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世光
摘 要:現階段,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已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基于初中歷史課程,對信息技術與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整合和滲透策略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初中歷史;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趨勢,在教師的指導與幫助下,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實現主導—主體型教學結構。因此,進行信息技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策略的理論探究有著積極意義。
一、創設歷史教學情境
1.設疑置問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歷史解釋指出,所有歷史敘述從本質上看都是對過去事情的解釋,這也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核心能力的體現。因此,歷史教學中的內容設置也需要遵循前后相互聯系的特點,教師在新課教學中,需要結合上節課中所涉及的知識,以此為基準,可以提出探究性的問題來導入新課,既能夠幫助學生回顧和鞏固所學知識,還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這一單元中,教師在講解“秦統一中國”時,可以讓學生回憶秦國從商鞅變法到秦滅六國,逐步實現強盛的史實,接著提出問題:“秦始皇作為最高統治者,他為了維護國家統一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問題不僅是學生回顧了之前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分裂現象的原因,如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另一方面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在搜集和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根據之前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等多方面來整理秦朝為維護其統治秩序所施行的相關措施。
2.重現史實
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來為學生創設一個推動教學發展的歷史主題情境,使學生能夠在真實的情境還原中進行觀察與思考,在自主探究過程中理解史實內涵,把握事物之間的聯系。例如,在“秦統一中國”一課中,教師可以展示幾組圖片,如秦長城、兵馬俑等,來引導學生發現圖片中所反映的歷史事實,并結合所學知識,探索這些史實背后的實質。兵馬俑可以說是秦朝軍隊強大戰斗力的象征,而與綿延萬里、氣勢磅礴的萬里長城放在一起,只能聯想到秦帝國的強盛,但宏大的歷史遺跡背后也反映了當時日益繁重的苛捐雜稅,從而感悟出秦朝迅速敗亡的原因之一。再如,在“鴉片戰爭”一課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南京條約》簽訂時的有關歷史資料,感受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以及這些喪權辱國的條約所帶來的影響,加深學生對鴉片戰爭起因、經過、結果及影響的知識掌握。
二、引發學生思考,開展自主探究
在教學情境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提高,教師應充分把握時機,提出更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展開分析思考和自主探究,但要向學生提供相關的學習資源,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有目的地去搜索和查閱相關資源,并進行分析和整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意義建構以及對信息的加工、分析能力。例如,在“抗擊八國聯軍”一課中,對于義和團運動性質的認定以及如何對其作出合理評價是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難點。課前,教師向學生闡述義和團運動的成因及導火索,并針對“扶清滅洋”這一口號進行提問:從該口號中,可以看出義和團對于清政府以及八國聯軍的態度是怎樣的?又該如何去正確認識義和團運動的性質?接著,教師引導學生翻閱并了解教材及教學資源中有關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背景等因素,發現根本源自于帝國主義對華侵略的加深、教會勢力的壓迫以及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等。這時教師可以出示義和團成員拆毀鐵路和教堂的圖片,并引導學生結合其口號,思考得出:“義和團運動”對清政府持幫扶態度,對于帝國主義具有仇恨色彩,但卻缺乏對清政府的警惕,從上述圖片中可以看出“義和團”組織的盲目狹隘等心理,也體現了當時中國農民階層的滯固性與落后性。
三、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作若干小組,使學生在組內共享教學資源,以合作探究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深化知識結構,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在該過程中,教師需要時刻針對各個小組在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供理論和方法上的幫助,也可以親身參與其中進行交流與指導。
例如,在“辛亥革命”一課中,教師結合教學目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回顧所學知識,建立小組合作探究模式,來提高學生的認知和創造能力。教師首先提出問題:相較于以往的革命運動,辛亥革命呈現出了哪些不一樣的特征?問題在難易程度上應適當地超出教材的闡述,這也是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深化和拓展教學內容的一種手段,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在進行建構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教師在提出相關探究性問題后,根據小組分發有助于學生進行探究的輔助認知資源,指導學生進行合作討論探究。例如,在“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這一單元中,教師可以提出“隋唐兩朝對外交流活躍的主要原因”這一問題,通過表格的形式,引導學生結合網絡教學資源從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多方面進行填寫,以起參考作用。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信息技術,符合新課程標準,構建起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學習,對促進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王世霖.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及注意事項[J].甘肅教育,2018(13):71.
[2]何東風.歷史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J].中國農村教育,2018(8):41-4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