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懿 (浙江傳媒學院 310018)
如果說通識教育是傳統戲劇教育改革的背景,那么數字化、虛擬化則是戲劇藝術必須面對的生存環境。數字技術使得傳統藝術之間的鴻溝逐漸彌合甚至消失,傳統戲劇藝術的內涵與外延正在發生遷移,影視與舞臺所使用的藝術載體不僅相互融合,也同時面臨在網絡等新媒體之上共同發展的機遇和前景。
誰也不曾懷疑荒誕派戲劇家尤涅斯庫的名言:戲劇是人的本質需要。正如謝克納的“社會表演學”的解釋:表演不僅出現在虛擬的假定的戲劇情境中,而且也真實地發生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在人人都是記者、導演的自媒體時代,不經意間的“表演”有可能被無限量放大,產生輿論場的“洪荒之力”。因此,對以培養各類專業傳播人才為己任的傳媒院校而言,戲劇教育除了為了職業需要而進行的職業訓練和為了美育而進行的通識教育以外,還可能存在第三種模式的可能性——公共戲劇教育:即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價值回歸,內化為基本行為素養,外化為專業核心能力。對傳媒專業學生而言,今天的戲劇教育不僅僅是人格的完善和審美的陶冶,而是將其作為一門工具廣泛應用于傳播實踐中的能力,通過控制肢體語言,適應環境、傳達思想感情、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從學科角度看,戲劇在不同類型的高校所處的“戲劇情境”各不相同。在專業戲劇(戲曲)學院,毫無疑問是主流學科;在綜合型大學,比如師范類高校,屬于輔助性學科或者支撐性學科,而在以新聞與影視藝術為主體的傳媒類院校中,戲劇應當歸為基礎性學科。2012年國務院學位辦調整學科目錄,將藝術學升格為學科門類,同時把原來戲劇戲曲與電影藝術、廣播電視藝術整合為一個一級學科。這既反映也強化了這些藝術種類之間的關聯性和融合性,同時也驗證,數字化技術正在彌合所有視聽藝術之間固有的鴻溝,而VR技術的成熟使得三度空間的舞臺與二維呈現銀幕之間差異性逐漸消失。
傳媒并不是嚴格的學科概念,但是在當下已經成為一門顯學。國內冠之以“傳媒”的本科院校已有9家,這些學校在辦學上各有特色、各顯神通,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都是以戲劇戲曲影視學和新聞傳播學為主干學科,優勢特色專業也均在這兩個學科專業大類之下。根據國務院學位辦的學科排名,中國傳媒大學這兩個學科的排位在國內大學中名列前茅;浙江傳媒學院的戲劇戲曲影視學在武漢大學邱峻平排行榜中也進入全國前5%,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和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為國家特色專業。國內所有的傳媒院校都開辦戲劇類專業,包括戲劇影視文學、表演、戲劇影視美術、導演等專業;而其他傳媒藝術類專業與戲劇高度相關,比如動畫、音樂表演、文化產業管理等;新聞傳播類專業同樣離不開戲劇教育,在出鏡記者、新聞發言人的培養中,社會表演學已經成為一門必修課程。
如果從課程角度看,在傳媒院校中,戲劇類課程有專業課,專業基礎課、學科基礎課,還包括面向理工科的公共基礎課程。概括一句話:量大面廣、多頭多層。據統計,浙江傳媒學院戲劇類課程門數總量約占全校課程總門數10%左右,其中不乏像《影視劇本創作》這樣的省級精品課程,受益學生超過70%;課程體系整體上沿用專業院校的課程框架,學科基礎課程和公共基礎課程只是在專業課的基礎上做減法或者除法,真正意義上的傳媒戲劇教育課程體系尚未成形。總之,課程龐雜不成體系、多頭管理互不交通、理念陳舊理論與實踐脫節等這些問題是傳媒院校目前的通病。
對傳統戲劇人才培養模式的詬病早已有之,認為“當下戲劇教育,更注重教育的實用價值,快速成型的教育方法和明星教育理念,捆綁了教育模式”,造成“理論結構單一、專業視野狹窄、學生實踐表象化、專業培養技能化、藝術表演淺層化等諸多問題”。最能支持這種觀點的一個數據是“美國的戲劇專業畢業生中只有大約3%會在戲劇影視界謀生”,但是,如果因為這個原因舍棄專業教育選擇通識教育,那是不負責任的功利主義。通識教育并不不注重功利性、實用性和快速性,不是讓你快速的成長,也不是為了在職業道路中有多少靈便性,而是要你回歸人之為人的根本去。
如果我們僅僅把通識教育理解為區別于專業教育的另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是不恰當的,重要的在于它代表著高等教育的一種趨勢。一般認為,所謂“通識教育”是由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而生,強調的是人全面自由的發展,目的在于培養“全人”或者“完人”。正如日本教育家小原國芳提出:理想的教育應包含人類的全部文化,理想的人應是全人,應具備全部人類的文化,即培養真(學問)、善(道德)、美(藝術)、圣(宗教)、健(身體)、富(生活)全面發展的人。因此,通識教育的興起是工具理性向人文價值的一次回歸,這也是全球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模式。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徐飛表示,“現代社會,工具理性大行其道,價值理性日漸式微,人們缺乏對價值、意義的關注。高校如果過分強調專業訓練、職業訓練,而忽視對學生人格的塑造,那么這所大學就會成為職業培訓機構。”目前,就戲劇專業人才培養而言,通識教育模式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完備的課程體系,大多采用復合式培養模式,即部分戲劇專業課程+其他專業課程。其實質是主副修制或者雙學位制,這種簡單的物理組合很難體系課程體系應有的自洽性。
當中國的高等教育由大眾階段向普及階段過渡時,即使是傳統精英教育的最后堡壘,比如專業的藝術院校,也必須面臨通識教育的變革。上海戲劇學院原副院長孫惠柱教授的意見是“在我們原有的職業訓練模式之內,還是可以借鑒通識教育的理念,把表演、導演、文學、舞美的界限適當地打通。”這種一專多能或者多能一專的培養模式拓寬專業的崗位面向,對提升學生專業適應性無疑有很大的幫助。但是,無論是開設第二學位、還是主副修制,都是以增加學時學分為條件的。目前國內高校的副修專業一般在25個學分左右,而第二學位則要增加40個學分左右,而且這些學分一般均為必修課程。
事實上,通識教育對傳統戲劇教育最大的挑戰并不在于專業口徑的寬窄,專業延伸線的長短,而在于課內用于專業學習和訓練的時間被大大的壓縮了,原來的課程體系難以為繼。學時學分的壓縮,大量選修課的開設,使得學生有更多的學習自主性,而代價是專業知識的系統性與完整性的離散化、碎片化。淺嘗輒止、點到為止,正成為高校傳統戲劇教育的通病。
傳統的職業教學模式最大的特點在于職業化、專業性,具有極強的目的性,體現了工具理性;而通識教育則強調為受教育者提供多元的、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比如通過戲劇等其他藝術教育實現對人的美育提升和人格塑造,是實現完人教育的最有效載體,體現了人文價值。然而,對傳媒專業學生而言,這兩種模式似乎都存在偏頗之處。理想的、作為通識教育的戲劇教育應該實現工具理性和人文價值的統一與深度融合,“理術結合、知行合一”這正是公共藝術的理念。
基于這種理念,必須打破三種固有的壁壘:一是學科專業壁壘,不再以傳統的藝術門類分割教學資源,在公共藝術旗幟下重新整合,包括師資、課程和其他教學資源;二是課程學習與校園戲劇的壁壘,將課程建設與校園戲劇社團建設有效對接,實現相互促進、彼此聯動;三是專業和非專業的壁壘,以項目為平臺,實現各專業、各年級學生交叉組合、各得其所。
浙江傳媒學院公共藝術教育部成立4年以來,通過不斷探索,逐漸摸索出一套具有傳媒特色的公共戲劇教育模式,即“四課聯動、五位一體”。通過理順課程—工作坊---社團---舞臺---競賽的相互關系,實現五位一體的四課堂聯動新模式。所謂“四課堂”,即為:立足于課堂教學的“第一課堂”;結合學生社團、教師工作室等開展藝術實踐的“第二課堂”;利用社會資源和平臺,將公共教育延伸到校外的“第三課堂”;利用優質網絡資源開展線上學習的“第四課堂”。
學校在2013版人才培養方案中,將《戲劇鑒賞》列入“通識教育限選課”,還開設《戲劇與新舞臺實踐》、《京劇ABC》、《舞臺人物造型》等系列選修課程12門,通過優化課程結構,改革課程教學方法,滿足學生多元化需求。注重踐行“理術結合,知行合一”的教學理念,開展體驗式的藝術實踐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公共藝術教育部立足課程,通過各類教師工作坊引領學生藝術社團,搭建校內外藝術展演舞臺和高水平競賽平臺,打通第一、二、三課堂,真正實現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
這種以課程為基點,以工作坊為牽引點、以社團為增長點、以校內外舞臺為著力點、以專業競賽為亮點循環驅動模式四課堂聯動提供了現實的路徑保障。
學校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利用新媒體開展“第四課堂”的公共戲劇教育教學。引進《戲劇藝術鑒賞》 慕課課程,配備一名專業老師進行“助教”,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混合式”的課程教學;打造有傳媒特色的“讀百部書,看百部電影”的優質網絡教學資源,滿足學生利用平臺進行公共藝術課程學習的要求。
就一項系統性的改革而言,我們的嘗試還只是初步的。總之,傳統的戲劇教育在通識教育的大背景下既需要改革又必須堅守,既要破又要立,既要允許試對也應該寬容試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