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慧
摘 要: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語文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對深度學習的概念和特點進行論述,并對以深度學習作為基礎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展開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深度學習;閱讀;教學方法
在某種方式上來說,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應該是單方向對小學生教授書本中的知識,而是應該促進和提升小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與課文中的內容形成深度的共鳴,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方面的教學已經產生了很大的進步和創新,例如,采取主題閱讀、群文閱讀等方式,需要授課教師不斷引導學生進行具有更高深度的閱讀,并不是要求進行快餐式的閱讀,提升學生對語文閱讀興趣,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一、深度學習的概念和特點
人們常說的深度學習,也就是把理解學習作為基礎,學習人員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從而解決好實際問題。把閱讀到的知識內容進行高度的融合,經過積極主動的思考,進行指判性的閱讀,從而獲取到嶄新的知識和思維,把其結合到原來的學習認知系統當中,而且能把原來的知識內容加入新的情況當中。也就是說,深度學習轉變了原來被動式的學習方式,含有很多新的教學特點,主要有批判式理解、對獲取到的知識內容進行整合,推進知識結構體系的構建等方面,是一種高層次思維方式下的深入理解性的學習。小學語文授課教師如果想要開展具有深度的、高效率的語文閱讀學,應該從學生所體現出來的四方面內容入手:(1)小學生對語文課堂中的閱讀內容進行的理解以及批判。(2)小學生知識結構體系的構建。(3)小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進行綜合運用的能力。(4)小學生具備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只有清楚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授課教師才可以更加合理設計教學方案,讓學生可以更好地進行深度的閱讀。
二、以深度學習作為基礎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1.深度理解文本內容
學生在進行語文閱讀過程中需要授課教師的合理引導,因此,授課教師需要首先對語文閱讀的內容進行了深層次的理解。授課教師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分析閱讀文本具備的隱藏價值,對所閱讀的內容進行高度的整合,并進行合理的擴寬。再者,應該明確進行深度閱讀的主題內容,以進行深度理解文本內容作為前提,合理制定出本單元內的閱讀目標,推動學生閱讀體系的建立。最后還應該以教學任務作為導向,是以新課標為前提的教學任務建構過程,對小學生的語文閱讀教學任務進行清晰的定位,要求必須有著正確的問題導向,使小學生可以較高效率地完成語文閱讀。授課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的同時,需要對具體的學習情況進行深入的了解,對小學生當前的認知能力以及具備的學習經驗,科學合理地組織拓展性的閱讀。
2.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
如果只采取單一的教學方式可能會使小學生對語文閱讀產生抵觸情緒,最后變成一種被動式的閱讀。為了避免小學生產生厭倦閱讀的心理,可以自主進行語文閱讀,必須要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從而有效調動起小學生進行語文閱讀的興趣。例如,可以進行課本劇匯演、情境方式的閱讀以及分角色進行閱讀等多種方式。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可以有效調動起低年級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推動建立起語文學習的共同體,讓學生之間實現深層次的合作,并對閱讀內容進行探究,對于建立起良好語文閱讀習慣打下基礎。與此同時,在小學生進行語文閱讀過程中,授課教師還應該把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和現實世界進行有效的聯系,保證所學到的知識可以實際應用和轉移。
3.引導學生可以深度參與進來
讓小學生可以深度學習,并不是要求授課教師對閱讀內容進行深層次的講解,需要科學合理引導小學生真正融進語文閱讀學習中來,全身心進行小學語文閱讀。為了達到深度學習的目標,授課教師可以利用情境教學、對話教學等不同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這樣可以提升小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可以積極主動來對閱讀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思考,從而深層次地領會到新的知識,讓學生變成教學課堂的主人,從而達到了課文閱讀深度參與的教學目標。除此之外,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還應該關注小學生在閱讀時接收新知識的效率情況,注重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應該對小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及時反饋和解答,讓學生建立起語文閱讀的自信心,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讓學生建立起新的知識體系。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教學背景下,語文閱讀教學需要不斷進行創新,在深度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具備批判性的思維能力,理解到隱藏的知識內容。這就要求授課教師不斷轉變教學思維,采取創新性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和閱讀個性化的建立,讓學生喜歡上語文閱讀,從而提升語文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高先麗,何鐘怡.基于DELC的深度學習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路徑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9(2):129-130.
[2]李廣.小學語文深度學習:價值取向、核心特質與實踐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7,37(9):60-66.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