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園以教科室條線為依托,借助園區骨干教師的力量,以專題教研為主線,學期關注點“資源利用”為研究點,展開每月大教研活動。基本形式為“骨干教師示范課—分年段教師課堂量表記錄—現場專題教學研討—經驗提升”。意圖通過此類型的專題教研活動裹挾全園教師參與課題研究,助推骨干教師發展的同時,以骨干帶動全面,將潤澤課堂教學從理念到行為輻射至全園。最終實現共研“潤澤課堂“的特征,體現龍幼“潤澤生命、傾聽花開”的辦園理論。
關鍵詞:課堂教學;教師;教研
1 活動主題與目標
1.1 主題與目標:
立足《潤澤理念下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的研究》的課題實踐研究,本系列活動圍繞課題引領下的關注點定期開展教研活動。通過現場聽課、專題教研的形式,在真問題、真教研中,各層次教師互動研討,在智慧碰撞中積累操作經驗,提高潤澤課堂實踐能力,梳理課題經驗小結。
1.2 創新點:
1.2.1 分層教研,平行聚焦。教研現場的組織與開展中滲透學校教師發展中分層培養的意識,同教齡層教師在觀看的過程中,學習共同體便于交流、碰撞,更利于教師大膽發聲。同時,有層次地設計問題,努力讓各層次的教師都能發出自己的聲音,做龍幼“最閃亮的自己”。
1.2.2 聚焦課題,定期梳理。教研與科研高效整合,日常教研活動指向課題研究,并長程架構研究關注點。同時跟進梳理,以月為單位,定期梳理課題經驗,形成可推廣的操作策略。
1.2.3 依托量表,高效教研。從2017年2月開始,我園教科研條線針對“潤澤課堂特質”,設計了相應的聽課記錄量表,針對聚焦點進行有效課堂記錄,提高教師聽評課質量,同時也利于積累課題資料。
1.2.4 創新評價,以研促研。以往的教研評價,一般都集中在評價現場教學,評價執教教師,評價聽課教師,本學期評價的目標對象擴大為評價教研活動本身,從教研中解決的問題,收獲等方面入手,了解參與教研教師的真實想法。
2 活動內容設計
2.1 活動名稱:
資源利用,點亮潤澤課堂
——龍幼9月大教研暨骨干教師示范活動方案
2.2 活動時間:
2017年9月28日(周四)上午8:30
2.3 活動地點:
玲瓏園區二樓多功能室
2.4 活動對象:
教學條線行政、磨合期教師(1-3年內教師)
2.5 活動主持:
陳梅
2.6 活動準備:
2.6.1 徐紅、戴盈盈做好現場上課準備;
2.6.2 主持人準備好“園本培訓出勤及發言次數記錄表”;
2.6.3 聽課教師提前了解教學設計,帶好《指南》及《從理念到行為》,以及潤澤課堂教學量表。
2.7 活動流程:
2.7.1 現場觀摩——大班數學:看看排排,執教者:徐紅(磨合期);大班韻律活動:面條舞,執教者:戴盈盈(發展適應期)(30分鐘+30分鐘)
兩位不同年段的老師現場執教相應教學活動,磨合期教師現場觀摩,并做好相關聽課記錄。
2.7.2 專題教研——資源利用,點亮潤澤課堂(30分鐘)
(1)自我反思——執教者反思。
話題:在執教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差異資源,有無有效利用。
(2)各抒己見——與會者討論
話題:1、課堂中的差異資源呈現了哪些?教師捕捉到了哪些?有無有效利用,體現“潤澤”?2、你還有何更好的建議優化課堂資源利用,體現潤澤?
2.7.3 經驗提升——主持人總結:合理利用差異資源(30分鐘)
3 活動步驟和操作要點
3.1 活動步驟:
3.1.1 開學初,學校排好骨干教師示范課安排表和課題月關注點安排表,如圖1:
本學期關注點:“資源利用:尊重差異,巧取樣本,分享交流?!?/p>
提前告知上課老師,便于教師提前準備教學活動。每月定期開展此系列教研活動(具體操作方案見:四、活動內容設計)。
3.1.2 每次專題教研方案造好后,提前一周上傳校園網站,便于全體教師了解教研的核心問題,以便前期有思考,有準備地參與學校教研活動。
3.1.3 活動后,主持人及時梳理教研中生成的有價值的觀點,同時會同課題組成員匯總相關課題經驗,上傳學校網站,積累過程性資料。
3.1.4 結合骨干教師示范課+分層專題教研和行政巡課的教研活動,再次定期梳理經驗,定人分學科領域進行經驗匯報,輻射全園。
3.1.5 量化表格提前上傳,教師帶著關注點進行記錄、聽評課。
3.2 操作要點:
3.2.1 有機規劃,聚焦薄弱環節。
教科研條線部門管理要有長程架構的遠見,專題教研活動聚焦至課題背景下的課題學期關注點,讓每一次的研討有重點地突破教師實際教學中存在的真問題,尤其要勇于挑戰我園研究的薄弱學科,例如美術學科、音樂學科,最終梳理出真策略,實現我園潤澤課堂的全面開花,而非空洞的上位理論。
3.2.2 分層教研,聚焦思維互動。
高效的教研活動,能夠裹挾教研現場的每一個教師,讓每個人的思維都動起來。學校前期對教師隊伍有分層培養的意識,本學期在教研的現場,都是同期的教師,大家在科研過程中,屬于同一層次,更有勇氣和膽量表達自己的見解。在研討的過程中,思維互動和碰撞會促進教師的成長。當然,主持人要起到現場調控、互動的作用,更要做好引領、提升的角色,提高教研活動的質量。
3.2.3 梳理策略,聚焦教學輻射。
主持人和教科研相關項目負責人能給予每一次活動后的高位引領和經驗分享,同時每一次教研都能及時記錄,養成定期梳理,總結經驗的習慣,不定期地在校本培訓、晨會分享或者網絡途徑等不同場合下把行動策略傳遞至教師群體。
4 實施效果與反思
這種嘗試下,我們發現教學和科研能夠真正做到整合、高效,而不是“兩張皮”的行走。同時,同層教研的形式,也讓每個階段的教師敢于發聲,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每次活動兩位骨干教師展示,既提供了成長的機會,也給骨干教師壓擔子,讓其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以此增強其骨干輻射的意識與成功體驗感。
另外,教師反饋的“教研評價表”為后期教科研活動提供了鮮活的依據和接地氣的建議。
但是,我園處于一園三址的管理模式中,利用大教研活動(上午8:50-11:10)開展此類型活動,增加了每月集中培訓的概率,分園教師交通不便,聽課教師有一定的重復和遺漏。
5 改進的設想
5.1 調整活動時間與地點。
推廣此類型活動,但有機安排聽課人員,提供機會的同時,盡可能輻射全園。這樣的話,增加各園區骨干示范、教師發言的機率。
5.2 加強評價的機制。
為了調動骨干教師的示范積極性,同時便于今后的職稱評審工作,給上課的骨干教師發公開課證明,給專題經驗分享的課題匯報人發放專題講座證明。同時借助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鼓勵在專題教研中發言質量高的老師。
參考文獻:
[1] 何麗君.幼兒園園本教研三部曲[J].江西教育,2018(33):91-92.
[2] 王娜.淺談幼兒園教研工作的管理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18(28):53-54.
[3] 韓娜.幼兒園園本教研有效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