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 中南民族大學
傳統政治經濟學把特定的生產方式做為一個客觀存在的實體進行分析,研究其內在結構和相互之間的聯系從而探究它的發展規律。然而戈森并不這么認為,他受邊沁功利主義影響,主張把反映客觀經濟現實的經濟科學變成主觀主義的東西,將反映經濟關系的經濟范疇變為心理學范疇。在此基礎上,戈森發現了人類享受的經濟法則-戈森定律。[1]該法律分為三部分,原文摘要如下:
第一定律:“在任何形式的樂趣中,有一種方式和方法主要取決于重復或更頻繁的重復,以最大限度地享受總體樂趣。如果實現最大化,則將減少通過更頻繁或更頻繁地重復享受而獲得的總享受量。”
第二定律:“人們在多種享受之間自由進行選擇。但是他們的時間不足以充分滿足所有的享受。雖然每次享受的絕對數量不同,但為了最大限度地享受享受,人們必須充分滿足最大的享受前先按這個比例—當滿意度中斷時,每次享受的數量保持不變,來滿足部分地滿足所有享受。”
第三定律:“每次成功發現新的享受,雖然它本身非常小。通過自我訓練以及對外界施加影響來改善一些眾所周知的享受,每個人都可以在當前形勢下擴大生活享受量。”
擴大內需的政策一直是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近期的中美貿易戰導致出口受到一定影響,因此有效擴大內需成了當下十分重要的課題。眾所周知,中國的經濟發展有三個三輪車 - 投資,出口和國內需求。中國擴大內需的政策是基于實踐經驗的總結,并以GDP支出的方法來衡量。“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在該系統的框架下,已經進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各種政策措施。[2]
2018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參考一季度經濟數據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一步經濟工作,在會議公報中時隔三年重提擴大內需。此次提到的擴大內需是“把加快調整結構與持續擴大內需結合起來”,強調了“加快調整結構”這一內容,意指制造業升級、能源結構優化、進口替代等領域,將政策的著力點放在高端制造業而不是以往的基建和房地產行業。[3]
具體而言,擴大內需的政策內容包括擴大進口和消費升級。在擴大進口方面,進口商品的整體稅率將進一步降低,汽車和日常消費品的進口關稅將減少。從而擴大進口環境,為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提供新機遇。
消費升級方面,根據邊際效用定律的數學模型—邊際效用函數u = u(x,x,x,...…,x) x≥0 i=1,2,3,… … 我們知道,消費者根據邊際效用MU和價格P之間的比較來消費消費品,以做出消費決策。[4]這就說明,長遠來看消費者對必需品的需求保持穩定,當所有消費者均勻消費必需品時,市場中必需品的均衡量由所有消費者的總消費量決定,并且該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恒定的。這將導致基本商品市場飽和,企業沒有動力改善技術和改善管理,供應將不再增加。戈森的第三定律強調必須要有符合消費者偏好的新產品的出現,才能打破這種困境,刺激消費者的需求,促進市場繁榮。
基于這個分析,我們可以從兩個途徑來擴大內需:
1.從企業的角度出發,企業應積極創新。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是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者和提供者,其經營目標是利潤最大化。現這一目標最主要的途徑是生產滿足消費者偏好的產品。[5]在消費降級的那一刻,進入必需品行業的公司必須調整其業務戰略,以求生存和獲利。一方面,要引進先進技術,升級和改造現有產品,從質量和性能方面進行改進和提高。同時生產各種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的消費品,刺激消費。另一方面,企業應增加研發投入,進行自主創新,創造市場上還沒有的,符合消費者偏好的新產品。
2.制度環境。[6]首先,企業引入創新技術的初始投資門檻很高,從研發開始到生產需要很長時間。會有風險,政府應該對公司貸款的金額,期限和利息給予一定的折扣。其次,適當提高企業發明和改進的新產品生產和銷售的減稅和免稅力度,減少技術引進和自主研發帶來的成本和負擔。最后,自主創新的成果,如發明和技術專利,必須得到政府的保護。只有新產品不斷 地涌現,再加之積極的財政政策增加了居民收入,雙管齊下才能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我國經濟增長才能可持續增長。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國內需求的缺乏主要是由于缺乏合理的國家經濟結構。要解決內需不足的問題,必須解決整個國民經濟結構體系的不合理問題,調整社會生產關系,重建合理的國民經濟結構體系。[7]因此,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提出了建立現代經濟體制的戰略目標。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措施主要是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加快實施創新驅動型發展戰略,協調城鄉協調發展,積極推進區域協調發展。重點發展開放型經濟,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戰略目標強調既要提高生產力,又要強調生產關系的改革和調整,這是解決內需不足問題的根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