詩人高鼎《村居》里關于放飛風箏的詩句。“風箏”之于我們的生活并不陌生,而作為綜合實踐的一門選修課程,讓學生通過了解風箏知識、學習如何制作風箏,進而喜愛與傳承這一傳統藝術,便是我們設置課程的最大目標了。我采取如下做法,效果明顯。
一、觀景賞曲,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讓學生及早進入角色,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三月三》《月亮風箏》等視頻:各族人民齊聚一堂,身著不同的服裝,手持風箏,載歌載舞。那歡快的樂曲,形形色色、大大小小成排成行的風箏,漫天飛舞,奔放、熱烈而喜慶,很有感染力!孩子們不由自主地拍手跟唱了起來,“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
放風箏也是他們小時候玩的游戲,在此我趁機引導大家說出自己放風箏的體驗:有的說風箏不聽話,上躥下跳,不好把控;有的說風箏線跟伙伴的風箏線在空中纏繞不清;有的說沒想到風箏落到樹上了,好可惜;也有的說跟著風箏跑了一天,酣暢淋漓,真過癮……劉××說:自從上了初中,就沒放過風箏,真想再放一次……大家七嘴八舌,興致滿滿。正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兒童的時間應當安排滿種種吸引人的活動,做到既能發展他的思維,豐富他的知識和能力,同時又不損害童年時代的興趣。可見激發孩子的興趣便是遵循教育規律。
二、尋根問源,增長知識
“風箏”作為一項中華傳統工藝,是中國古圣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傳承至今,如秦磚漢瓦般寶貴,你對它的淵源了解多少呢?此環節我采用分組討論法,意在引導學生了解風箏的起源、風箏的發展史及應用等,豐富知識。
經過小組分工、網上查閱資料、討論,得出如下結論:
二組四位同學這樣解釋中國風箏的發展史:
風箏最早出現在中國,有2400多年的歷史。最初的風箏是木制的,叫木鷂或者木鳶,后來改用紙做,于是叫紙鳶。放飛時,一個聰明的創意者在紙鳶上裝上竹哨,風吹紙鳶,便能聽到如同古箏一樣的聲音,便演變成了風箏這個新名字。
三組同學作了如下補充:
古代風箏的發展:墨子把制風箏的技術傳給了他的學生魯班,學生對魯班都有所了解,如,魯班學藝、班門弄斧等,魯班又把風箏加以推廣應用到軍事、生產、生活中。
一組的宋××查到了這樣的資料:
風箏在宋朝年間開始廣泛流傳,并流傳到海外各地;明代時候,三月三放風箏,如同南方的賽龍舟一樣,在我國北方更為流行;清朝的很多書籍中,都對清明節放風箏的情景有明確的記載。
有位教育家說過:“相信學生集體探究的能力,是教師必備的修養。”的確如此,教師要敢于放手,給學生創造充分展示的機會,集體創造智慧,眾人之力,無往不勝。
我對于學生的合作探究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又做了如下補充。現代風箏的發展:濰坊被譽為世界風箏之都。濰坊風箏節從1984年開始至今已經成功舉辦35屆了,國際風箏聯合會總部就設在濰坊,中外風箏豐富多彩,聚集著無數的愛好者和從事者。人們在風箏會上加強交流與合作,同時也把濰坊推向了全世界,風箏也成了濰坊的標志性名片,極大地促進了濰坊的經濟發展。
風箏的應用:風箏的發明,對軍事、科學、工農業生產和人類的生活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幫助。例如:美國天文學家威爾遜,利用風箏成功地測量了大氣的溫度;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曾用風箏發明了避雷針;英國喬治格雷發明了滑翔機。現在,人們利用風箏傳遞信息、空中拍攝、噴水灌溉、救援救生……
三、動手創作,品嘗快樂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引導學生動手制作,參與實踐,體味成功的快樂,激發學生更加熱愛并傳承這一偉大的傳統藝術,是我們的責任。我利用動畫視頻展示制作風箏的步驟,再利用風箏的成品演示講解風箏的構造。
骨架:支撐整個風箏的架子,起支撐與穩定作用。
風箏面:受力的部分,是風箏的形象,負責美觀漂亮。
尾帶:也有風箏沒有尾帶,靠風箏面本身起調節作用,尾帶起平衡穩定的作用。風箏飛行的平穩與好壞,取決于尾帶。
提線:風箏和放飛線的連接,起調整風箏角度的作用。
硬翅、軟翅:硬翅堅固飛得高,軟翅輕柔飛得遠。
方式:學生分組協作,自己動手制作富有創意的風箏,教師巡回指導各小組。
按要求制作:
確定作品名稱、樣式和創意,小組分工動手制作、美化作品,強調安全與技巧。
伴隨著古箏曲:《高山流水》《漁舟唱晚》,讓學生伴著優美的樂曲享受制作過程,愉悅身心。
四、作品展示,共享成果
荀況曾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也。學生通過親自實踐,制作出形態各異的風箏:和諧號、和平鴿、大熊貓、國徽、蝴蝶、足球、地球儀、五四的火炬……涂色各異,大家紛紛走到室外進行試飛。成功啦……失敗啦……笑聲一片……
從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中,我們感受到了他們會更加珍惜祖國的文明成果和偉大祖先的創造。他們的作品盡管不成熟、稚嫩,但是,看得出大家興致勃勃,有繼承、有學習、有創新,祖國的文化不就是要與時俱進嗎?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經久不息的思想精神,讓我們與時俱進,傳承發揚優點,不斷進取,讓祖國的傳統文化彰顯青春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