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敏
摘 要:在素質教育盛行的今天,美育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在小學美術的課堂中,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開放的學習空間,激發小學生的創作靈感,讓他們能夠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感知快樂、體驗滿足感、獲得成就感。“嘗試”教學主要是指學生先行,教師作為指導者,對學生的“先行”內容進行有效的引導與糾正,從而保存學生的精華,幫助學生棄其糟粕。
關鍵詞:小學;美術;“嘗試”教學
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繪畫是學生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想象力的重要途徑。“嘗試”教學的方式符合現代教育理念,能夠為小學美術課堂帶來更多的可能性與生命力,是創造活力課堂的重要方式。本文以“嘗試”作為突破口,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下,進行相對自由的創作,從而將自己的感情盡情地揮灑在自己的作品之中,感受美術的魅力。
一、先嘗試,后指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美術
“嘗試”主要是指根據教師所給出的任務進行自我學習。在小學美術的課堂之中,美術教師向學生表明教學目標,然后讓學生根據目標進行自主學習,當學生學習完畢之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與學習結果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美術知識。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一個目標,先嘗試性地進行繪畫,此時學生可以依據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進行“隨心所欲”地創作,然后再由教師根據學生的繪畫作品,進行指導,糾正學生錯誤之處,保留正確的方面。通過這樣的方式,也能夠加深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印象,提高本節課的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生命花樹”時,主要內容是讓學生欣賞與掌握剪紙藝術。首先教師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出一棵樹的剪紙作品。學生在自己嘗試的過程中,有失敗,有成功,還有很多學生剪出來的作品并不像一棵樹,各種形狀,琳瑯滿目。教師看到學生“嘗試”過后的作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修改,并且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剪紙藝術,同時,教師也可以向學生講述剪紙的由來,以及它的用途等,增加學生對剪紙藝術的理解與印象,從而在“嘗試”之后,形成正確的美術認識。
二、先練習,后教授,培養學生美術創新能力
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教師要先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閱讀,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認知教材中的內容,然后根據自己的自學結果,進行練習,當學生練習完畢之后,教師在此基礎之上做出相應的講解。這樣的教學觀念轉變了我們傳統的教學方式,由教師先講解,學生后練習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產生了對知識的“范式”理解。而將順序顛倒之后,學生成為學習的先行者,能夠根據自己的認知結構對知識進行理解與掌握,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有利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例如,教師在講述“有趣”的拼圖時,讓學生將教材的內容進行閱讀,了解到拼圖作品中所涉及的點、線、面知識,認識生活中有哪些東西可以用來拼圖等。然后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進行拼圖設計,并且將完整的作品交給教師進行評斷。教師在練習的作品中,找出具有典型性的作品進行講解,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之處,同時也能夠將自己的優勢銘記于心。在拼圖的過程中,學生感受藝術創作融入生活的趣味,同時教師的知識延伸,也能夠增強學生對美術知識的理解與印象,最終提升本節課的學習質量。
三、先理論,后實踐,提升學生美術運用能力
理論是指教師應該先將繪畫的技巧教授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將自己的情感通過正確的方式進行表達。先理論讓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會注重技巧的運用,并且根據自己的構思巧妙地運用這些理論知識,進而提升自身的美術功底。當理論知識講解完畢之后,教師一定要注重實踐的練習,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效的結合,才能夠幫助學生增強美術實踐的能力,而不是“紙上談兵”。
例如,教師在講解“面具”時,首先向學生講解各個地區的面具特點,然后將面具的畫法原則傳遞給學生。比如,中國的面具一般呈現對稱的結構,在色彩上比較鮮艷,各式各樣的線條在面具上錯落有致。而威尼斯的面具特點是夸張、華麗、戲劇化,讓人眼花繚亂。當教師向學生介紹完畢之后,再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喜好,進行面具的繪制,將自己掌握的理論知識有效地運用在實踐中,提升自身的美術實力,增強對美術學習的喜愛。
總而言之,“嘗試”教學模式能夠改變傳統美術教學中的不足之處,避免一些弊端,從而增強小學生對美術課程的熱愛。同時,“嘗試”教學的優勢也能夠在美術課堂中彰顯,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都能夠讓我們的學生實現一定的發展。所以,美術教師應該提升自身的教學實踐,在小學美術的課堂之中,靈活運用“嘗試”教學,將學習的主導權放在學生的手上。
參考文獻:
[1]張楊.嘗試教學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十二)[C],2017:2.
[2]王海濤.嘗試教學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7(2):165.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