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玉
摘 要:隨著以“核心素養”為基本特征的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結構正在逐漸發生變化。作業作為教學環節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需要教師不斷探索,尤其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符合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同時使學生能夠注重自身學習能力的提升和創新能力的養成。在作業設計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在內容和形式上力求優化創新,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通過設計創新作業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所以,語文作業設計應該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力求讓他們的思維得以生長、生命得以發展、綜合素養得到提高。結合初中階段學生的實際情況和一線教學實踐,對創新初中語文作業的設計內容和形式做一些探索和嘗試。
關鍵詞:初中語文;作業設計;創新
語文作業是語文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調控教學過程、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都提到避免布置機械性作業,應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實現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言語實踐中,作業不應僅僅是課堂的附屬存在,也應該通過作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力求使語文作業打通學生的課內、課外生活,讓語文作業成為連接學生課內、課外生活的一座橋梁,進一步延伸到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從而讓語文作業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有效的作業設計,可以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生掌握知識、夯實基礎、培養習慣、提高能力。同時,作業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合作品質,在合作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中豐富學生的情感積累,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實施作業的高效化、個性化,在注重對學科基礎知識的積累的同時,還要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語文素養為目標,采用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多樣化形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通過創新和優化作業形式、作業內容,能夠讓學生在快樂充實的作業過程中掌握知識與技能,并且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讓每個學生都能自覺學習、樂于學習、提升素養。
一、好之不如樂之——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起點。讓學生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識,他們的探究能力、創造性思維和審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筆者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要求,在日常作業的設計過程中,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興趣愛好出發,致力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使學生對作業感興趣,在自身需要與感受樂趣中去思考、完成作業,在趣味性的啟發下積極學習,勇于創新。
二、櫻杏桃李次第開——呈現形式多樣
“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戲、童話、音樂、幻想和創造的世界里,他的精神生活才充實,才有價值。”(蘇霍姆林斯基)而語文作業作為一門人文性極強的學科,更應該是開放的、靈活的、充滿趣味和智慧以及時代氣息的,符合學生興趣點和青少年心理發展和思維提升的需要。形式多樣的作業設計,更容易激發學生興趣,而且更符合“核心素養”對于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促進思維的發展和提升、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以及促進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和傳承的要求,從而使學生的能力和素養得以全面發展。
1.關注生活——實踐型作業設計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生活中的凡人小事、點點滴滴,大自然的花草樹木、風霜雨雪,都可以成為取之不盡的作業資源。教師應該深入到學生中,把握時代脈搏,捕捉合適的時機,努力創造機會,讓學生在完成作業時走進生活,在生活中提升能力。
2.提升素養——探究型作業設計
“核心素養”強調通過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多一些探究性作業,不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能力。例如,對名著《紅星照耀中國》的閱讀,筆者將作品中的幾個重要問題如“紅軍將領的革命之路、軍事壯舉紅軍長征、共產黨人的革命信仰”分給學習小組,讓學生合作完成閱讀、感悟、整理、匯總、展示幾個步驟;對于一些適合排演成課本劇的文章、名著,例如《皇帝的新裝》《西游記》也分派給小組合作,發揮想象,自編自導自演,為學生充分提供了研讀、領悟文本的時間和空間,進一步激發想象力,提升思維含量。
教者有心,不斷創新,學者方能獲益。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語文作業的創新和優化設計,能夠讓學生更積極地面對語文學習、更積極地探究祖國文字的魅力,也有更多的時間去感悟美好生活、發展獨特個性。總之,語文作業設計應充分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體現個性化、生活化、綜合化和實踐化,應具有豐富多彩的內容、多種多樣的形式。作業布置是一種引導、組織,留給學生的應是一片廣闊的天空。在這片廣闊的天空中,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實踐型、探究型的作業過程來建構和運用語言、發展和提升思維、鑒賞和創造審美、理解和傳承文化,從而真正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鐘啟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