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江畔 北京市東直門中學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即一帶一路的倡議,旨在充分依靠中國和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相融、文化互相包容的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中,河西走廊被定位為向西開放的前沿窗口,為了更好的發揮其作用,首要解決的便是其城鎮化率低、區域產業配置不均衡等問題。在一帶一路建設的背景下,討論河西走廊地區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同時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議,對河西走廊地區的未來發展具有現實性意義。
為更有針對性的分析一帶一路背景下河西走廊地區的發展路徑,本章將從河西走廊區域的自然資源條件、城鎮化概況、經濟發展現狀三方面來梳理河西走廊區域概況。
河西走廊是含甘肅省的武威、張掖等河西五市以及涼州、敦煌等19個縣市的區域統稱,位于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甘肅新疆邊界以東,長約1000km,寬數千米至二百千米,是西北東南走向的堆積平原。氣候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年降水量約200mm左右,風力較大,但當地云量稀少,日照時間較長,全年日照可達2550小時~3500小時,對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十分有利。祁連山有大片冰雪層,灌溉水資源儲備豐富,是西北地區最主要的商品糧食基地和經濟作物產地。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其農產品得以進入世界市場,農業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的要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自古以來一直有重要的地位。如今,隨著城鎮化和現代化的推進,河西走廊地區的農業現代化發展較快,人均出收入、人均農業產值均有漲幅。
自2000年后,河西走廊地區城鎮化發展失衡。根據2018年甘肅省人口數據顯示,嘉峪關市2018年末常住人口為25.2萬人,城鎮人口23.6萬人,城鎮化率為93.65%,城鎮化率遠高于其他四市,金昌、酒泉、張掖、武威四市城鎮化率分別為70.47%、61.52%、47.55%、42.31%。總體來看,河西走廊地區城鎮化差距較大,武威、張掖地區的城鎮化水平有待提高。城鄉差距并未消減,反而有所上升,城鄉二元結構顯著,但各城市有差別,如作為資源型城市,嘉峪關市城鄉收入差距比不斷縮小,而金昌市則不斷增大。
嘉峪關市全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99.62億元,同比增長7.4%。第三產業增長顯著,第一二產業增長放緩,有衰退跡象。張掖市2018全年實現生產總值407.71億元,比上年增長5.8%。第一二三產業齊頭并進,第三產業增長尤其明顯。金昌市2018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63.3億元,以第二產業增長為主。武威市全年實現生產總值469.27億元,增長速度同比最慢。河西走廊地區生產總值整體呈上升趨勢,無論農民人均純收入、人均農業產值、互聯網用戶數量均高速增長,具有很高的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水平,但若想維持生產總值逐年穩固增長狀態,該區域的產業結構仍有進一步優化空間[1]。
河西走廊地區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正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一帶一路建設為其未來經濟發展也提供了新的機遇點。本章將從帶動旅游產業發展、擴張礦產銷售市場、促進能源轉型升級三點闡述。
目前,河西走廊經濟發展空間擴張要掌握的空間格局的變化趨勢,加強內部和外部經濟之間的交互空間開放,重要的是理清河西走廊地區與外部空間、河西走廊地區與國內空間、河西走廊省區與區域、城鄉之間的經濟空間互動關系。目前,河西走廊地區主要以一、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發展較為緩慢。但河西走廊的旅游資源豐富,甘肅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其古跡與建筑類資源特色最為突出,不僅數量龐大,而且各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為世界現存規模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敦煌莫高窟、中國最大的室內泥態臥佛—張掖大佛寺臥佛,蘭州白塔山、黃河水車等,自然風光旖旎,旅游業開發空間也十分廣闊。
河西走廊位于古絲綢之路樞紐地帶,在歷史上對中國的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起著重要作用。一帶一路倡議將河西走廊地區與國內外市場聯系起來,使河西走廊地區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經濟區,為中國的對外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河西走廊地區天然地理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豐富,區內有玉門石油及鏡鐵山鐵礦等多處大型礦點,礦產資源儲量豐富,國內市場前景看好。
河西走廊天然的地理位置優勢為其日后能源轉型升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日照時間長、強度大,風力資源優厚,光伏發電與風能發電行業的發展潛力巨大,結合當下勢頭正盛的新能源產業,前景光明[2]。一帶一路為河西走廊產業的國際化提供了機會,同時讓河西地區悠久的歷史文化得以被外人所知曉,有利于服務業、旅游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城鎮化與經濟發展是相互推進、消長與共的兩塊內容,與區域的發展路徑息息相關。西部地區因為存在粗放的經營方式,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城鎮化能力削弱。針對河西地區的產業發展狀況,結合一帶一路背景,從提升定位,明確發展目標、加強宣傳力度,促進產業國際化,同時注重環境保護幾個方面提出河西走廊的發展路徑。
為了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河西地區應做到結合實際地提升自身定位,凝聚自身特色,盡快確立發展目標,旗幟鮮明地在國家倡議的大路上駛進。河西走廊地區屬于資源導向型發展地區,未來的戰略重點應放在產業多元化與受眾國際化兩方面。基于河西走廊地區各區縣的自然資源和產業優勢兩方面考慮,政府應加大政策與資金支持建設規模化和專業化的農業基地,大力發展草業、畜牧業、果蔬業、農副產品加工業。該區域產業發展的新定位應緊貼產業集群化、內部鏈條化、產品個性化、效益導向化。同時,積極推進農產品由舊式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的增值。助力一帶一路的絕佳春風,將河西走廊地區的產品盡速輸入國際市場,加強與國際市場的聯系,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一劑強心針[3]。
要善用河西走廊的通道優勢,通過宣傳攻勢強化該區域與全球市場的聯動關系,助力區域旅游業的發展。積極開發河西走廊特色旅游資源,可以通過拍攝宣傳片或紀錄片來吸引客源,同時維持旅游市場的安全穩定,做好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在開拓亞洲、中東歐等國際市場,出口優質農產品,是河西農業產業國際化發展的途徑。例如,高臺縣建成占地面積廣大的綠色蔬菜產業園,東部沿海的蔬菜市場不斷擴展。瓜州縣的枸杞、甘草和蜜瓜等農作物銷往全國各地[4]。如今互聯網發展迅速,發展電子商務進行旅游宣傳農產品銷售,是加強宣傳最好的方式之一。
河西走廊地區是我國能源豐富的地區,但生態環境極其脆弱。不斷增加的人口和開發強度會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壓力。不得不提,河西走廊地區是中國荒漠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河西走廊為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灌溉農業區,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大,大量引水灌溉導致次生鹽漬化。大量開采地下水,地下水位迅速降低,造成植被枯死,加之河西走廊地區氣候干旱,風力大,土質疏松,風力侵蝕作用明顯,不合理開發利用必然會加劇荒漠化,最終導致可利用耕地減少,農業減產。同時,工業發展對河西走廊地區的空氣污染、水污染等環境問題也不可忽略。因此,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兼顧環保,形成生態、經濟、社會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農業上應積極發展節水噴灌、滴灌技術,合理開采地下水和引水灌溉,加強環保知識宣傳,提高人們節水意識。發展低排放低耗能產業,因地制宜,最大程度上減少污染物排放[5]。
總結:在一帶一路經濟帶建設倡議中,河西走廊地區應穩定經濟增長,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推進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發展。相信該倡議的落地能使原本現代化水平不高、城鎮化進程緩慢的河西走廊地區高速推進各類資源和要素的合理配置,早日實現沿線國家與輻射地區多領域、跨領域互利共贏的美好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