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朝紅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21-0245-01
李躍兒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孩子是腳,教育方法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了腳的大小、形狀,腳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夠制造出合腳的鞋子。同樣,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懂得孩子的心歷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長機制的前提下才能夠設計出適合于孩子的教育方法。本人對李躍兒的說法深以為然,并創造性地把教師的課堂設計比作“鞋子”,把學生的實際學情比作“腳”,課堂教學中師生的雙邊活動是“造鞋過程”。我們知道,“鞋子”是為“腳”而設計的,“造鞋人”在課堂上要隨時為“腳”服務,使“腳”在生本課堂中自由地成長。一次培訓期間,有幸聆聽全國賽課一等獎獲得者王彧釗老師的《我們的學校》、《扁鵲治病》兩堂課,為他在課堂上讓“腳”的自由成長而創設的生本課堂而嘆服。
1.“造鞋人”的弱勢出場
語文教學藝術的最高境界不是老師表演說唱做打的精湛技藝,而是要讓學生去學好“說唱做打”的功夫。這就要求老師以必要的“含蓄”和“低姿態”,“為他人作嫁衣裳”,這既是一種職業操守,更是一種教學智慧。穿著樸素的王老師低調地走入教室,用低沉的不帶渲染的開場白進入了課堂,給學生一種清新與自然,平易且近人的感覺,這種“弱勢”的姿態一下子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在課堂上,教師的導語沒有華麗的辭藻與連環的排比,沒有恢弘的氣勢與委婉的煽情,有的只是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實實在在的導引。多媒體設備的運用沒有喧賓奪主的渲染與優美畫面的展示,有的只是實實在在的學法指導鏈接或是交互式的現場生成引導。王老師一直把舞臺讓給學生,他在課堂上的“弱勢”與“低姿態”,讓你不得不佩服其為“腳”的自由生長而集聚的“生本意識”與教學智慧。
2.“鞋子”的樸素設計
在課前,特別是公開教學前,許多老師拿到一篇課文,首先想的是怎樣的設計最能出彩,怎樣的文本解讀最能博得聽課老師的好評。于是,大多數老師實行的依然是課前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去領悟個人所謂的獨特的“文本秘訣”,而后設計成嚴密的“教案”,甚至連學生的應答都做了超乎想象的全面預設。精心設計了自己認為噱頭的、華麗的“鞋子”,并力求在課堂上紋絲不改地作精彩呈現。
縱觀王老師的兩堂課,目標的設置均以語言的積累、運用為制高點;過程的設計都以返璞歸真的教師板畫、學生填表等樸素、實在的方式讓學生習得語言。如《扁鵲治病》,王老師設計的流程就是借助表格讓學生梳理課文主要內容,借助表格悟得課文主旨,借助表格學講寓言故事。《我們的學校》則通過想象畫面,以板畫方式讀懂課文,感受課文語言;積累“濃密的竹林”等學生自己歸納出的描寫學校美麗的偏正結構的語言,并以圈劃重點詞的方式背誦課文;同時通過想象“孩子們還會干些什么?”模仿課文讀寫結合,在交流反饋中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總之,王老師這位“造鞋人”沒有為自己的精彩展示設計精致、華麗的高級“鞋子”,只是抓住學生的學習起點,設計了適合學生學語習文的樸素的、實用性強的“童鞋”。
3.“腳”的順勢生長
真正把師本和生本區分出來的,是教學過程中為教師的“教”服務,還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當然是為學生的‘學服務!”這樣的回答是無可否認的。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教師經常把自己的意志傳達給學生,或者依照自己的意志辦事。這種帶著“教師意志”的課堂教學是不利于學生——“腳”的個性化成長的。而綜觀王老師的兩節課,他很好的把握了課堂的進程和節奏,盡最大努力展示學生學的過程,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3.1 給學生質疑問難的時空。
我們的課堂應善于放手,適時為兒童的“好問”提供時間和空間。初讀《我們的學校》時,王老師讓學生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一般的老師都會走走過場,王老師則讓學生先交流不懂的詞語,當學生提出“諦聽”、“探求”等詞語不懂時,王老師教給學生在沒有字典、詞典時,可借助百度的“在線詞典”中查找詞義的方法。接著在就課文內容提問時,學生提出學校建在哪里?王老師順勢而導,引領大家讀課文、畫板畫、悟語言。在學生的質疑問難中尋找教學的突破口,課文的學習、語言的習得可謂是水到渠成。
3.2 讓課堂因學設導、順學而導。
《學記》曰:“道而弗索,強而弗抑,開而弗達。”深刻闡述了教師“教”的真諦——根據學情指導學生學會。
王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因學設導、順學而導。如教學《扁鵲治病》,梳理內容時問道:扁鵲幾次見蔡桓公?四次寫時有什么共同點?師生交流課文寫作的共同點時,教師利用交互式課件,順勢畫出“扁鵲”、“蔡桓公”、“時間”、“病情”四個義項的四次治病的表格,并引導學生調整四個義項的順序。接著教師根據學情,以最難的“病情”為例,學習如何摘抄重點詞,進而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學習單的其他三個義項。自學后,根據自己填寫的表格,交流學習成果,互評互議后再次修改完善表格。
更妙的是王老師還能根據這張表格,順勢引導:把表格的時間欄和病情欄豎著看,發現了什么?——引導學生發現所有的事物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把表格的扁鵲一欄豎著看,發現了什么?——名醫扁鵲不但醫術高明,還醫德高尚;把蔡桓公的一欄和病情的一欄連起來豎著看,發現了什么?——小病不治,變成大病就麻煩了……寓言類課文的教學,寓意的把握是重點。王老師運用一張表格如此這般順學而導,讓學生在水到渠成中言意兼得實在高明。
其實,在語文課堂中,生本教育的宗旨不應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揚生命,讓生命自己行動。教師是一個語文愛好者,對于語文樂在其中,然后,帶著學生一起走進扎實而快樂的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