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鵬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輔導員作為思政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和執行者,除嚴格對標《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及《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的要求外,必須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理解;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1]。秉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的理念,堅定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根據《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專職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況調查報告》[2](以下簡稱《報告》)可知,目前我校輔導員本專業為思政教育的教師,只占全部輔導員的8%,受學校工科背景影響,本專業為理工科大類的教師,占56%。中共黨員占72%。從專業背景與政治面貌分析,尚有空間改良使輔導員隊伍更專業化。首先在人事政策面進行更新,引進或調整更多思政教育專業教師轉崗擔任輔導員,盡可能多的增加其占比;在選聘輔導員時,需要充分考慮輔導員專業化發展的基本素質,堅持“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標準,把德才兼備、樂于奉獻、熱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事業的人員選聘到輔導員隊伍中來[3]。黨建過程中,應鼓勵培養非黨員輔導員入黨,對黨員輔導員加強管理教育,落實中央關于基層組織建設要求,適時適度分配任務,鼓勵其主動參與黨組織建設,發揮積極性與創造性;以此為依托強化“兩個維護”,堅定“四個意識”,樹立“四個自信”,達到“育人者必先自育”的前提。
工作中將理論學習、育人實踐、組織建設三者緊密結合,對標最新政策方針與理論成果,查擺主客觀問題,批評與自我批評,尋找差距并及時修正完善,堅持學習提升,樹立榜樣模范及先進典型;在組織層面構建更忠誠、干凈、專業、擔當的輔導員隊伍。
輔導員工作概括為:1.政治教育,2.安全穩定,3.常規管理,4.心理健康,5.素質拓展,6.職業規劃等方面。《報告》顯示我校42%的輔導員認為安全穩定最為重要,認為政治教育應列于首位的只占22%。雖對思政教育工作本身認同明確或熱愛的占75%,仍存在25%的有無感、無奈或疲于應對的心理。思想意識的不統一,認知程度參差不齊,導致思政教育水平很難突破樊籬和瓶頸。在對于輔導員工作壓力調查中,56%的輔導員認為工作壓力較大,且有31%的認為工作壓力巨大或瀕臨崩潰。根源在于政治意識占位不高,思想認知不足,導致長期陷于事務工作而忽略政治教育所導致;此觀點在對于輔導員主動進行政治學習狀況的調查項中得到印證,對中央思政教育方針政策自覺比較熟悉的占33%,且有17%的表示不愿意加強思政教育方針政策的學習。輔導員教育引導者的身份應突出于管理者身份。習近平強調:政治要強,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4]。對于政治占位不高,意識不強,能力較弱的輔導員,黨組織應引起高度重視,除精準培育外,必要時還需進行單獨教育幫扶與思想矯治,及時發現問題,排查隱患,加大政治意識表現及政治教育效果在工作考核中的權重比。輔導員應嚴格將習近平總書記3.18講話中“八個統一”的具體要求貫穿于整個思政教育環節中,以思想性與理論性為基礎,注重培育大學生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建設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與道德節操,傳導主流意識形態,旗幟鮮明的反對錯誤觀點和思潮。輔導員應深植情懷,關注時代發展與社會動態,汲取養分并豐富提升思想,在橫向與縱向兩個維度采取點線面結合的方式拓寬視野,把學生關心的問題講清講透。自律克己,言行一致,自覺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堅持將政治及意識形態教育擺在工作首位,并將與之相關的工作抓實落細。
《報告》顯示,目前我校輔導員帶班人數平均為180~220人左右,平均每位輔導員負責4~5個專業班級。系部缺少輔導員及帶班人數超標已成為常態,67%的輔導員認為工作量大,69%的認為工作任務繁重,75%的認為無暇提升自我,42%的認為精力不足,25%的自覺職業倦怠,47%的認為因學生太多無法兼顧與學生交流互動,44%的認為工作信息繁雜疲于應對。針對此情況,學校應從人事制度的師生配比層面盡量增加輔導員人數,減少兼職班主任帶班,同時輔以班級導師制完善管理短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整合學生工作數據;建立學生工作信息一體化系統,整合并增添學生多方面的基本信息,將個人情況、學籍信息、學分成績、寢室建設、評優選先、貧困資助、志愿服務、第二課堂、心理評測、就業創業等版塊進行聯動整合;避免出現學生工作數據的多頭統計、反復收集與無序管理。在管理政策面形成全校一盤棋的格局,落實直線職能式管理,防控多部門重復累加給輔導員布置工作的態勢,通過信息化改革與政策調整有效梳理輔導員日常事務,使其有時間和精力將工作重點轉移至思政教育本身。
思政教育課堂的外延可無限放大,不應被空間或時間所局限。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報告》顯示,目前輔導員進行思政教育方針政策學習的主要途徑為:組織學習占比86%,網絡占比94%,電視新聞占比42%,紙質媒體占比3%。36%的輔導員認為思政教育已實現多維度全覆蓋。81%的認為思政教育開展的頻率適中。常態化政治學習雖能實現受眾全覆蓋,但因為缺乏有效的考核與反饋機制,其效果短時片面。網絡中信息渠道多元海量的同時,也潛藏信息不客觀或發布方觀點錯誤等實際風險,在師生都被網絡工具占據大部分碎片化時間的情況下,如何有效整合官方權威信息資源進行檢索和學習成為當務之急。實踐中可參考黨員教師“學習強國”APP的學習;育人方法上可在學校現有硬件資源的背景下建設相關網絡學習程序,并與“第二課堂”和思修課BB平臺進行對接;雙軌共育師生吸納思政教育的方式與習慣。習近平強調: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質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始終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貫穿全過程[5]。在著力發展融合第一課堂(課堂教學),第二課堂(素質拓展平臺)與第三課堂(網絡課堂)的過程中,應重視傳統媒介對思政教育的輔助作用;在教學樓和寢室設立電視與閱讀室,在廣播站中增強政治性并降低娛樂性,及時播報時政新聞與形勢政策;條件成熟的可設立校內電視媒體機構。在利用多維度平臺創新豐富思政教育模式與方法的同時,堅持以人為本,調動學生作為主體的積極能動性,避免輔導員一言堂,發揮學生檢索、收集、分析、闡釋、論述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上講臺、論觀點、辯是非、明對錯、堅信仰;經常性收集學生反饋及對思政工作的創新、改進意見,不斷更新完善。
傳統思政教育形式單一,內涵不足,內容枯燥;若加之施教者水平不高,則將導致受眾的抵觸心理,影響教育效果。《報告》中28%的輔導員認為思政教育開展效果不明顯。在影響思政教育開展效果的因素方面,61%的認為內容枯燥,56%的認為形式單一,72%的認為教條死板,75%的認為未觸及學生興趣點。輔導員應及時更新知識儲備,加強理論時政學習,提升政治敏感度,傾向性關注大層面青年學子的思想意識動態及生活興趣愛好,找準受教者的痛點和癢點。思維要新,學會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創新課堂教學,給學生深刻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6]。關注青年喜好的“兩微一端”公眾號,檢索社會熱點并尋找素材及思政教育的結合點與突破口。(如:“中紀委‘點名’《哪吒》,這個人該被問責!”等權威媒體網評)切合重大時間節點與事件,開展多種模式的黨史與時政教育,拓展課堂,創新形式,走向社會,走進社區、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組織觀看正能量主流影片,組織典型案件法院旁聽等;讓學生自身感知、思考、凝練、升華,輔導員全過程引導教育,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以增強學生的獲得感為訴求,達到深化內涵,豐富形式和內容的目的。在多種教育形式展開過程中,盡量避免娛樂化的偏差傾向,強化專項主題教育的儀式感。充分發揮調動入黨積極分子和學生干部的作用,之前精心設計,之中認真組織,之后仔細總結;輔導員應認真把握主題主線和教育活動開展節奏和細節的部署,規避安全隱患和風險。
考核機制作為評定輔導員工作績效的主要途徑,是關乎其職業晉升的關鍵要素。《報告》中42%的輔導員認為現行考核機制有待改進。現行考核機制重點傾向常規管理數據,如寢室文明星級情況、學生違紀率、學風建設曠課率等。筆者建議為突出思政教育本身在學生工作中的重要性,應適度增加思政教育效果量化占比,如班級中黨員及入黨積極分子占比,主題教育開展次數及效果,班級文化建設成效及特色活動開展情況。在學生對輔導員工作情況評分版塊,應弱化學生主觀認知,強化客觀獲得感。因輔導員所學專業及背景各異,針對職業晉升的愿景各不相同,《報告》中56%的輔導員認為學生工作限制或有可能限制其職業晉升,44%的愿意走專業技術職稱評定的渠道,47%的對此尚不明確。在政策面應為輔導員晉級創造條件,掃清障礙,打破思維定式,開辟綠色通道,鼓勵輔導員走專業技術職稱評定或行政管理道路,甚至可以跨專業向思政教育方向靠齊。根據輔導員承擔的工作量及加權工作難度,適度調整提高輔導員待遇,讓此崗位有更強的吸引力和更優勢的發展前景;使更多理論扎實、經驗豐富、認真負責、能力突出的教師愿意長期從事輔導員育人工作。對于有轉崗意愿的輔導員亦可根據個人訴求,結合其在本崗位工作的歷史績效作為關鍵依據,為其提供更寬泛的發展空間。對于素質全面,能力績效雙優的輔導員,切合組織需要與個人意愿,傾向性的向行政管理或領導崗位進行醞釀培養,讓學工戰線能持續向管理層儲備并輸送干部。
輔導員作為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引領者與畢業后終生良師益友,在大學生的青年期扮演重要角色。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贏得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自覺做為學為人的表率,做讓學生喜愛的人[7]。《報告》中31%的輔導員認為師生情感紐帶聯系不牢固,22%的認為職業疲累導致負面情緒累積。強化師生情感紐帶要本著對學生發自內心的關愛;思想上引領,學習上指導,生活上幫扶,工作上鍛煉,人格上塑造,在學生“拔節孕穗”的成長關鍵期,貫徹立德樹人的理念,培育其樹立正確的“三觀”與道德操守。畢業后仍需通過多種信息平臺與學生保持長期聯系,關注其事業及家庭的發展,必要時的答疑解惑、信息通聯、情感傾訴亦是鑄魂育人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