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冬
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溝通,教育的藝術在于走進學生的心靈。大多數學生是通情達理的,但個別學生也會出現鉆牛角尖、轉不過彎的情況。實際上,只要教師找準適當的時機、場所,能心平氣和地和學生談話,學生是很好溝通的。作為教師,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呵護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學生建立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都有獨立的人格尊嚴。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教師才能更好地走進學生,與學生真誠地溝通,以人為本,使學生更加健康茁壯地成長。遇到突發事件時,教師要善于調控自己的情緒,這樣,常常能夠把學生對自己的觸犯,變成一種轉機,抓住有利時機,對學生進行談話教育,使學生從內心接受教育,改正錯誤。馬×是我班性格倔強的大個男生。他性格內向,不善于和別人交流,對老師的管教總是不服,尤其和數學老師。有一次,一個學生找我說數學老師讓我上班級,我來到教室,一看局面很僵硬,數學老師臉氣得通紅,說馬×上課偷看課外書,不承認,還犟嘴。我問馬×怎么回事,他拒不回答。我把馬×叫出了教室,馬×一臉不情愿地走出來,我問他怎么回事,他不說話,問他幾遍,他皺緊眉頭就是不說話。我語氣緩和下來,我說:“馬×,通過這么長時間的接觸,我覺得你的本質挺善良,做人很正直,就是倔強,凡事爭個面子,不肯輕易低頭,我是成年人,我還時常犯錯誤,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犯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認,不改正。今天我只是想聽個實話,并不想為難你,你能和我說個實話嗎?”馬×聽了我的話猶豫了一下,不好意思地說:“老師,課外書我是拿出來了,可我沒敢看,數學老師非說我看課外書。”我松了口氣說:“馬×,你能和我說實話,我很欣慰,但是我想說,課堂上拿出課外書就已經違反紀律了,是老師管轄的范圍,老師批評是有道理的,這件事過去了我不追究。但以后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怎么辦,咱倆得商量一下。”那天我們談了很長時間,他和我說了很多心理話,逐漸我們嘮到了人際關系的處理上,我希望他能像他的大個子那樣大度大氣敢擔當,最后我們達成協議:三思后行,對老師的批評,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第二天,數學老師告訴我,馬×和他道歉了,我聽了特別高興,倔強的他能有這么大的改變,這是以前多嚴厲批評也達不到的效果啊!以后的日子,我特別關注他,經常和他聊天,盡量多了解他,他身上優點還是很多的,我鼓勵他,并和他達成協議:盡量不倔,要講道理,享受快樂人生。
溝通需要多一些激勵,少一些批評。“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學生身上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處。教師要想方設法去挖掘學生的閃光點,給他多一些激勵和表揚,不諷刺、挖苦學生。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要允許他們犯錯誤,對于犯了錯誤的學生,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他們從思想上認識到錯誤,再從行動上加以改正,要給他們改正錯誤的時間和機會,采用“表揚要當眾,批評要個別”的教育方法。這樣一來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也贏得了學生對教師的尊重。親其師,信其道。一旦學生對老師懷有尊重、崇敬的心態,老師的話他就愿意聽,并且樂于行。特別是對學困生表現出來的進步,更要及時表揚,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沒有被老師忽視,自己能行,也能成功。在一定場合下,教師一句鼓勵性的語言和一個關心學生的動作,都會產生巨大的效應,也許可以改變學生的一生,使其終生難忘。
要想使問題得到真正的解決,老師還要學會聆聽,只有積極聆聽學生的訴說,老師才能理解他的想法,準確地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口,走進學生的內心,采用學生愿意接受的方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我的課堂上,學生出現異常現象,我不會馬上大聲訓斥,而是先問原因,認真傾聽他的解釋,問清原因,才能對癥解決。李×最近上課狀態非常不好,注意力不集中,作業總不交,課下我看見他,問他原因,才知道他的父親不讓他上學,讓他回家幫父親秋收,因為他家種了近百畝的地,他一個人忙不過來,我幫他分析了一下學習知識的重要性,又一起商量幫他父親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雇幾個人,或者叫上幾個親戚幫忙。下個周一的課間時間,李勤哭著跑過來和我說,他父親解決問題了,兩個叔叔放下了手里的活,過來幫忙,雙休日這兩天,他也幫著干了很多活,父親高興,讓他回來上學,看到他激動地哭了,我也由衷地替他高興。
一個優秀的教師,總是善于從細節中捕捉與學生進行互動溝通的良機。同時也要注意從語言、形體各方面提高溝通的水平,要注意溝通時的語言藝術,聆聽學生的真實感受。教師在溝通的時候,甚至一個關切的眼神也能給學生極大的力量。教師和學生不應只限于課堂上的教與學的關系,課下也應多創造深入了解的機會,和學生多些一起活動的機會,如踢毽球,打排球,和學生多交流互動,多了解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化解他們內心的矛盾和困惑,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我們要加強學習,勇于實踐,提高溝通藝術,以人為本,在教師與學生的心靈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掌握靈活多樣的溝通方法,使得師生間建立和諧、信任的關系,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進入教學的最佳境界。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