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數據的出現,為公共圖書館的建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本文首先闡述了大數據的概述,其次是大數據在圖書館中的具體應用,最后提出了大數據在公共圖書館中面對的挑戰及策略。
關鍵詞:大數據;公共圖書館;智慧圖書館;大數據分析;個性化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出現,世界的格局也在從IT時代向DT(Data Technology)時代發生巨大的轉變,“大數據”將會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公共圖書館作為傳播社會文化的重要載體,現階段公共圖書館的建設由智能圖書館向智慧圖書館在轉型,可以綜合運用大數據技術,為讀者帶來更便捷、更個性化、更精準的圖書館智慧服務。
1 “大數據”概述
“大數據”這一新名詞的出現,源自于美國的《自然》(Nature)雜志,2008年9月以“大數據”為主題的論述在《自然》雜志上發表,“大數據”這一新概念的提出受到了全球的重視,并迅速成為全球創新、科學領域的前沿話題。麥肯錫研究院于2011年5月份發表了一篇名為“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and productivity”(大數據:下一個創新、競爭和生產力的前沿),這份報告第一次對大數據進行了一個相對比較清晰的定義:“大數據是指大小超出了常規數據庫工具獲取、儲存、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數據集[1]。”維基百科指出,大數據(big data),或稱巨量數據、海量數據、大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數據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通過人工或計算機在合理的時間內達到截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人類所能解讀的形式的信息[2]。2012年,包括科技巨頭IBM、Google和國際調查機構GARTNER、IDC等紛紛對大數據提出新的論述,將大數據的特征由3V提升至5V[3]。從數據本身的角度而言,大數據技術可以從結構化或非結構化的海量數據資源中,挖掘數據之間存在的直接或間接的關聯性,通過采用一系列技術和方法挖掘并展現數據中蘊含的價值,包括數據采集、預處理、存儲、分析挖掘、可視化等。
2 大數據在公共圖書館中的應用
2.1 運用大數據技術開展智慧服務
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要也在逐步提高,整個國民的受文化教育程度和閱讀量也有著顯著的提高。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圖書館應該轉變固有、傳統的服務方式,借助于大數據分析、移動互聯等技術,給讀者開發、定制一些個性化、智慧化的服務。讀者到圖書館閱覽、借閱、歸還圖書時都會產生一系列的有用的行為信息,如辦理讀者證時會留下身份證號碼、年齡、職業等信息;檢索館藏目錄是會產生OPAC日志文件;借閱、歸還圖書時,會在圖書館的業務自動化系統中產生流通日志文件;瀏覽圖書館網站時,留下的瀏覽記錄;甚至還可以借助于人臉識別等先進技術手段,讀者在圖書館產生的定位數據等。這些結構化和非機構化、全局和局部準確的數據看起來很繁瑣,但需要圖書館的技術人員對這些數據進行分類整理,從這些海量數據中分析、發現數據之間的規律性、關聯性,對這些數據進行歸納整理,針對每一個讀者可以做到精準的個性化定制服務,最后利用圖書館的微博、微信、手機短信等新媒體服務手段對讀者進行精準的推送服務信息,可以讓讀者體驗到大數據技術為智慧圖書館建設帶來的先進性和創新性。
2.2 運用大數據技術提供決策服務
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然會存在一些矛盾和弊端,需要利用大數據技術重構新形勢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成員,需要以大數據為基礎,借助當今社會先進、前沿的互聯網思維,深度挖掘讀者的深層次需求,依靠流行的數據挖掘、網絡爬蟲、營銷手段構建具有圖書館自身特色的服務體系。1)圖書館通過客流統計系統實時監測到的圖書館一天之內的到館讀者總量和順時到館讀者量,可以幫助領導和相關安保人員把控到館的讀者數量情況、預測到館讀者數量以及制定相對應的安保措施,以此來保障圖書館的安全運行。2)資源建設是圖書館建設的重頭戲,怎么樣為讀者服務、為讀者提供什么樣的服務,都離不開資源。資源建設主要包括紙質資源、自建數據庫資源、外購商業數據庫資源三個方面,如何選購、建設資源,是圖書館界一直探討的問題。圖書館可以根據借閱排行榜、社會熱詞、OPAC系統檢索熱詞、電子資源的檢索詞以及下載量,根據這些積累的數據,分析出熱門的、讀者真正需要的紙質和電子資源,領導根據分析結果可以進行圖書館統一檢索系統的建設、資源的采購等決策工作。
2.3 運用大數據技術推動閱讀推廣服務
“倡導全民閱讀,建設學習型社會”已被寫入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全國很多地方也相繼出臺了關于促進全民閱讀的相關法律法規,公共圖書館需要承擔起推動全民閱讀的責任。公共圖書館在推動全民閱讀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對讀者的閱讀需求開展多元化分析,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為讀者提供服務,增強圖書館的服務效能。因此,公共圖書館需要結合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可以采集和讀者有關的數據信息,并分析讀者的多元化需求,然后在數據系統內部對讀者的需求進行歸類整理,按照讀者的需求開展閱讀推廣服務工作,增強服務的針對性和準確性,能使讀者群體在閱讀方面的多元化需求得到滿足[4]。
3 公共圖書館運用大數據技術存在的挑戰和策略
3.1 提高讀者個人隱私保護能力
網絡安全問題一直是公共圖書館建設過程中重要部分。現在個人隱私數據信息泄露問題頻繁發生,個人隱私保護以及數據安全也是人們非常敏感、關心的問題。公共圖書館在運用大數據、互聯網等先進技術手段對讀者個人信息挖掘、分析時,要利用更高等級的安全保護技術,制定相關的安全保護措施,而不是依靠以往單一的防火墻機制。因此,在公共圖書館在研究和運用新技術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數據安全第一位的思想,堅持保護讀者的個人隱私信息,進一步提高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質量,在讀者心中留下好的口碑。
3.2 館員隊伍建設
公共圖書館如何把大數據技術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最關鍵的還是人才問題。公共圖書館屬于全額事業單位,工資待遇普遍較低,人事制度不完善,而IT行業的工資普遍較高,因此會公共圖書館缺失技術精湛的計算機專業人才,甚至計算機專業技術人員離職現象頻繁發生。公共圖書館應建立一支專業的計算機技術人才隊伍,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加強圖書業務知識、計算機先進技術的培訓和繼續教育,成立相應的學習小組,加強各館之間的技術交流,提高工作人員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的能力,為公共圖書館的智慧化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4 結束語
目前,包括政務、交通、醫療、旅游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很多領域都已經廣泛運用大數據技術,公共圖書館也應該順應時代潮流,創新新技術應用,為讀者提供精準化、高效、便捷以及個性化的服務。
參考文獻
[1]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大數據治國戰略研究”編寫組.大數據領導干部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維基百科.大數據.https://zh.wikipedia.org/wiki
[3]王國胤,劉群,于洪,曾憲華.大數據挖掘及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
[4]吳虹潔.大數據時代公共圖書館的全民閱讀推廣研究[J].數字化用戶,2018(30):194.
作者簡介
王志彥(1985-),女,漢族,碩士研究生,館員,湖北省圖書館,研究方向:圖書館新媒體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