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產業轉型升級。在環保壓力下,小戶逐步退出,大企業加快擴張步伐。
2. 產能擴張很快。
3.設施水平逐步提高——規模化、自動化、標準化、智能化的比重逐步提高。
4.蛋雞存欄穩中趨升,雞蛋供需相對平衡。
5.蛋價維持合理水平,養殖效益趨于正常。
6.由于非洲豬瘟的影響,飼料成本下降,淘汰雞價格上升,對消費提升有限。
7.蛋雞飼養規模逐年增加,見表1。

表1 2008-2018年戶均存欄情況
8.單產已經達到很高水平,年產蛋量17.5kg/只,與發達國家差距在減小。
9.現代化、機械化、自動化養雞場與農村大棚式養雞并存。
10.環保約束強化對行業影響加劇,散戶退出,產業轉型升級,戶均存欄增加(圖1)。

圖1 監測村養殖戶比例和單戶存欄變化
1)蛋雞在怎么變?(圖2)

圖2 褐殼蛋雞產蛋能力的變化
產蛋高峰沒有什么變化,最大的變化在于產蛋持續時間變得更長。
2)超長產蛋期綜合技術體系
育種目標的變化:700日齡產500個蛋!圍繞這個目標,要建立超長產蛋期的綜合技術體系:育種技術、后備雞飼養技術、營養保障技術、疫病控制技術和蛋品質保障技術。
要實現這個育種目標,必須要在育種手段上進行改進(圖3)。

圖3 育種手段的進步
這個時代已由商品供不應求轉變到供過于求,消費者的需求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我們必須要順應這種變化做相應的技術改進。
1)了解消費者需求。
2)雞蛋加工推動消費增長。產品深加工能帶來更大的生產效益,目前我國雞蛋銷售的產品形態非常單一,隨著人口增速減緩,消費者需求變化,我們需要找到更多的產品深加工方式來代替當下的單一蛋品銷售。我國一般都把雞蛋煎得特別熟,在風味、口感上不能迎合當下年輕人的喜好,在歐美尤其是日本,雞蛋大多可以生吃。為何在國內不能生吃?安全性問題!
3)雞蛋安全性受到高度重視。消費者對食品的最大訴求就是安全性問題。抗生素問題將成為下一個生死線。我們要實現由減抗向無抗的過渡。我國法規要求“產蛋期不得使用抗生素”,政府也在加強食品安全立法和管理,雞蛋成為食藥監督檢查的重點,2018年全國共檢出不合格鮮蛋223批次,2019年已經公布了20批次不合格雞蛋,主要是氟苯尼考和恩諾沙星問題。
4)動物福利。歐洲的立體散養(Aviary)模式在技術上已取得長足進步,生產性能可以達到很高水平。2015年美國一些大型零售商和餐飲集團共同發布聲明,不再采購籠養雞蛋,這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點,對蛋雞行業產生巨大影響。加州通過12號法案:2019年底蛋雞籠底面積達到930cm2。USDA預計,2025年非傳統籠養所占比例達到72%。
我國的現實情況是,不到10%雞蛋來自散養。我們怎么辦?要積極研究,做一些技術儲備(如免疫方式的改進),謹慎推進,同時避免政治化。(本文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如有出入,以專家本人意見為準)