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利 黃瑞
蘇霍姆林斯基說:“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進的風,沒有閱讀就沒有帆,也就是沒有風。閱讀就會獨立地在知識海洋里航行。”“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會意,欣欣然。”讀書貴在自悟自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蘇秦苦讀,“頭懸梁,錐刺骨”所以能游說天下;杜甫勤讀,“讀書破萬卷”,所以能“下筆如有神”。可見,讀書的重要性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了,因此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成為最重要的話題。
在這堂閱讀課上,一方面希望通過讓學生賞析人物形象來鼓勵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品讀書中優美的語言,引導學生讀明白,讀出深度,讀出自己對人生的思考;另一方面,更希望讓學生在匯報閱讀感受的過程當中,學到一些讀書的方法。目前,特殊的教育環境和家庭因素導致我校五年級學生接觸整本書的時間和機會并不多,在閱讀方面還存在很多的問題與缺陷,希望通過對這本書的一個系統的閱讀方法的指導,來達到讓孩子們“讀好書,好讀書”的興趣培養目標。
一、我的教學思路
1.初步感知
通過看封面、人物表、目錄、前言和內容,理清文章脈絡,了解文章大意,對《夏洛的網》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知道初次接觸一本書時,常用的讀書方法有什么,該如何去閱讀整本書。
2.賞析人物形象,重溫精彩片段
這是本堂課的最主要的環節,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略讀的兩種方法——瀏覽和跳讀,并運用這一方法,在老師的引導下,進入精讀環節。通過不同的片段賞析,讓學生知道精讀的幾種方法——品讀、朗讀(甚至背誦)、摘錄、寫體會等。
3.思想交流
針對文中重點的字詞句,進行指導閱讀,讓學生自己找到書中最打動自己的文字,說說自己的讀書感受,不動筆墨不讀書,慢慢滲透“抓典型情節,品人物形象”的閱讀方法。
4.看圖說話
利用文中插圖,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話,培養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
5.拓展延伸
課下觀看《夏洛的網》電影片段,推薦懷特的另外兩本童話名作:《精靈鼠小弟》和《吹小號的天鵝》,培養閱讀的興趣。
二、教學中自認為較成功的地方
“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這是葉圣陶先生所說的閱讀方法的指導,這絕不單單指課內,還包括課外。在課外閱讀中,朗讀和默讀,精讀和略讀,是學生最常用到的閱讀方法,這幾種方法運用得當與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閱讀質量,所以我們應該引起重視。
1.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
從課堂實施的效果來看,因為開始我就讓學生整體買了這本書,學生人手一本,他們也從來沒有上過這種類型的“語文課”。開始就興致高昂,期待著從老師嘴里能說出什么他們不知道的新鮮事。整堂課,也的確如此,隨著小豬威爾伯的命運,孩子們的心情也跌宕起伏,隨著故事的發展,我用不同的心情和語氣給他們上課,一會逗得他們哈哈大笑,一會又陷入沉思,孩子們的心思全部沉浸在精彩的故事中。快下課了,依然依依不舍,很好地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
2.閱讀方法的滲透
整本書的閱讀重在閱讀方法的指導,整節課,通過不同的教學內容,逐步滲透不同的閱讀方法。課堂上,從介紹封面的書評、作者、譯者,到人物表,再到目錄,最后觀察貫穿整個故事的幾張插圖,從主要內容入手,在交流中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喜歡上這本書,感受閱讀的樂趣,無形中學會略讀一本書的方法:讀封面——讀人物——讀目錄——看插圖。除此之外,在課堂上,最重要的是點燃閱讀的熱情,為此我選了幾段含義較深刻的句子讓孩子進行品讀,邊讀邊寫下自己的想法,談自己的感受。這樣,精讀的方法自然而然滲透其中,品語言,悟情感,在讀書的同時,閱讀方法也在無形中滲透進去,孩子們學習起來毫無壓力。
3.多媒體技術激活課堂
在這節課中,我第一次使用了希沃白板課件,新穎的課件形式,更加激發了學生的上課熱情。圖片的任意拖拉,放大縮小;放大鏡放大威爾伯的眼淚、夏洛的面部表情,閱讀計時器的巧妙利用等等,這些不僅讓書中的人物感情、作者的心里感受、傳達的思想情感很好地表達出來,而且,形式多樣的課件播放,隨時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那么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了。
三、不足之處
1.學生主體地位未凸顯
整節課堂,真正留給學生的讀書、思考的時間太少。教師的主體地位太過于明顯,總是擔心學生不會、不懂,其實真正是沒有給學生留夠時間讓他們去思考、去理解。有好幾次自己擔心時間不夠用,中途打斷學生,自身課堂的掌控能力缺乏,在以后還要多加鍛煉。
2.情感太過飽滿
在課堂上,我想用豐富的肢體語言去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聲音時高時低,情感也隨著文章內容的變化發生變化。可是這樣在孩子們看來,有時語速太快,激情太滿,反而讓他們很著急、有壓力,對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很趕,學的不是特別的透徹。
3.教學經驗的缺乏
上課期間,孩子們的反應非常好,但是自身的教學經驗缺乏,自身的引導和點撥的不足,導致在上課期間存在重復性語言偏多、口頭禪過多的現象。此外,自身在多媒體的運用方面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只有更好地熟悉多媒體才能做到靈活自如。最后,自己在問題的設置方面太過于瑣碎,總是擔心孩子們掌握的不是特別到位,在這方面耽誤了時間。
總之,我希望通過層層深入,讓學生對一些閱讀的基本方法有了初步的感知。應該說,這些閱讀方法,學生在平時的精讀課文的學習中都有所涉獵,經過教師有意識地梳理,學生的印象會更深刻;但,學是為了不學,這堂課如果在最后能夠讓學生自己有選擇地運用相關的方法再去閱讀,教師再根據閱讀匯報進行指導,對于學生理解“靈活運用,有機結合”,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