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華
摘 要:基于對初中語文教學中分層模式整合運用的研究,首先,闡述分層模式教學基本內涵。然后,分析將分層模式教學應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具有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等重要作用。最后,給出初中語文教學中分層模式教學運用措施,其中包括分層教學目標、分層課堂提問。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分層模式
初中語文是初中學習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堂當中只有采取有效的教學模式,才能夠增加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同時提升課堂效率與課堂質量。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落實與發展,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學生的學習。所以,在如今新課程標準背景下,將分層教學法應用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實施能夠對每個學生進行全面了解與分析,然后針對不同學生做有針對性的教學工作,保證每一位學生能夠在課堂中得到更好發展。
一、分層模式教學的基本內涵
分層模式教學主要是指將班級內的學生分為不同層次,然后針對不同學生展開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這樣可以滿足不同學生對學習的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綜合素養。分層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將各個教學環節進行細化,同時與各個學生之間進行協調與有效銜接,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以及教學內容等符合不同層次學生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對各個教學工作與教學環節區別對待,保證學生能夠在課堂中尋找到符合自身學習的教學目標,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分層模式教學運用的重要作用
1.增加學生學習興趣
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等存在不同,所以,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對語文知識的理解也存在不同。有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很感興趣,那么通常情況下這一部分學生的語文基礎較好。而還有一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那么這部分學生的語文能力相對較差[1]。但是,將分層模式教學應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采用因材施教原則。學生能夠及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尋找到語文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增加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
2.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
分層模式教學應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主要是實施差異性教學,能夠保證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分層模式教學能夠滿足不同學生對學習的需求,是一種較為人性化的教學模式。符合學生發展與時代潮流,能夠體現以學生為本、與時俱進的思想理念,能夠為學生未來更好地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
三、初中語文教學中分層模式教學運用措施分析
1.分層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在課堂中明確教學目標,可以保證整堂課的內容圍繞主題展開,避免脫離主題的問題產生,學生可以通過課堂,及時明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與難點內容。將分層模式教學應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首先需要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根據不同學生學習能力以及學習狀態等,制定符合學生學習與完成的教學目標。通過教學目標的制定,能夠保證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從中獲得成就感,增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而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能夠不斷進行自我突破,提高學習能力與語文素養。例如,以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沁園春·雪》為例,在進行教學目標分層時,可以為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制定“熟讀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明確文章內涵”。而針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背誦課文。針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制定較為容易完成的教學目標,學生能夠通過自身努力完成目標,從而增強自信心。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通過背誦,可以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夠為學生未來語文的學習或者寫作提供幫助。
2.分層課堂提問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與學生之間需要積極進行交流與互動。這樣老師才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然后對教學進度以及教學模式等進行相應調整,保證學生能夠一同進步。在課堂教學中,為了解學生知識內容掌握情況,老師經常采用提問的方式[2]。傳統問題提問的時候,老師隨機提問,無論是較難的問題還是簡單的問題,都會采取隨機提問的方式。可能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被提問較為困難的問題,學生無法及時回答,而且對學生的心理會造成一定傷害。所以,將分層模式教學應用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時,需要對提問內容進行分層。例如,以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桃花源記》為例,在課堂中老師可以向學習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提問“作者基本介紹;文章主要表達的思想內容”。而針對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可以提問“朗讀課文;文章中重點的詞語有哪些”。通過分層的提問方式,可以掌握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助于老師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的提升。
綜上所述,將分層模式教學應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促進學生更快進步與發展。所以,初中語文教師需要肩負起自身責任,在課堂中采取不同分層方式,保證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建芹.語文教學當為學生“量體裁衣”:淺議初中語文教學中分層模式的效用[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5(3):15-16.
[2]唐遙.小班化背景下初中語文分層復習教學模式的實踐思考[J].教育界(基礎教育研究),2016(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