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天龍 南開大學
2004年我國資產管理業務開始進入市場并逐步發展起來。由于政策紅利與監管機構對資管業務的支持,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國資管規模已超過119萬億元。較2012年末增長398.7%,與同期銀行存款相差無幾,可以看出資管行業在我國金融體系中之重要性。在2008年經濟危機后,金融機構試圖尋找新的業務創新,以金融理財為主的資管業務得以迅猛發展。由于居民理財需求的加大,監管方也實行加強監管放松管制的政策,以此保持資管市場供求平衡。然而,隨著我國資本管理市場的快速擴張,我國資產管理業務發展環節卻出現諸多風險因素。交易結構混亂、虛增融資、期限錯配、監管不統一等問題日益嚴重。這給監管方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新的金融監管體制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所提出來的新體制。
從2017年四季度統計得出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銀行業理財產品數量近10萬只,由于“互聯網+” 概念與信息技術的進步使得互聯網資管平臺紛紛設立,促使各金融主體業務營銷方式得以拓展,理財產品存續余額近30萬億元,同比增長1.69%,占整個市場資管規模近四分之一。2018年底,我國商業銀行的非保本產品的存續余額為22.17萬億元,占行業存續余額的75%,保本產品的存續余額依然達到存續余額的24.95%。關于保本理財產品帶來的風險后文會加以闡述。
商業銀行資管業務按照業務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非標準化代理投資業務、標準化代理投資業務和非投資類代理業務。非標準化代理投資業務是指其投資項目與代理銷售模式不固定,將募集到的資金投資于特定項目領域,接受合作機構委托,推介其產品或代收付資金的非標代理銷售模式,其業務目標客戶是需要融資的或項目。非標業務也是商業銀行資管業務中的主要業務,是商業銀行配置資金的主要流向。標準化代理投資業務,即其理財投資與代理銷售模式固定,一般與固定機構合作,接受合作機構委托,代理銷售合作機構發行的標準化金融產品。非投資類代理業務指商業銀行提供專業化服務,例如資產托管、代銷國債等服務。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資產管理運作流程有以下七個環節:一是確定資產的來源以及該資產所要投資的方向;二是根據該資產的投資領域以及自身規模實力設計理財產品,從而確定理財產品結構、售價、時間等要素;三是進行產品的發行與銷售,由于互聯網金融平臺的興起,商業銀行資管產品發行渠道得以拓展;四是根據銀行自身資金運作做好資金專戶及劃撥管理;五是進行資金流向使用情況監控、資產價值管理、信息披露與風險防范等;六是進行資金到期回收;七是兌付管理。從資金流上看,銀行通過發布理財產品募集購買資金,投向目標客戶的基礎資產。
資產新規發布之前,我國商業銀行的理財計劃直接投資于短期市場,通過信托、券商計劃等方式也可以直接投資基金等股權類資產。另外,通過QDII類產品,尤其通過海外票據,幾乎可以連接一切其他類別產品,如果直接投資QDII基金則相對約束更多一些,比如不能增加杠桿,禁止投資住房抵押貸款或大宗商品,以及評級較低的債券,但從另一個角度考慮,銀行可以為境內投資客戶在境外進行股票、債券市場等進行投資,這為客戶投資提高了便利性。
我國銀行資產管理業務模式是一對一模式與資產池模式。“一對一”模式是指銀行將客戶資金向特定項目進行投資,投資人獲取約定的收益的模式。資產池模式是以債券、權益類投資、資產回購等類型的集合資產集合運作資金池資金,通過滾動發售產品募集資金保證資金需求,特點是滾動發售、集合運作、期限錯配。作為商業銀行資產運作主要模式,其缺點是所募集的資金不能對應所投資產,極易產生資金端與資產端期限錯配的風險。
近年來,受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競爭影響,以及投資者對收益率的要求和金融監管下限制了銀行理財對非標資產的配置,越來越多的理財產品資金開始投資權益類的資產,部分理財產品是以本來被禁止或受到嚴格監管的金融產品為中介或者將其打包,從而形成的證券資金池,包括信托產品、債券等。因此非保本的理財產品的資金由于缺少監管正在越來越多的流入高風險的行業及投資項目,增加的系統性金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商業銀行過分追求業務擴展而放松對于資管業務內部控制的制度建設,在上述的商業銀行資管業務七大步驟中的第四步中提到,由于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受益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各大銀行通過銀行客戶端app或網上銀行進行產品銷售,但由于互聯網金融行業準入門檻低,易引發了法律風險或信用風險。在資管業務開展的第五步中,由于商業銀行不重視管理模式的更新,組織架構以及業務開展的環節,使其風險約束能力低,其管理方式極易因為信息的不實披露而引發信用違約。其次因外部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投資者的投資風險意識低下,習慣投資保本型產品,認為銀行兌付違約風險為零的預期,缺乏對信托投資風險的認識導致商業銀行陷入兩難境地。若不實現剛兌,一方面可能造成投資者維權造成的聲譽受損與監管處罰,若進行剛兌,另一方面又助長了投資者對產品違約風險認識的固定思維,進入惡性循環。商業銀行在分業監管下成為了資金轉移的工具。
以銀行同業理財投資業務為重點,實施深入監管,推動銀行資本回歸實體經濟,加強對商業銀行信貸業務、同業業務和理財業務的規范。一方面,督促銀行減少表外融資投資規模,禁止非銀機構通過銀行做融資行為。另一方面,要求銀行在發展表內貸款業務時重視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更加注重借款人的企業性質和主營業務資金的使用。增加信貸要求,落實至資金投資項目本身。
無論銀行代銷資金或是同業資金,都青睞于保本型資管產品。新規規定機構對資管產品要做到凈值化管理,通過客觀分析資管產品的收益情況以及產品存在的風險,使投資者明晰風險,按公允價值確定產品凈值,打破剛性兌付。但由于目前市場上客戶的風險偏好程度以及凈值型產品的認可度普遍較低,要求在短時間內打破剛兌極有可能導致客戶集中贖回,觸發流動性鳳險。所以未來資管機構需要對客戶進行差異化管理,針對不同類型的客戶進行分類并設計差異化的理財產品,具體就是為不同風險承受能力以及不同的收益目標的客戶設計的出不同的金融產品。
一是控制資管資金流向,對于銀行理財投資的高風險項目進行嚴格審查與監管,限制投資標的必須是標準化產品,加大“非標”等資管業務的防范監管力度。
二是適當放松監管限制,對于金融主體在業務開展環節中對信貸規模、流動性等的合理的需求要給予支持,要杜絕金融機構為了逃避監管而使產品結構復雜,達到去嵌套,縮短投資鏈條的目的。限制多層嵌套,資管產品只可以投資一層資產管理產品,不得再轉委托轉投資其他產品。對于已經投資的產品,向上識別最終投資者,向下識別產品底層資產。達到縮短嵌套鏈條的目的。
一是建立健全分業監管體制下各資管業務監管標準體系,補全監管漏洞與空白監管。二是對新興資管模式進行必要的功能監管,例如互聯網平臺監管必須根據其自身業務對應的職責劃分明確監管部門的監管內容,根據互聯網平臺的業務區別來完善具有差別化的準入制度。三是規范通道資管業務,隨著資管產品的產品運行結構和層級的復雜化,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成本不斷提高,通道業務風險鏈條也被拉長。近期的金融監管的重點內容就是去通道,規避產品投資范圍、杠桿約束等。同時,對委托貸款、信托計劃等通道監管也要齊頭并進,保證政策覆蓋的全面性與持續性,根據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對資金的來源、產品運行的方向與資金的最終流向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對其業務的運作方式與業務的風險因素進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